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意外挖出一件国宝级文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关注”按钮。方便为您持续推送此类文章。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圆明园,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记忆。它曾是我国历代帝王苦心经营的皇家御苑,也是外敌凌辱我国的血淋淋的见证。153年的辉煌与荣耀,终结在外国侵略者的兵刃与火海之下。

圆明园最初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当时只有600亩左右。圆明园之所以得此美名,一说是康熙帝赐名,寓意其四子允许品德圆满。另一说法是雍正帝登基后,以其谦虚学佛的品行,取“圆明居士”之号,并赋予园林以深意。无论从哪种缘由看来,这座园林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君主的期许,希望其子嗣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帝王。

雍正帝十分喜爱圆明园,他大力扩建这座皇家御苑,面积扩大了5倍之多,达到3000亩。他还对园林重新规划设计,增添南方园林景致,使之融汇中原与江南之美。

在园内还兴建殿宇,以便处理朝政。从此,圆明园成为清朝皇帝驻跸和批阅奏章的场所,它的政治地位日渐凸显。雍正帝在位期间,已然把大部分政务处理迁移到了圆明园。

乾隆时期,圆明园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国力强盛,乾隆帝六十年间几乎没停下过对圆明园的建设。

到乾隆朝末期,圆明园已发展成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区,与之相连的长春园、绮春园也基本建成。其范围达到了5200亩之巨,建筑精美华贵,园林景观宛若仙境。

乾隆驾崩后,圆明园虽然日益衰败,但直至道光、咸丰时期,清朝皇帝仍然没有放弃修缮圆明园,只是国库空虚,力不从心而已。

从1707年开始,清朝7代皇帝持续不断地修建圆明园长达153年之久,所花费的人力、财力可以想见。

即便按每年10万两白银的修缮费用来算,这153年也需要花费超过1500万两之巨。此外,圆明园还收藏了无数稀世国宝,如古玩字画、法书法器等,其价值不可估量。

因此,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御苑,它更是一个规模空前、价值连城的世界级皇家博物馆。西方传教士见识过其魅力后称,与圆明园相比,西方的建筑单薄乏味。正是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成就了日后外敌洗劫掠夺的借口与动机。

1860年,英法联军借口发动侵华战争,10月袭入北京,占领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成立了专门机构来分赃国宝,规定最精美的送给本国君主。于是联军官兵放开手脚大肆抢掠,金银珠宝到手即抛,丝毫不顾及艺术价值。

一个法国翻译官目睹 так场面后痛心地记述,洋人像饥渴难耐的野兽,看到稀世珍宝就抢夺争抢,搬不走的就凿碎毁坏,毫不留情。

10天后,英法联军下令焚毁圆明园,为的正是毁尸灭迹。起火前,联军已掠夺一空,然后纵火焚烧,大火持续3天3夜才被扑灭。

圆明园在火海中化为废墟,只留下瓦砾满地。一个参与的英军中校无比痛惜地回忆,他们第一次见到圆明园时,它美如仙境,而他们离开时,只剩满目疮痍。一个世界奇迹,就这样在战火与掠夺中灰飞烟灭。

此后,圆明园已无法复原旧貌。光绪朝,八国联军再次洗劫北京,圆明园遗址也再遭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军阀们又肆意拆迁运走园内残余建材。

直至新中国成立,周总理亲自下令保护圆明园遗址,禁止挖掘占地,以留给子孙后代沉痛的历史教训。

1996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出土的文物有5万件之多,但都比较破碎,完整者寥寥无几。

一位管理处副主任痛心地表示,这些碎片充分展示了外国侵略者残忍的掠夺行径,是中华民族的痛。然而,每一次考古都会给人意外的惊喜。我们充满希望地相信,圆明园的故事和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

2015年,考古专家开始正式清理被毁的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在大宫门外的御河河道内,还能看到在当年用于停靠船只的泊岸、控制水流的水闸和供人行走的桥基遗迹。

一天,一个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一块泥里裹着一个大家未曾见过的宝贝!大家赶紧凑过去一探究竟。可是费了好大劲,也没能把这个泥疙瘩搬起来。这么沉,不是普通的泥巴,里面可能藏着金属制品!

