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他,与丧良心的公知最大不同是?

文/司马南


《纽约时报》采访的时候,我专门跟他们谈到索尔仁尼琴,用以曲折地阐述爱国主义。如果你懂得新中国成立之前100多年中国所遭受的耻辱,你将更理解中国人。《纽约时报》不爱听中国人的什么爱国主义,似对这个人也不感兴趣。


索尔仁尼琴


美国人当年对这个人可不是不感兴趣,而是下了极大的气力把他弄到了美国,终于将之变成反苏的工具。其人之可贵,就在于他良心未泯,不甘心只具工具价值,这一点是与那些丧良心的公知的最大不同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文学能量巨大,他用文学不断揭露苏联的阴暗面,作品《第一圈》《癌症楼》等无法在国内出版,最后在欧洲出版,他因之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美国从来不吝惜把荣誉颁给那些名不副实可能有用的人,更何况索尔仁尼琴这种真正的有功底的著名作家呢。


如果留意到近几十年来被美国人赋予各种光环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普遍是按照有用性的原则,即胡适的导师杜威先生实用主义理论给那些中国人颁奖的。


耶伦与女性经济学家午宴


如果对这一点理解有困难的话,不妨参见现在在北京大概还没离开的美国耶奶饭桌周围那些女性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不是大学教授资格,而是美国的一种认证。经济学家资格认证由美国控制的挂名在世界银行组织下面的NGO组织颁布,特定基金会出面操作施以润滑,与那些向心式宗教组织有点像,对外经济殖民体系中,总需要有人扮演“教士”角色,名媛色香味形更好,打老爹那个时候就互通款曲则好上加好。


1970年索尔仁尼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作品《古拉格群岛》影响深远,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集中营的情况。用索尔仁尼琴话讲,他写的是真人真事。此事被西方视为苏联“黑幕”的一个佐证。



最后索尔仁尼琴被赶出苏联,经过德国和瑞士,索尔仁尼琴来到了自由灯塔美国。但他感觉受骗了,美国只是想利用他反苏,于是索尔仁尼琴不断抨击美国的社会制度,他对资本主义保持着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并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还痛骂美国音乐实在难听。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说来都是讽刺,标榜自由的美国,终于不肯容忍这位抨击自己的自由派作家。


将索尔仁尼琴后来在美国写的那些抨击美国制度的文字集中起来出版,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这样做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国。


索尔仁尼琴与普京


索尔仁尼琴回来后,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惨状,认为当时还不如苏联时代。他强烈抨击和斥责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叶利钦回忆录所言:“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痛心疾首地写下 “是我的作品害了我的祖国”。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人得有良心。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诺贝尔   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   良心   司马   苏联   这一点   俄罗斯   美国人   纽约时报   爱国主义   美国   经济学家   文学奖   中国人   组织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