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古代皇帝身边的宫女和宦官,都是按比例招募的。都有用,都要用。基本不存在皇帝只用宫女,或只用宦官的情况。


像洪天王那种想用宦官,却因为挥刀师傅技术不到家,弄不出宦官,被迫只能全用宫女的情况,属于特例。

为什么皇帝要用宫女呢?原因很简单。

皇宫之内,必须有人干杂活。而皇帝的妃子太多了,皇帝精力又有限。皇帝为了避免被戴绿帽子,也就只能招女人了。

现在很多男老板请家政,喜欢请女的,而不是男的。差不多也是这个原因。

另外,有些事只适合女人来做。这个懂得人应该都懂,不解释了。


那既然有宫女了,那皇帝又要用宦官呢?

这个原因就很多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四条。

第一,宫女也不是什么活都能干,重体力活就干不了,必须男的来做。或者说,一个男人可以干的体力活,让女人做,可能就得找四五个女人。

宫女也要吃饭,也要发俸禄。从用人成本角度考虑,全用宫女,明显不划算。(这也是洪天王后宫规模庞大的原因。缺乏太监干重活,只能扩大宫女规模了)

另外,古代很多朝代入夜后,后宫会从里面上锁。除皇帝外,后宫基本没有男人。从皇帝的安全角度考虑,也需要宦官。

就拿清朝来说,入夜后,以乾清门为界,除了皇帝外,任何带丁丁的男人都不能进入乾清门内。包括年满十岁的皇子。


由于不允许让成年男性进后宫,所以清朝后宫的门禁,又分为内锁和外锁。

内锁由太监管,外锁由御前侍卫管。(清朝侍卫分为大内侍卫和内廷侍卫,内廷侍卫又分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御前侍卫的地位最高)

门禁权力以太监为大。

早起时,先由太监在乾清门内吆喝,门外的御前侍卫才能开锁。如果里面不喊,就算是到了时辰,外面的侍卫也不能擅开锁。待外锁开了后,太监再从里面开锁,完成整个开门程序。

由于制度如此,所以后宫非得有宦官。

如若不然,皇帝的安全没法保证。难道让一群小娘子保护皇帝?

真碰到刺客行刺,到底谁保护谁?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宦官那种半阴半阳的残废人,哪有体力干重活,又哪有能力保护皇帝安全?

你还别笑,宦官就算身体再残废,体力也比女人好。而且明清两朝,还真有一些擅长徒手搏击的高手太监。

这类太监被称为“技勇太监”。


这是宦官中的佼佼者,身体健壮。平时不负责端茶送水,主要工作就是练习空头搏斗,也会练刀剑棍棒。练成后,陪在皇帝身边,做贴身护卫。关键时刻“挡刀”。

明朝的“梃击案”,一个叫张差的人拿着木棍入宫刺杀太子朱常洛,就是被一个叫韩本用的内侍制服的。(东宫宦官称为内侍)

还有,清朝很多画像上描绘的很清楚,皇帝出巡时,离他最近的人,不是侍卫,而是抬轿子的太监。这些太监不佩刀,既负责给皇帝抬轿子,也负责保护皇帝。(皇帝浩荡出巡时,最外边的士兵负责清场,中圈的侍卫负责监视外围的士兵。离皇帝最近的太监又监视侍卫)

所以,从工作性质上来说,很多事,女人做不来,皇帝身边必须要有宦官。


第二,为了皇帝身体着想,皇帝身边也不能全是宫女。

就拿明朝来说。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就是宫女出身。

还有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原本也是宫女出身,因为被明穆宗看上,生下万历,才由宫女升为侧妃。

明光宗的母亲,也是宫女。因为某天被万历皇帝看上,临幸了,这才了有了明光宗。

宫女的工作,从来就不止是干杂活。陪皇帝睡觉,也是她们的义务。

皇上自己的妃子已经够多了,如果不限制宫女规模,让宫女在所有时段,所有场合,在皇帝面前天天晃悠,勾起皇帝的欲望,这既影响皇帝正常工作,也伤“龙体”。


而且,有些皇帝也看不上宫女,不希望皇室血统被污染了。为了减少麻烦,皇帝也会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宗旨,主动减少宫女,招些宦官到身边工作。

现在很多人,总是“金馒头”思维,觉得如果自己当了皇帝,身边都是女人服侍,自己会很开心幸福。但有条件的男人都懂,如果身边都是女人,没日没夜的在身边转悠,那才叫真痛苦。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说,皇帝也可以招些相貌丑陋的宫女入宫呀。这样皇帝就不会被好色之心困扰了。

