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始人:我是一条狗,吠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马相伯,独自坐在书房里,眼神中透着无尽的凄凉。烛火映照下,他拿起了一封封信件,眼中满是泪水。这些信件,是他多年来努力拯救爱国学生的见证,然而,却让他的名声陷入了无尽的污泥。

“我只是一条狗,只会狂吠,可我狂吠了一百年,也没有把沉睡的中国叫醒。”他轻声低语着,回忆着过去的岁月。

马相伯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年轻时,他勇敢参加了抗日战争,不惧艰险,一次次赴生死之间,挽救家国于危难。战后,他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办了上海复旦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

然而,当国家再次陷入动荡的时候,马相伯并没有退缩。他将自己的3000亩田产全部捐出,支援国家建设。在他看来,这是为国家奉献的应有之义。但是他为何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呢?

在江苏丹阳的一个宁静小村庄里,1840年的春天,一个可爱的男婴呱呱坠地,带来了村民们的喜悦和祝福。这个男婴的名字叫做马相伯,他的双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将信仰融入生活的他们,对这个新生命充满了希望与祈祷。

村庄中的每个人都喜欢这个活泼聪慧的男孩,他灿烂的笑容让人无法抗拒。很小的时候,马相伯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这成为了他一生信仰的根基。从那时起,他便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虽然年纪幼小,却对信仰的力量有着敬畏和向往。

在这个宁静的乡间村落里,马相伯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好奇地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凝视着璀璨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

随着年岁渐长,马相伯的智慧和才华逐渐显露出来。他学贯多语,对文学和科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师从基督教教堂,学习知识和道德。他的双亲对他的成长感到无比自豪,深信他必将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然而,命运总是变幻莫测。

马相伯的成长轨迹颇为不凡。年幼时,他孤身一人踏上了求学之路。从江苏丹阳出发,途经艰辛,终于抵达了繁华的上海城。在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他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学院里的日子并不轻松,但马相伯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勤奋。他不仅学习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外语,还掌握了哲学、神学、数学,乃至天文学等多个学科。他如鱼得水,凭借过人的才智,渐渐成为了学院里的佼佼者,最终荣获了博士学位。

三十岁的马相伯成为了伊那斯公学的校长,令人惊叹。他的智慧和勤奋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然而,他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那个时代的中国。

1876年,中国的大地上笼罩着一片严峻的饥荒,这场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灾难,席卷了许多乡村,让无数百姓陷入饥饿和绝望之中。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一个名叫马相伯的男子站在小村庄的教堂前,抱着一份报纸,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伤和无奈。

“70%的村民死去……”他轻声低语,心中痛苦不已。马相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一直以来都相信耶稣的爱和怜悯。然而,当他看到这样的灾难和苦难,他开始怀疑,难道耶稣真的没有更多地关怀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穷人吗?

寂静的夜晚,他默默地离开教堂,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救国之路。马相伯决定为这个国家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深知,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自己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借着自己在教堂中的威望,马相伯筹集到了2000两银子。然而,这些钱并没有被他用于自己的需要,也没有被挥霍在奢侈享受上,而是全部赈济给那些饥饿的难民。他心怀善意,希望能减轻民众的痛苦,温暖他们寒冷的胸怀。

然而,马相伯的善举却遭到了教堂的批评。或许在那些人眼中,教堂的威望应该被用于维护宗教权威,而不是济贫救苦。他们对马相伯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他偏离了原有的路线。

但马相伯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坚信,耶稣的教导是慈悲与关爱,而不是冷漠和狭隘。他的信仰告诉他,救死扶伤是最伟大的行为,比任何权威都更重要。

“马相伯,你是教堂的一员,不应该私自行动。”教堂的神父责备道。

“难道耶稣不是教导我们要慷慨施舍,关爱弱者吗?”马相伯反问道。

教堂却以“幽禁省过”的理由将他关了起来。在那寂静的牢房里,马相伯感受着铁窗带来的冰冷,心中却燃烧着坚定的信念。

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马相伯进行了一次痛彻心扉的思考。他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信仰和为人之道。曾经,他将救死扶伤的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对贫苦百姓施以援手。然而,他却因此遭到了教堂的指责。这让他不禁感到困惑和疑惑。

