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碰撞-乾隆盛世的坍塌

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东西方就实现了互联互通。中国用丝绸、茶叶、瓷器这些曾经的奢侈品招待了五洲之宾客,赚取了四海之财源,世界的财富如长江水般滚滚流向东方。


在西方人眼里,东方的中国始终是神秘的。后来又有马可波罗略加夸张的描述,更是掀起寻找东方的浪潮。


西班牙人向西走,葡萄牙人向东走,都自信满满地说自己到达了东方,后来才发现西班牙人去的是美洲新大陆。


葡萄牙人虽说到达了东方,但想和东方大国做朋友也并非易事,为了能有块落脚的地方,真是心思挖尽,终于找到一种叫“龙涎香”的东西,让当地官员敬献给明朝的皇帝。


据说此物让皇帝找回了男人的自信,因此龙颜大悦,也就允许葡萄牙人每年以五百两银子的租金借住澳门,没想到这口一松,却上演了一场“引狼入室”的惨剧。


很快荷兰人也就跟了过来,也想借澳门这一通道往里挤,葡萄牙人一看直接就把荷兰人赶跑,荷兰人只好跑到台湾这个三不管地带落脚。


后来郑成功抗清失败,去了台湾赶跑了荷兰人当起了岛主,其实郑成功只是“赶走嫖客自己睡”而已,没想到竟然得了一枚“民族英雄”的奖章!可见人要有狗屎运,都不用扭扭捏捏的,直接踩就好了。


18世纪开始,英国成了新的海上霸主,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成了第二个日不落帝国。觉得该和东方大哥握握手了,趁乾隆庆祝生日的大好时机,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精心准备了大礼,递交了国书,表达了互通有无的愿望。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早已名声在外,可他们的礼貌和恭敬,被大清官员用封建礼法的口吻翻译过后,变得卑贱恭顺,让乾隆皇帝误以为又多了一个来朝贡的番国,再三交代要高规格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使团的船只一靠岸就得到了热情的接待,两方代表相谈甚欢,听说皇帝在热河行宫避暑,到了北京都不做歇息就一路赶到承德。


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英国人很是激动,心想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到了跟前才知道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这一礼节,英国人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尴尬地表示这个实在没法接受!


英国人认为来中国是平等的友好访问,使节代表的是国王,怎么能轻易下跪呢?还是“三跪九叩!”


但是在大清官员的眼里,国际关系中根本没有“平等”二字,你们大老远的跑来不就是来进贡的吗?这点礼数过分吗?入乡随俗这点道理都不懂?


这个礼仪之争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拿破仑就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英国人太矫情了,到了中国还想用英国的习俗,还好英国人见面吻的是别人的手背,假如是吻别人的屁股,是不是中国皇帝得当众把裤子脱了?可见西方人也是有拎得清的。


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最后同意单膝下跪蒙混过关。这让乾隆皇帝很不爽,接待的标准也给降了又降。


但英国人还是不放弃,他们相信皇帝看到那些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品,会改变对英国的态度。


他们带来了能展示太阳系全貌的天文仪,还有牛顿签名的望远镜,能装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各种最新的枪、炮等五百多样,应有尽有。


就因为英国人不给皇帝下跪,乾隆也就没让英国人来给他展示这些礼品的特别之处,一个人在那闷着看,都说乾隆看了没什么感觉。


其中一件是带有减震功能的马车,比中国那种能把人颠散架的马车要强百倍,英国人自信满满皇帝一定会喜欢。


可宫里的太监看来马车的设计简直大逆不道,车夫的座位在皇帝的前面,比皇帝坐得还高,驾车时竟背对皇帝,太放肆了,都不敢让皇帝看就放到库房锁起来。


英国人的期望彻底落空了,他们提出了开口岸、定关税、互派大使、租借小岛存放货物,所有要求全部被否决,互通有无的计划就这样流产了。


当然,对中国来说也是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这真的是乾隆的傲慢无知导致的吗?


如果说对天文仪、望远镜这些没感觉应该不难理解,但对枪炮没感觉,这就被乾隆骗了。

很多人喜欢拿乾隆的“傲慢无知”加于嘲笑,事实恐怕没那么简单。乾隆是很傲慢,是不是也感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呢?