为了弄清里面到底是什么,考古专家把泥疙瘩送到实验室。经过半个月的清洗,一个闪闪发光的大象头终于显现出来!

“镀金铜象头!”有人高兴地喊道。在场的专家都很激动,以前在圆明园只挖掘出一些小物件,没见过这么大的文物。

仔细看,象头尾部还有几个圆孔,专家推测,应该原本有连接着身体的部件。可以想象,这尊镀金铜象原本个头应该非常巨大。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尊镀金铜象头不仅大,而且做工精致。

整个头部是铜质的,表面镀了金,面部刻画栩栩如生:长长卷卷的鼻子、灵动的大耳朵、细致的眉眼,就连耳朵上的纹路也雕刻地无比精细,一看就是皇家的珍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代表着吉祥和富贵,这尊镀金铜象应该原本摆放在正殿或者其他重要场所。

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圆明园大宫门外的御河里呢?

要知道,大宫门是圆明园的正门,离正殿还比较远。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宫门就已被英法联军破坏。后来慈禧太后计划重修圆明园时修缮过大宫门,不过没过多久又被八国联军毁坏。

由此,专家们大致猜想到,这尊镀金铜象头应该也经历了很多苦难。

在鸦片战争或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贪婪的侵略者冲入皇宫大殿,把里面的宝物抢劫一空。这尊镀金铜象也被盗走。

也许因为太重,在运输过程中脱落,从正殿滚到外面的御河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宝物,侵略者们都忙着运走,没人在意这个跌在水里的镀金铜象头。

就是这样,镀金铜象头幸存下来,深埋在淤泥中,没有被掠夺到国外,真是因祸得福。

这尊镀金铜象头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大发现。150多万件圆明园文物在战乱中流失海外,任何一件遗失文物的回归,都意味着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线希望。

发掘出的镀金铜象头虽然只有头部,但从造型可知,它原本应该属于一尊巨大的站立式镀金铜象,这在当今存世文物中实属罕见。

其造型匠心独运。这让考古工作者无法言语的兴奋,同时也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倍感沉重。

我们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前,圆明园收藏有近150万件艺术珍品,它是18、19世纪欧洲造园艺术在中国的精华。而这一切在战火中变成瓦砾,如今四海为家的海外侨胞,也许至今还能在某个博物馆看到当年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

一个文明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物如果大量流失海外,其文明传承必然会出现断层。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圆明园遗失文物的回归,都意味着中华文明传承的新希望。

我们要知道,无数先人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这一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而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一份馈赠,并把它完好地传递给后人。

文物回归,不仅是法理之争,也是道义之争。背负着14亿人民和5000年文明期待的我们,责无旁贷。

如今这尊镀金铜象头的发现,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圆明园的失落文物,或许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绝迹。失散的文物,还有回来的希望。

当年掠夺文物的西方列强,现今的国力文化已经不是百年前可比。而中国如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使我们有理有利地争取文物归还。

2015年,中国政府已经从英国夺回了两只圆明园的猛狮石像。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掠夺文物归还所做努力的成果。也让人看到,只要努力,圆明园的失落文物回归还有希望。

在文物回归的道路上,还需要普通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公民,我们既要通过正当途径争取文物归还。同时,也要保护好眼前还保存完好的文物,因为它们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传递中华文明的基石。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文明自信,体现在对过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当今中国强大的国力,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民众的觉醒与参与,则是推动文物事业的精神动力。

有了强大的国力支持,又有民心的推动,中华文明传承的大业,一定能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让我们携手努力,以文物的发掘、修复、保护和展示,来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圆明园   英法   鸦片战争   文物   乾隆   御苑   正殿   宫门   侵略者   河道   挖出   联军   国力   清朝   遗址   皇家   中华文明   年后   意外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