在漫长的夜晚里,他沉浸在对自己所坚持的善行的思考中。难道真的错了吗?他内心迷茫,但他并不后悔曾经的行为。他相信,每一个善举都会积聚力量,哪怕只是一滴水,也能汇聚成大海。

“你们这些穷人是有福的,神的国度属于你们。愿你挨饿的人得到祝福,因为你即将得到满足。”耶稣的教导在他脑海中回响。他心领神会,这不正是他当初所奉行的吗?他并没有偏离正道,他只是以真心诚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那囚禁的日子里,马相伯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决定,无论遭遇怎样的压迫和困难,他都不会屈服,他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他开始怀疑,这些西方教士口口声声宣扬着爱与慈悲,却对于真正的穷苦人和难民无动于衷。这些宣扬平等的教义,在实际中却变得虚伪而虚幻。他愤怒地想着,他们的慈爱是多么的廉价,他们的爱心是多么的有选择性。

在艰难的思索中,马相伯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要离开耶稣会,回归世俗,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他离开了牢房,迈出了新的征程。马相伯不再是一个虔诚的教士,而是一个热血的爱国者,一个为了国家振兴而奋斗的斗士。他走上了外交之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中国争取了许多利益,努力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马相伯的一生似乎注定要被历史的风浪所卷起。他本是教会牧师兼公立学校校长,才华横溢,备受赞誉。然而,他毅然舍弃了这些,投身李鸿章的幕府,为国家效力。

马相伯与李鸿章,这样两位迥然不同的人物,却因为共鸣而走到一起。平日里,他们讨论哲学、国家兴亡,心心相印。马相伯热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景,他想要用一身才情,为中国建设强大的海军,为国家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的出身却让人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信奉天主教,这成为了他的包袱。

1886年,李鸿章请马相伯前往美国借钱,用于建设新的海军。马相伯不负望族的信任,成功地借来了巨额资金。然而,朝廷却对他产生了疑心,认为他与西方人走得太近,对他开始排挤。面对朝廷的冷眼和怀疑,马相伯不愿背叛自己的初心,最终选择主动辞职。

然而,事与愿违,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兵败如山倒,中国再次陷入低谷。面对战局的败退,李鸿章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将国家主权屈服于列强之下。马相伯因曾经是外交官的副手而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他的名声一落千丈。

在他最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刻,他的母亲却对他破口大骂,毫不留情。两人在一次冷冰冰的见面中,母亲已经与自己阴阳相隔,再无温情可言。而就在此时,他的弟弟也病倒在办公桌上,如同家族的厄运降临。

孤独而无奈,马相伯心中充满着痛苦和迷茫。他曾经是多么的渴望为国家尽力,但现实却如此残酷地对待他。他的信仰、他的初心,在风浪中被不断冲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然而,尽管他走过坎坷,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他深知,历史是需要时间来评判的。他不再在乎他被指责为“卖国贼”,因为他的初心永远没有改变。他决定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岁月如梭,马相伯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心中的梦想从未消散。1899年,失去了母亲和弟弟的他回到了上海,孤独地面对着凄凉的家园。然而,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在上海,他埋头苦干,研究、翻译、著述,为了寻求拯救国家的道路,他几乎放弃了一切。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学术成就,他更关心着中国青年的未来。日益衰落的国家,急需一股新的力量来振兴。于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者,想出了一个可行的救国之策——发展教育。

马相伯下定决心,这次无论是谁,都无法拦阻他的脚步。1900年光绪26年的8月,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在上海的3000亩田地全部捐献给江南天主教,设立了一所名为“中西大学堂”的学校。他有着坚定的信心,相信这所学校将成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

他对外宣扬着自己的承诺:大学建成后,将用所得款项设立助学贷款的借据,助力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教育。这是他毕生的心愿,也是他对国家贡献的一份承诺。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马相伯在建校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波折。但是,他心中的信念让他坚持不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步迈向成功的道路。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国势日衰,一片黑暗笼罩大地。马相伯深知,唯有兴学开民智,才能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创办了“震旦”大学,一所旨在启蒙人心、传播知识的学府。