康熙曾预言:“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可见从康熙开始就感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


到了乾隆时期应该更甚,康熙朝还是“四口通商”,到了乾隆时期变成“一口通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乾隆比康熙保守得多,时刻担心出现第二个澳门。


可以感觉出大清一直是在“防贼防盗防洋人”,想让皇帝开更多口岸,自由通商谈何容易。


英国人还是太年轻、太幼稚,不了解国情。“稳定压倒一切”永远是东方大国的铁律,改革也好,开放也罢,不是被逼到绝路,一切都是口号,谁会自己革自己的命?慈禧太后不是被八国联军逼到差点掉了脑袋也不会搞清末的预备立宪。


英国人回去之后,乾隆马上下令加强各口岸的边防,可见乾隆是很有不安全感的。但西方已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东方的农业文明能保全多久呢?防能防得住吗?


乾隆一直认为自己英明一世,却万万没想到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鸦片走私已开始泛滥。英国的商品在中国一直卖不动,中国的丝绸茶叶在欧洲又是无可替代,为了扭转中英贸易的一边倒,英国人在乾隆时期就开始对中国贩卖鸦片。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英国人只好加大对华的鸦片输入,也就在乾隆朝最后几年,鸦片输入是逐年翻翻,从一千多箱直接增至四千多箱。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已是泛滥成灾,抽鸦片在大清成了一种时尚,宫里的太监都免不了俗。那些有闲有钱的人,没事抽两口倒也没多大事,大不了烧点银子而已。可后来那些士兵打战前也得先抽一口,这就不像话了。


林则徐上奏了这些情况后,道光皇帝决定派林则徐到广州好好管管鸦片贸易。林则徐在广州不仅销毁了鸦片,还停了中英贸易。这让英国人决定不惜一战,即使是被人说是为了卖鸦片。


但表面还得借以“自由贸易”之名,就这样,4000名东方远征军,16艘战舰,540门炮,饶了半个地球,去攻打一个有4亿人口,90万正规军的东方大国,真是不自量力!


战争打了四年,英国人从广州一路北上,控制东南沿海,顺着长江直抵南京,意欲控制长江,断绝漕运,道光一看赶紧认怂吧!于是派官员在南京向英国人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曾经被乾隆否决掉的要求这次全部得到满足,天朝的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面纱被揭开也就不神秘了。


美国,法国也赶紧来逼着大清把约给签了,葡萄牙人一看肠子都悔青了,这么多年澳门的租金都喂狗了,决定不再给了,还驱赶在澳门的中国官员。


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大清都不敢直视,签的《南京条约》一直放在两广总督衙门,都不敢让国人知道,包括政府官员都不知到底是什么内容,洋人找上门来解决问题,不是拖就是躲,要不就是一句“领导不在”打发。


洋人很无奈,只怪当时条约签得太急,没考虑周全,于是决定找中国政府再聊聊,修改修改,不过大清一直装作没听见。既然唤不醒装睡的人,只好打醒你。


1856年,趁大清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人的军舰在大沽登陆,开进了天津,法国人一看英国人又有行动,赶紧跟过来,说一名法国神父被杀也要找中国政府理论理论。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也来了,英国人以为这哥俩也要一起上,弄半天说是来看热闹,等签约的时候再说,英国人也只好给个鄙视的眼神。


英国人对法国人也没好脸色,尽骂法国人是“猪!战五渣!”法国人也是,清兵没打死几个,把自己的弹药库给炸了,还炸死自己不少人,围观的美国人和俄国人都连连摇头。


面对英法联军的步步紧逼,朝廷一看情况不对,直接认怂了,赶紧通知洋人派人来谈就是了。


大清官员和洋人派来的巴夏礼使团,在通州谈了半天谈不拢,干脆把使节给关起来,还弄死了好几个。


这下洋人彻底怒了,英法联军直奔北京而来,曾格林沁率满洲骑兵想把英法联军按在通州八里桥,没想到几下就被炮轰得人仰马翻,吓得咸丰赶紧往北跑。


洋人一听皇帝往北去了,直接从外城追到了海淀,皇帝没追上,干脆洗劫了圆明园,再以圆明园曾关压巴夏礼使团为借口,一把火烧成废墟,以示对中国人的报复。


咸丰皇帝躲到了承德,伤心欲绝,整天以酒色发泄,隔年就把自己给弄没了。皇帝虽死了,但洋人的事情还得解决。


朝廷全盘接受了洋人的要求,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国门彻底被打开了,从此西风压过了东风。


两次的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终于让中国人有所醒悟,于是开始各种尝试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今天的改革开放都一直上演着东西方的碰撞。


东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始终如一,谁占据人类文明的最前沿,谁就引领这个世界,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他就在那里,不虚不假。不想被挨打只能学习,超越。


打败自己的永远是自己,因为他傲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乾隆   英法   葡萄牙人   澳门   英国   东西方   洋人   鸦片   英国人   中国   盛世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