古代取名都要避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人敢用,现在却随处可见

中国古代,也即封建王朝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那就是天子是众民的父母,是天下的共主,地位至高无上,凛然不可冒犯。

森严的礼教要求臣民对其尽皆臣服,丝毫不可有二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连名字,古人要有所避讳,不可与其同字、同音,以防冲撞天子。

违者,以冒犯尊者入罪,皆可斩首示众。

臣民如此,皇室中人也不例外。

就连天子的亲弟兄,在这一方面也要有顾忌。

每逢新帝即位,就是他们递上奏折,请求更名以避讳的时候。

如康熙朝皇四子胤禛上位成为雍正帝后,其兄弟的“胤”字就不可再用,后一并被“允”字所代替。

这样一来,各朝各代避讳的字也有所不同。

但有一个字却是哪朝哪代都要避讳的,这个字就是“王”。

只是,2000年历史上,有3个人打破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以“王”作为名字。

他们就是骆宾王、冯野王和顾野王。

“王”字在古代的特殊性

早在甲骨文时期,“王”字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或者说,造字时,它就有了不一般的象征。

“王”字造字的本义是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是超级的“士”。

《说文解字》是这般定义“王”字的:“王,天下所归往也”,也就是说,王是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

在这方面,孔子和董仲舒有类似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解释。

孔子认为,“一贯三为王”,“王”顶天立地,且能够沟通天地。

董仲舒做了进一步解释,那就是“王子”是以一道竖笔连接三道横画,而后者分别代表天、地和人,也就是说,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才能被称作是王。

显然,在他们看来,“王”字之意非同寻常,自也是非常人所能用。

骆宾王

不过,冯野王就是这么一个“不讲理”的打破常规的人。

古人取名,自有其讲究的地方。

一般来说,孩子都会在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或者祖父取名。

这是古代父权社会必然的结果,也是其典型的体现。

古人之名,受社会历史、制度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含义,或表达改变命运的诉求,或表明心志,或寄予美好的愿望等等,无不有其独特的意象。

在这种情况下,骆宾王的父辈为其取名“宾王”,取字“观光”,就是为了寄予美好的愿望。

据说,骆宾王名字的出处是《易经》,在其中可以找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

结合程颐所说的“古者有贤之人,是人君宾礼之,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做理解,“宾”指的就是跟随君王做事的官员。

而“王”字,显而易见,指的就是君王。

因此,《易经》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观看一个国家的民俗风情,适宜从政追随君王”。

所以骆宾王的名字虽然用上了“王”字,却不显得冒犯,反倒因为表达了“愿意从政追随贤德的君王”的意思,体现了忠君和爱国的一面。

哪怕高傲如君王,被这样明显地“拍了马屁”,也只有高兴而不会生气。

所以骆宾王没有因名字带“王”字而被杀头。

更难得的是,骆宾王还不是一个庸才,而是一个七岁就传出才名的神通。

据传,《咏鹅》就是他在七岁时所作。

一个寒门出身的稚子能有这样的诗作,当真是震撼了世人。

更可况,他一生都没落到“江郎才尽”的地步,著作颇丰,豪情壮志,以为绝唱,长期受到人们的赞誉。

被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才子、诗人“吹捧”,哪个皇帝都会笑出大牙。

冯野王

在初唐骆宾王之前,其实已经有两个人大胆地采用了“王”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最早的那个人就是出生西汉的冯野王。

论起在后世的声名,冯野王不如诗作都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必背课文行列的骆宾王,但在西汉,他也是相当有名的官员。

冯野王的家世要比骆宾王的家世来得好。

他的父亲是朝廷命官,官至左将军光禄勋。

有这样的家世,他入仕要比寒门出身的骆宾王来得容易,少时就蒙父荫,担任了太子中庶子的官职。

后来更是轻松补任县令,当过太守,做过左冯翊,任过大鸿胪,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为九卿之一。