在震旦大学的校园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成为了校训。这样的教育理念吸引着许多有志青年。有一位山西少年因讽刺清廷而身陷险境,命悬一线。绝望之中,他踏上了逃亡之路,最终来到了震旦大学。马相伯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位少年,为他提供了庇护。这个少年,正是后来的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开创者、著名书画家于右任。

于右任深受马相伯的教诲影响,铭记着“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的箴言。他将马相伯视为恩师,心怀感激,多次强调:“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于右任以此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

然而,震旦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905年春,耶稣教会觊觎这所学校的名声,试图改组成一所教会式的学校。他们任命一位法国牧师为总教官,制定新规则,试图掌控震旦大学。当这个消息传开,学生们震怒异常,他们认为这是对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背叛。

同学们集体抗议,毅然签下退学协议。他们将校牌拆下,表明对教会干预的强烈反对。马相伯再次站在学生们一边,坚定支持他们的决定。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张骞和严复等知识分子也加入了抵制的行列。马相伯带领学生们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江南沿海另设了一所学府,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大学的诞生,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马相伯不屈不挠精神的传承。他的教诲、他的勇气,铭刻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追求真理,砥砺前行。

辛亥革命的硝烟已经散去,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马相伯,已是耄耋之年,古稀之寿。然而,岁月的蹉跎并没有让他的热血冷却,依旧怀揣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怀。

1914年,马相伯丧子之痛让他备受煎熬,然而,一个学生的善意举动让他感到温暖。那个学生为了安抚马相伯的丧子之痛,向他捐了一笔钱。然而,马相伯心怀教育事业,决定将这些钱全部捐给启明女中,作为学校的教学资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女学子。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再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马相伯虽已年过九旬,但他的心依然年轻而热血沸腾。他四处游荡,不辞辛劳,为了让中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当年,马相伯亲自出马,筹集到了10万元,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到支持抗战的行动之中。

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群有志之士被敌人捕获,他们是抗日救国的“七君子”。马相伯听闻此事后,毅然决定要将这些年轻人从牢狱中解救出来。虽然他已是老人,但他仍然积极参与营救行动。他不顾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只为了让这些年轻人能够继续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在马老的努力下,“七君子”终于从牢狱中被解救了出来。他们对马相伯充满敬意和感激,对他的热心和奉献心存感佩。然而,马相伯却谦逊地说:“我只是一条狗,只会狂吠,可我狂吠了一百年,也没有把沉睡的中国叫醒。”他用这样的自谦表达了对自己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深情。

马相伯宁愿做一条“狗”,也要将这个国家从沉睡中唤醒。他不是英勇的战士,但他的热血和信念,却让他成为了国家的坚实后盾。他用一生的奉献,点燃了一把照亮中华大地的明灯。

马相伯,这位普通而伟大的老人,他的故事让人动容,他的精神让人敬仰。他不畏岁月的流逝,不惧世事的变迁,始终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最深处。他的名字,定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中。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热血之星,在中国的大地上,永远闪耀着。

百年时光匆匆流逝,马相伯的一生如风雨飘摇,如繁星闪耀。他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如今,马相伯的旧宅依旧屹立在松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大厅上悬挂着“生德堂”的牌匾,那是当年复旦创办时当地民众送来的祝贺,见证着马相伯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虽然马老在生前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却始终怀抱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他用一生的奋斗,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复旦的名字,也让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如果马相伯今天能够看到如今中国的面貌,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他期待着今天的中国,期待着中华的崛起和繁荣。在他的带领下,复旦大学踏上了辉煌的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中国,已是繁荣昌盛,科技进步。马相伯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他所倡导的“教育兴国”之路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他们铭记初心,矢志不渝,为中华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相伯虽然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不朽。他的故事如同明灯照亮中华大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他的名字,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热血之星,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闪耀。

百年风雨,马相伯的传奇永载史册。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和民族复兴,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走向未来的征程。因为有了马相伯,中国的明天将更加光明辉煌,中华的崛起将永不停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震旦   中国   天主教   复旦大学   耶稣   复旦   初心   创始人   教堂   心中   力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