理论上说,这也是一种办法。

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漂亮的宫女,容易吸引注意力。不漂亮的又容易引起不适。

皇帝就算不想被宫女吸引注意力,也肯定不想自己恶心自己。

换你是皇帝,你也不愿意只招丑女。

这是正常人心理。古代皇帝也好,现在的你我他也罢,其实都是一样的人。

(清朝属于特例)


第三,相比于宫女,太监更忠心。因为宫女一旦被临幸,就能野鸡变凤凰。有些朝代的宫女到了年龄,还可以出宫嫁人。这种前景会使宫女们难免会有私心。

而宦官不可能有子嗣,宦官所拥有的权势也都是依附皇帝才有的。

如果离开了皇帝,宦官狗屁不是。

所以宦官会比任何人,包括宫女和皇帝身边的妃嫔,都要更忠于皇帝(君主)。


第四,皇帝可以通过教授宦官文化,让宦官帮自己处理政务,帮自己制衡相权。而这些事情宫女做不了。

比如说明朝的司礼监太监,就已经跟杂役没关系了,而国家决策体系中的一部分。

如果皇帝不用宦官,自己一肩挑,把所有工作都干了,皇帝体力跟不上。

如果皇帝用宫女处理政务,满朝文武又肯定不答应。

虽然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也看不上宦官,但相比之下,士大夫更看不上女人。

皇帝让宦官执掌东厂,监视百官,士大夫们还能忍。换成女人掌控东厂,士大夫们非得集体罢工不可。因为在古代,女人连“人”都算不上。

你可以说这是性别歧视,是男权思维影响下的封建糟粕价值观。现代社会不能提倡。然而在古代,就这样。谁也没法改变。

另外像宋朝,虽然没有明显的宦官干政现象发生,但宋朝军队的监军很多都是太监。

而监军这种工作,换成宫女,还能做?皇帝不怕将军和宫女看对了眼,天雷勾地火?


既然宦官能胜任的工作比宫女多,忠诚度也比宫女更高。那皇帝用宦官也不奇怪了。

武则天第一次侍寝的时候,是14岁,当她看着一群太监要帮她更衣沐浴时,吓得要往外跑。太监总管李公公一个巴掌打了过去:“我们又不是男人,你害什么羞啊!”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七月,国母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悲痛,特意在太极宫修了一座高台。一有空,就会站在台上望着昭陵的方向,缅怀长孙皇后。

杨妃看着李世民日益消瘦的身形,也很是心疼,便劝慰道:“陛下如此伤神,对身体实在是不好。不如从民间找几个良家子来服侍陛下,也可充实一下后宫。”

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隋朝灭亡时,被李世民收入后宫,很是宠幸。但李世民是一个对女色很有节制的皇帝,对杨妃的建议不以为然。

杨妃便又试探性地问道:“臣妾有一个外甥女,堪称绝色,如今已到及笄之年,不知陛下是否有意?”

“外甥女,哪一个?”

“就是刚过世的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武氏。”

杨妃口中说的这个武氏,正是武则天,不过她当时并不叫武则天,甚至她爹武士彟连大名都没给她取。

但李世民似乎对武士彟的女儿并不感兴趣,只淡淡地回了杨妃一句:“哦”

杨妃并没放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屡次在李世民面前讲她这个外甥女如何好。李世民不想拂了杨妃的好意,终于同意将武则天接到宫中。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武则天被接到了长安。14岁的武则天看着富丽堂皇的皇宫,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在吃完李世民钦赐的美食后,一群太监将武则天带到皇家的香汤沐浴场。

当一群太监要伺候武则天脱衣洗澡时,武则天吓了一大跳,只想跑出去。却被太监总管李公公狠狠地扇了一巴掌:“我们都是没有根的人,你跑什么跑啊!”

这一巴掌把武则天彻底打清醒了,她想到父亲死后,自己和母亲备受两个同父异母兄长的欺凌,想起母亲将她送进宫时泪眼婆娑,自己是如何向母亲保证的,如今只不过是被几个太监看了身子,就想跑,又谈何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就这样,武则天在太监的服侍下,洗完了澡,换上了只有宫禁女人才能穿的华丽锦服,被送到了李世民的床上。


第二天,李世民给武则天赐名“媚娘”,并封为才人。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很奇怪,皇上为什么要派太监服侍自己的女人?用宫女不是更方便吗?其实,皇上不仅喜欢让太监服侍自己的女人,他们自己也更喜欢让太监来服侍自己。

因为皇帝们发现,太监除了没那功能之外,男人的其他能力他们都有,而这些能力又恰好是女人没有、而皇帝又很需要仰仗的!