显然,他是一个既有家世,又有才能和机遇的人。

这样一个人走进官场,很难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而他没有因为名带“王”字受到其他官员的攻讦、受到皇帝的猜疑,其实和他的字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他的字就叫做“君卿”,意思就是“君王的臣子”。

可以说,他取字“君卿”,就是在表达对君王的效忠之意,这样一来就可以掩盖他名带“王”字的“张狂”。

所以冯野王也没有因为名带“王”字而受到惩罚,更没有因此被杀头。

和骆宾王一样,冯野王也是一个有能力、有贡献之人。

冯野王的妹妹在汉元帝宫中任昭仪,所以冯野王其实是大家常说的“外戚”。

不过,冯野王对君王忠心耿耿,没有借着外戚的身份在外横行,少有劣迹,多有盛名。

在汉元帝为避嫌而没有启用他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怨言,等到汉成帝继位,看重他的才能而重用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尽职尽责,多立有卓越的政绩。

这样一个人,只要不是昏君,都不会对他有杀心。

冯野王后来晚年不幸,白身老死家中,也并非受到君王猜疑,而是因为受到大司马王凤排挤,在官场混不下去了。

顾野王

活跃在南朝梁陈间的顾野王是继冯野王之后,在骆宾王之前,给自己的名字加上“王”字的人。

他原名其实叫顾体伦,和“王”字扯不上一点儿关系,但因为他把冯野王当做是偶像,并且立志要在文学方面取得和他一样的成绩,后来就更名为“顾野王”了。

正因为他的更名动机是这般,在十分重视才情、诗情的时代,其他人只有理解而不会有取笑的意思,就连至高无上的君王,也不会因此降罪与他。

毕竟,君王也要讲理,在确认他丝毫没有冒犯之意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得罪读书人。

顾野王所在的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到了后期的时候,国政已然败坏,战火也没有停歇的时刻。

这样动荡的朝代,礼法自然不如以往一般森严。

更何况,南梁皇室基于种种考量,在国内实行的是温和的政策,并且将发展经济、文化当成了所有工作的重点,顾野王为向忠君又有才情的冯野王学习,自然不是一件犯忌讳、需要被治罪的事情。

所以顾野王名带“王”字,也依旧好好地活到了60多岁。

乱世之中,他这样的年纪算得上相当长寿。

顾野王在历史上也不是无名之辈。

相反,他一生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历任太学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还著有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玉篇》,可以说是以区别于冯野王、骆宾王的方式,在世间留下了不灭的功绩。

他的家族在明末清初时期还出了另外一位“名人”,这个人就是提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思想的顾炎武,后者一生著述丰富,被称为“启蒙思想家”。

在古代有特殊意义、不能被随便使用的“王”字,到了早已废除君主制的现代却是随处可见。

“王”字可以被随意搭配,就算有人愿意起名为“王子”,也丝毫不会犯有任何的忌讳。

这和新中国实行的不是君主制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关。

因此,两个时代对于“王”字的不同态度,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政治制度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不过,也许还有人注意到,在现代排名第二的大姓——“王”姓,在古代也能找到踪迹,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世家,王羲之、王焕之等也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古代取名要避讳“王”字,那更重要的象征着家族传承的姓氏,又为何能用“王”字呢?这就要讲到王姓的来源。

据考据,王姓来源有三,分别来自于姬姓、子姓和妫姓。

其中,姬姓是周王室的姓氏,子姓是殷商王比干之后,而妫姓则是齐王田和的后代。

也就是说,中国封建王朝的王姓家族,其祖辈都有皇室的血统。

因为他们可以成为森严礼教下的“例外”,继续传承着“王”这个姓氏。

当然,不管是姓“王”还是名字带“王”字,到了现代,都只是单纯的姓氏和名字,再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避讳   董仲舒   易经   古代   森严   家世   君王   皇室   姓氏   随处可见   年来   名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