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主父偃“推恩令”,阳谋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阴谋”

《资治通鉴·汉纪·主父偃进献“推恩令”》(汉武帝元朔二年,乙卯,公元前126年)

什么叫阳谋?阳谋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使出的“阴谋”.它堂而皇之摆在桌面上,你明明知道是个坑,但不得不往里面跳。否则,你就不道德,想搞阴谋的就是你。

这篇讲述汉武帝时主父偃献策“推恩令”,解决分封王国势力太大威胁中央王朝这个百年难题。之前贾谊提出过“众建诸侯少其力”,晁错提出过“削藩”。都无疾而终。

但为什么只有主父偃的“推恩令”成功了呢?

【原文摘要】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籓国始分,而子毕侯矣。

【译文大意】

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古代诸侯国地方不过百里,天子和诸侯强弱形势分明,容易控制。如今诸侯国,大到数十座城池,地方千里。管得松,他们容易骄奢淫逸;管得严,他们凭借其强大联合起来结盟对抗中央。用法令来削割他们,就萌生叛乱之心。之前晁错他们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势。如今诸侯王子弟,都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只有嫡子一个人继承,其他人虽然也是骨肉兄弟,却没有尺寸之封,仁孝之道,也不能发扬。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封子弟,让其他子弟也能有封地封侯。让他们人人喜得所愿,皇上恩德施加于他们,实际上又分解了他的国家,每一个封国越来越小,不用削割他,他自己就弱了。”

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下诏说:“诸侯王中,如果愿意推恩,把土地分封给子弟的,可以上报,朕为他们制定名号。”于是藩国开始分割,诸侯王的子弟们都封侯了。

【重点解析】

刘邦和项羽联手灭秦,随后又经过4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做了皇帝。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偌大的汉王朝,怎么才能守得住?这是刘邦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所以他回故乡沛县一住十数日与父老乡亲饮酒高歌,情到浓时悲从中来怆然涕下,即兴创作流传于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这种心思的自然流露。

刘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一是自己年岁已高,打项羽时还中了箭身体受到很大损伤,预感自己活不长了。二是跟随老刘打天下的这帮猛将也终究随时间的流逝而凋零。而自己的儿孙有的能力不行,有的还没长大,这江山要是被人夺了咋办?

刘邦很快以谋反为借口将功勋卓著的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杀掉,后来又搞了个什么“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外部的威胁解除了,内部的矛盾怎么解决?刘邦感到很棘手。虽说天下姓刘的都是一家,但刘邦肯定还是希望江山在自己的亲血脉中一代代传下去。但他当时分封了很多刘姓王,包括亲哥哥以及堂兄弟等一大波刘姓子弟到各地做王,并且给的地盘还不小。

这些王国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自己委任官吏,可以自己收租收税。而且这些王中,不乏能人。因此时间长了,有的人心里就不安分了。皇帝谁不想做啊?不是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吗?有些王心里早就算盘打得霹雳巴拉响了,只能老大刘邦两腿一伸,就准备造反,自己取而代之。


这不,到汉景帝时不就发生了以吴王刘濞牵头的“七国之乱”吗?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诸侯王的强大已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是刘邦嫡亲子孙心中的梦魇。

怎么削减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无力与中央政权相对抗?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数学方程式。一时很难找到完美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主父偃向汉武帝献计用“推恩令”的方法解决这个百年老大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主父偃很好地利用和占住了这个道德制高点,这是“推恩令”得以成功的基础。他说:“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意思是说,诸侯王子弟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更多者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而只给老大封王,没得其他子弟 的份,手心手背都是肉,明摆着不公平?这与汉家王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观不符嘛!

这一招其实是进行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挑拨离间诸侯王的骨肉之情。那些没有得到封地的子弟一听可高兴了,肯定会跑到老爸那里去吵事:“老爸,我们都是您的崽,为啥只给老大封地,这不公平吧?”

这下让做父亲的为难了,不答应吧,摆不平,会引起兄弟之间的矛盾。答应吧,那么多子弟,封地这块大蛋糕就被分为若干块小蛋糕,正好中了“推恩令”圈套,无数小王国不可能铁板一块,从此无力对抗中央了。

主父偃的“推恩令”一箭双雕。怎么接招你都是输。

【借鉴启发】

主父偃的“推恩令”,被称为史上最大阳谋。

其实,最早提出“推恩令”这种思路的,不是主父偃,而是贾谊。

早在汉文帝时,西汉天才少年政治家贾谊就看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早晚会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对中央王朝形成威胁。所以他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话说得很明白,就是要将分封 的诸侯王国化整为零,使他们不敢有非分之想。即使有,也没有那个势力开干,也是白想。

想法是个好想法。只是在汉文帝时代,各方面条件不成熟,贾谊的这个策略没有被采纳。


时间转眼到了汉文帝儿子汉景帝时代,他宠幸的大臣智囊晁错再次提出“削藩”。晁错这人很有思想,但为人比较刚烈,司马迁《史记》用4个字评价他:“峭直刻深”,即严厉、刚直、苛刻、狠心。晁错主张用强有力手段“削藩”,撕开亲情的面纱不再遮遮掩掩。这种和诸侯王硬杠的做法,终于激起“七国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纠集7国,打出“诛晁错,清君侧”口号揭竿而起反叛。结果汉景帝只得忍痛把晁错杀了。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诸侯王的威胁始终是一块心病,日日夜夜挥之不去。

南书房当差认为,主父偃“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就是对贾谊和晁错的方案进行了改良。他不是硬杠,而是换了一种比较柔和的思路,堂而皇之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发力,进行道德绑架制造矛盾,把诸侯王的子弟拉到自己这边,为己所用。这就是分化瓦解的策略。

什么叫阳谋?阳谋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使出的“阴谋”,它堂而皇之地摆在桌面上,你明明知道是个陷阱,但不得不往里面跳。否则,你就不道德,想搞阴谋的就是你。

厉害吧?

想起一个故事。

寒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脱掉一个美丽姑娘外衣。

寒风说,我先来。它很自信地刮了起来,呼啸而来,越刮越冷,想把女孩衣服硬生生刮下来,结果女孩因怕冷把衣服越裹越紧。

太阳说,看我的。它慢慢钻出云层,释放热量,结果女孩太热受不了自己主动脱掉了外衣。

所以,做事情思路很重要,方法很重要。想成功,思路很重要,方法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制高点   项羽   道德   王国   封地   江山   资治通鉴   汉武帝   刘邦   诸侯   子弟   阴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