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8位大臣获得“文正”谥号,其中包括曾国藩,谁最名不副实

“文正”谥号尊贵无比,清朝共有八位大臣获此谥号,或是清朝的国之重臣,或是皇帝的老师,地位尊崇,于清朝的社稷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曾国藩,也是大家熟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

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

在宋朝之后,“文正”这个谥号就成为在朝为官的文人的终极精神追求。因为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将“文正”这个谥号推向了顶峰,成为千万人仰望的高山之巅。

历史上获得这个谥号的人,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以“文正”作为谥号的人历史上不超过三十人,清朝的统治长达三百年,仅有八人得获此殊荣,而这八人中还有一些人是配不上这个谥号的。

德不配位的曹振镛

获谥“文正”是一份天大的殊荣,既要有才干还要有德行,更重要的是于社稷于百姓有功,可谓是古代的“六边形战士”。

若要给这八位大臣按照贡献排个名次,第一名是谁难以抉择,但最后一名却毫无争议。

这个人就是曹振镛。此人德不配位,无甚功绩,他的一生并未留下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清史稿·曹振镛传》也不过七百字。

正应了他名字中的“庸”,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为了不犯错所以不办事,在其位不谋其政。

可以说他就是清朝版“孙连城”,孙连城还有观星的爱好,而曹振镛的爱好是磕头。

曹振镛是三朝元老,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多年来身居高位还能在政治斗争中屹立不倒。

有人向曹振镛请教其中的秘诀,他回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简而言之就是 “少说话多磕头”。

尽管被世人戏称为“磕头宰相”,但曹振镛毫不在意,反而对道光皇帝处处迎合。

道光皇帝为了整治官场奢靡之风,决心推行勤俭节约政策,曹振镛立马响应,他在朝服下面的裤子上打了补丁,在跪拜间故意将补丁露出来,道光帝龙颜大悦,直夸他“恭俭惟德”。

曹振镛还想出一些办法减轻道光皇帝的政务负担,道光皇帝每天都要批很多奏折,认真看时间不够,不认真看怕遗漏什么。

于是曹振镛建议皇帝在奏章里挑错字,以此来谴责臣子,那么大臣们都会觉得皇帝明察秋毫,不敢懈怠,这一办法很合道光皇帝的心思。

曹振镛把当时官场弄得乌烟瘴气,朝野上下纷纷效仿他“少说话多磕头”的为官之道,每天不思索如何为百姓做实事,只想着如何讨好道光皇帝,曹振镛去世之后,这种风气都未能转换过来。

曹振镛一生最主要的功绩就是讨得了道光皇帝的欢心,道光皇帝盛赞他“人品端方、最可倚重”,足可以担得起“文”这个字,最终在曹振镛死后给了他“文正公”的称号。

而为清朝收复了新疆的左宗棠仅得到“文襄”这一谥号,两厢对比,甚是讽刺。

尽管曹振镛获得了“文正”这一谥号,但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德不配位的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正公曾国藩

如果说曹振镛是德不配位,那么曾国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文正公”,后世提起曾国藩时多称他为“曾文正”或者“曾文正公”,他的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理想均实现了。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一生以“为政以耐烦”为行为准则,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他组建了精锐部队“湘军”,并且带领湘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最终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

曾国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了西方思潮正在缓慢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他的提议下,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得以建造,第一批西方书籍得以引进,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得以出国学习,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

咸丰皇帝临终留下了“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的遗命,仅仅给功勋卓著的曾国藩封郡王实在是委屈了曾国藩,在曾国藩去世后,被追谥“文正”,这才对他一生功绩的盖棺定论。

其他获此谥号的大臣

汤斌

汤斌曾担任过康熙朝的“江宁巡抚”、“工部尚书”这样的肥差,然而在他去世后只留下了八两银子的遗产,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堪为文人表率。

但他时运不济,受到奸党的攻击,深受冤屈,直到乾隆朝时期才给了他应有的待遇,也就是给了他“文正”这一谥号。

刘统勋

大家对“刘统勋”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是《宰相刘罗锅》里面“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他的父亲出名,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墉一直被称为“刘相之子”。

历史上的刘统勋是治水名臣,在军事、吏治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为官清廉正直,他去世后乾隆皇帝哭着对大臣们说:

“朕失一股肱!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朱珪

朱珪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在朝为官五十多年。他一生忠君爱国,关心黎民百姓,为百姓呕心沥血,没有半分私心,为官清廉,“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

嘉庆皇帝对老师的评价极高,说他是“端人正士”,“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

“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写尽了朱珪的一生。

杜受田

杜受田是咸丰皇帝的老师,出身显赫,其所在的家族有“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美称。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杜受田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为人纯孝,人品端方。他为了亲自照顾父母,多年以来一直不参加会试,等到四十岁的时候参加会试进入官场。

杜受田担任过多个职位,在每个职位上都兢兢业业,把心扑在公事上。后面他被选为当时还是四阿哥的咸丰皇帝的老师,给四阿哥登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咸丰帝对他十分依仗,有什么大事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李鸿藻和孙家鼐

之前的朱珪和杜受田均为皇帝的老师,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朝给皇帝的老师谥号“文正”逐渐成为定式,李鸿藻和孙家鼐被赐“文正”谥号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两人在才干贡献方面其实并没有达标,只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老师,且没有犯什么大错。

当然,这也与清王朝走向衰落有关系,清王朝是封建王朝的余晖,在新旧思潮的交替下,传统地主阶级逐渐没落,没有如先前一般的德才兼备的文人表率出现也不奇怪。

“文正”谥号是对一个文人的至高无上的评价,清朝这八位获“文正”的大臣,有的实至名归,有的因为身份获得的大臣,还有曹振镛这般德不配位的大臣,如果要为他们排个名,曹振镛必定是垫底的那个。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谥号   刘墉   大臣   清朝   咸丰   嘉庆   名不副实   道光   文人   皇帝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