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上位之后,听信赵高谗言诛杀功臣,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二世胡亥登上皇帝之位之后,在赵高的操纵下,诛杀同胞与功臣,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短命而亡。

二世的所作所为,既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也受他回避性人格的影响。

“胡亥少习刻薄之教”

秦始皇子女众多,数量究竟是多少,史学界尚有争议。胡交是秦始皇的少子,王霄云、贺润坤考证胡亥上有17位兄长,均被他杀害,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8子问。对于胡亥的年龄,《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两种记载,一说他21岁即位,一说他 12岁即位

秦始皇13 岁即位,到了22 岁才开始亲政。胡亥即位后,没有看到其委政他人、不参与政事的记载,他即位的年龄当在21 岁,那么胡亥应该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也就是统一前的十年胡亥出生及成长的年代,正是秦朝统一前后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忙于国家大事,胡亥的其他兄长也可能参与了统一战争和国家事务。胡亥作为幼子,很少得到父亲的直接关怀,也很难与其他兄长嬉戏玩要,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难以避免。

心理学认为,排行有时会对性格造成很大影响,“老么不可避免地要在哥哥或姐姐的阴影下生存,受到哥哥或姐姐的影响,而且作父母的对老小常有放任自流的倾向。

这就造成排行最小者通常比较胆小、害羞,大部分是多秘善感型对别人不轻易相信。也不太会交朋友,比较清高。老么一且遇到困难和挫折会不知所措,有的爱对别人吹毛求疵”。

胡交接受教育的时候,秦已将国家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发展到“以更为师”、焚书坑儒的极端意在控制思想、专制文化。秦始皇为胡亥选择的老师是赵高,“赵高向胡亥所传授的,无疑是法家学说中最负面、最暴虐的内容啊。

贾谊指出:“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评也;固非贵礼让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博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割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速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如艾草誉然。

岂胡亥之性恶也?其所以集道之者非理故也。胡亥即位后。对法家学说情有独钟并发展到专制独裁、肆意享乐、随性杀戮的地,其所受的教育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正如北魏正始年间曹周在上书中所说:“胡亥少习刻薄之教,长尊区父之业,不能改制易法,崇任兄弟,而乃师读申、商咨谋赵高,自幽深官,委政谗贼,身残望夷,求为黔首,岂可得哉!遂乃郡国离心,众庶溃叛。

胜、广倡之于前,刘、项毙之于后。指出胡亥性格的形成残忍行政以及国破身亡的悲惨下场,都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

回避性人格一般有下列特征:“因害怕批评不赞成或拒绝,回避需与人接触的职业活动不愿与人交往,除非肯定自已会被喜欢因为害怕害羞或嘲弄,限制建立亲密关系。在社交场合总想到会受到批评或拒绝。

同时担心情感不恰当在新的交际场合表现,抑制将自己看成是社交笨拙和无吸引力的人或不如别人。因为可能发窘特别不愿意个人冒险或从事任何新的活动。”胡亥身为少子,与其他兄长相比,历练、知识、能力、功业都难免处于下风。

再加上他木讷拙策,不善表达所谓“辩于心而说于口”,依靠政变登上皇位后时时担心阴谋败露,企图回避子盾,将政事交于赵高。以躲进后官享乐的方式来麻痹自己恐惧的神经。回避性人格特点,在胡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告诉胡亥,皇帝已经下诏书给长子扶苏,如果扶苏立为皇帝,胡亥将会因为无尺寸之功沁为平民百姓。胡支对此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表现出异议。如果没有赵高的鼓动,依照胡亥的性格,他断然不会去主动改变现状。

政变成功,胡亥登上皇位。执政之初,他没有想过如何改变秦朝残暴苛刻的统治政策,扭转天下苦秦的被动局面,逆取顺守。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提高自己的威望。

他反而是被动地遵循秦始皇的各种统治政策,不敢稍有变动其所作所为一如秦始皇生前,巡行郡县,修筑阿房官,“用法益刻深”,对改变局面、解决问题,明显持回避态度。

胡亥即位初期。面对的局面十分复杂。他对此多有担心,“大臣不服,官更尚强,及诸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赵高也有同样的忧虑,在他看来,朝中大臣多为统一作出了贡献,功高权重,而自己官职低微,地位卑贱,大臣自然不服。

不如对他们大加杀戮,提拔亲近之人。因此,他建议二世以大换血的方式来树立权威:“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本来赵高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大臣。

而胡亥最担忧的却是自己的诸位兄长,他害怕沙丘政变的阴谋暴露,兄长们会对自已进行清算,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不仅杀害大臣,而且对自己的兄长姊妹也大开杀戒,导致宗室振忍。

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更持禄取容,黔首振恩”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为秦朝灭亡敲响了丧钟。

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铲除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并将反对的声音压制下去,但他内心的恐惧不安并没有诚轻。赵高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诱使胡交退居幕后,由自己操控权柄“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

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见。””胡亥也认为自己年纪轻、历练少、经验不足,担心在众人面前露怯,想躲避起来。

胡亥的行为十分符合“回避性人格障碍患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认为自己社交笨拙,个人没有吸力,或者不如别人。由于可能发窘,他们尤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冒险或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因为害怕批评。得不到赞同或被拒绝,他们常常回避明显需要与人接触的工作或学习”

赵高的建议,契合了胡亥的回避性人格,胡亥便乐得将政事交于赵高,自己避免因上朝与群臣打交道而产生畏惧和恐慌心理。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他在人群中撤了,只有躲在一边,他似乎才自在,才有安全感”。

胡亥对法家思想的终极思考法家学说诞生于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主张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以适应列国并争的局面。商鞅变法,加强君主专制,尊崇法术,奖励耕战将秦国带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韩非主张法术势并重,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法家思想逐渐由“法律本位句“君主本位”发展。在韩非看来,民众、大臣甚至国家都是实现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

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将法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唯一思想,以法为教,以更为师,焚诗书而坑儒上,法家思想的负面效应逐渐被强化。胡亥出生时距离秦国统一六国仅有 10 年,此时法家学说已在秦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秦始皇为胡亥选定的老师是赵高,“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可以说胡亥几平没有接触过法家以外的学说,他不仅是法家学说的忠实学子,也是法家学说负面效应的终极思考者与实践者,法家思想深深影响了胡亥及其政治统治。

秦二世即位后,面对的多是在秦统一过程中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屡立战功的功臣名将,这些人功高权重,二世感觉自己很难驾驭他们,他们也很难与自己同心同德。

他问赵高:“大臣不服,官更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赵高亦认为自己虽然得到了二世的器重,但群臣并不买账,“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

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他建议胡亥:“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

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在赵高的引导下,二世采取“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

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的措施,对大臣进行了屠杀和清洗。李斯上《督责书》后,更加坚定了二世胡亥“税民深者为名吏”“杀人众者为功臣””的做法,秦朝的政治愈加黑暗。

胡亥使他在个人纵欲享乐和对臣民严刑酷法的道路上走得毫无顾忌、理直气壮,直到把秦王朝带人灭亡之境。

《参考文献》

章太炎.《秦政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王子今.秦二世胡亥童年故事及相关问题.人文杂志.

雷依群.论扶苏不得立为太子.威阳师范学院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秦朝   先帝   秦国   谗言   法家   群臣   上位   兄长   陛下   功臣   学说   大臣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