1、体力功能

其实从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国家后,在宫廷里服侍国王、王后的基本上都还是宫女。

关于宦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但数量还很少,以宦官充任君主仆役制度,基本上是到东汉才完全成型,此时的宦官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了。

这是因为随着皇权的不断膨胀,皇帝拥有的女人、财富越来越多,皇宫也越来越大,挑水、砍柴、搬重物、抬步辇轿子这些体力活也越来越多,而宫女们毕竟是女人,这种体力活难以胜任。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让皇宫里唯一的男人皇帝来干这些活吧?显然不可能,但如果允许皇宫进入除皇帝以外的男人,就无法保证皇宫内女人的贞洁,也无法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洁。

于是,皇帝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阉人”担任宦官这一制度,从而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被阉割的男子,是从东汉开始,才是所有的宦官都由阉人来担任。而且最开始“太监”也不是指阉人,而是指宦官中的主官才能被称为太监,直到隋唐时期,宦官才等同于太监。


但要说历史上有没有完全不用太监的皇帝?倒是真有一个,宫中是没有太监,清一色全都是宫女的,那就是建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倒不是说太平天国宫中不需要干体力活,而是因为太平天国没有成熟的“阉割技术”,死亡率极高,洪秀全只得退而求其次,多挑选一些身体比较强壮的宫女,虽然说这很不方便,但是他也没别的办法。

2、政治功能

太监们在体力劳役方面的能力很快就得到皇帝们的认可。之后,皇帝开始发现太监身上一些别的功能。

自西汉汉武帝改革,国家走向中央集权,皇权更加的集中和扩大。从法理上来讲,皇权可以无限扩大,但大臣们却不愿意了。这是一种博弈的关系,皇权越集中,大臣们的权力自然就越小。

但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再高,他都还是一个人,而大臣们却可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来对抗皇权。尤其是如果这个皇帝的能力不行或不够强硬时,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斗不过大臣们,大臣们就会威胁到皇权。

斗不过时就得找帮手,要找谁呢?皇帝发现,自己身边的这群太监就是最好的人选,虽然他们已经被阉割了,身体残缺,但心理上他们仍然是男人。

只要是男人,都是有野心的,男人天生对政治具有敏感性,这是宫女们无法比拟的。而且他们因为生理缺陷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毕竟太监当皇帝也太荒唐了!这样的人不就是天赐的好帮手吗?

于是,皇帝就创造性地开发了太监们的新功能——参与朝政,帮皇帝对付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们。


最早开发太监这一功能的是汉元帝刘奭【 shì】,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与嫡妻与许平君生的儿子,西汉第十一任皇帝。汉元帝多才多艺,善史书,通音律,但性格比较柔懦,所以他父亲汉宣帝在死前还给他留下了辅政大臣。

汉元帝即位后,发现自己根本搞不定这些满腹经纶、老奸巨猾的辅政大臣,这时候太监石显就出来替汉元帝干活了,先是逼死了朝中最有威望的老臣萧望之,又将光禄大夫周堪等人排挤免官。

之后,汉元帝更是几乎将朝政全部委托给石显处理,朝政无论大小,都要先向石显汇报,导致后来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权柄却掌握在石显手上。

汉元帝开发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功能后,东汉的皇帝们又把太监的这项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是由于东汉从和帝开始,大多数皇帝都是幼帝临朝,导致外戚专政,架空了皇上。

等到小皇帝长大后想要夺回政权,发现身边除了天天伺候他们的太监外,没别的人可用。于是,东汉的皇帝,就学会了利用太监为自己夺取政权。

整个东汉也就陷入了外戚—太监轮番专权的恶性循环,一直到东汉灭亡才结束。

到了唐朝建国初期,这一功能才逐渐减弱,这是因为唐朝是军功起家,自然就不太需要太监来帮自己稳固政权。

但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后期唐朝开始衰弱之后,唐朝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便也开始学东汉利用太监的政治功能,这个时期的太监不仅参与朝政,还有了兵权,甚至敢于屠杀和废立皇帝,真真正正地威胁到了皇权,直到把唐朝搞得千疮百孔。

而到了明朝,太监的数量群体则直接达到了巅峰,最多的时候超过了10万人。这是因为从明中期开始,文官政治非常强大,封建集权统治快成了君主立宪制了,已经快要把皇权给压制下去了。

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为了发展出与文官相抗衡的力量,皇帝们就开始大肆扩大太监群体的数量,不仅让他们参政议政,还扩大他们的权力。同时,为了避免像唐后期那样,宦官威胁皇权,明朝的皇帝也对太监进行限制,至少皇帝下达的生杀予夺的命令,太监是无法反抗的。

可以说,明朝将太监的政治功能开发得最完善。这时候太监作为体力的功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政治功能成了太监更重要的属性。

对于皇帝们来说,没有宫女伺候,可能就是活得不那么精致。但是如果没有太监,他们可能皇位都不保了。


3、保镖功能

通常来讲,皇帝身边都有贴身侍卫来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但是真正到关键时刻,保护皇帝的却是太监。

特别是明英宗土木之变失败后,明朝由盛转衰,之后发生的东林党之争以及天灾外患进一步加剧了国力的衰退,各地农民不断揭竿而起。皇宫内忧外患,人人自危。由于后宫居住的是皇帝的嫔妃家眷,侍卫不得进入。

为了保证妻儿的安全,皇帝就从太监中挑选一些体格健壮、综合素材比较高的来进行训练,用来承担保护皇帝以及后宫嫔妃的安全。

他们就像特殊的“宪兵”队,职责就是保卫内廷,目的就是在内宫发生危险的时候,可以保护皇帝以及后宫嫔妃家眷的安全。

《明宫史》就有记载:

“夜间御前有事,太监便立刻衣冠,手持五尺剑,速赴圣驾之前,以防卫之”。

在明朝最终灭亡时,最后守卫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就是一群太监,他们坚持死战不退,秉笔大太监王承恩甚至还操炮还击,击杀闯军数人。他们就是皇帝最忠心的保镖。

但如果是宫女的话,别说保护皇帝了,可能连剑都提不起来。虽然古时候也有习武的女性,但毕竟是很少的。而且皇帝要训练打手来保护自己,也不太可能找宫女来训练,肯定还是找男性。

这倒不是说轻视女性,小编自己作为一个女生,很清楚地知道,无论这世界如何发展,男女如何平等,在生理上,男性在体力上面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发生危险事件时,女性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尖叫、惊慌失措,自己都吓得半死,怎么可能保护得了皇帝和妃嫔们呢?

除此之外,在明朝,太监还可以担任部队出征的监军领兵上阵,还可以到边塞城镇担任镇守。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朱棣就任用亲信郑和、王狗儿等人领兵作战,平定叛乱。

因为救驾有功,郑和被升为内官监太监,先后六次作为正史太监率领明朝庞大的海军舰队,远渡重洋,将威名远播到大洋彼岸,开拓了明朝的万里海疆。


除了郑和,还有万历年间的刘永诚,因为力气大被万历皇帝朱翊钧重用,领兵打仗,历镇西陲立下战功;明宪宗时期的少年宦官汪直,因为得到宫中万贵妃的赏识和宠信,被委以重任,多次作为大军监军出征。

而这些事情,宫女更不可能做到了。

4、无法生育功能

皇帝之所以用太监,就是看重太监没有生育功能,这样他们就无法祸乱后宫,能够防止宫廷政变,维护政局稳定。

近代欧洲各国的宫廷几乎没有太监,造成欧洲各国贵族桃色事件频发。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利用了多个情夫的帮助,发动政变,逮捕并杀掉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当上了俄国沙皇。

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很难发生。一旦发生,那绝对不是像欧洲那样,只是内部决斗而已,很可能会发生内战。这是因为在中国,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对国家的影响巨大。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中国的帝王们才制定了完备的宫廷制度,太监制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太监的存在对防止宫廷政变,维护政局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功能,太监还有许多宫女们没有的功能。比如,比宫女更忠诚。

因为太监无儿无女,可以一辈子在皇宫里伺候皇帝和皇帝的家眷,而宫女服役的时间是比较短的,特别是清朝,明文规定宫女到25岁就要出宫嫁人。

太监的存在还可以让皇帝活得久一些,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也“日理万机”,经常工作到很晚,如果皇帝身边全是美貌的宫女,还能好好工作吗?一门心思全在男女之事上,容易引起纵欲过度,可不就短命了?

除此之外,当然也和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关系,古代除了唐朝,几乎是没有女人入朝为官的,皇上有很多的诏令要颁布、圣旨要下达,这些事情,是不可能让女人出面的,只能是男人,但大臣们又不住在宫里,那就只能是太监来做这些事了。

所以权衡下来,宫女比较适合做一些端茶倒水或者比较细致的活儿,但其他的包括维护皇权、保卫皇帝的生命安全、替皇帝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等都还是太监用起来顺手一点。

这样看上去,似乎太监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重用,但其实真正受到皇帝重用的、成为大太监的也就那几个人。大多数的太监都只是在宫里做了一辈子的苦力,每天还要提着脑袋干活,犯一点点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到了晚年干不动出宫后,无儿无女,晚景都特别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宫女   太监   皇帝   明朝   皇权   宦官   侍卫   东汉   后宫   大臣   美貌   古代   身边   功能   男人   女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