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在书信中自称“京兆杜氏”,不自称“河南杜氏”?

秦汉之后,一些在郡县被当地人所仰慕瞩望的豪门大族称为“郡望”,并在姓氏前标示代表家族居住地的郡名,以表示他们为本郡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区别贵贱的手段。如南北朝时代至隋唐时代,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就是当时北方的四大望族。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郡望成为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也是名门望族论婚联姻的依据。那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娶嫁,首选郡望门第。

唐末以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郡望才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即使不是居住在同一郡县的同姓氏之人,均能“言许必称高阳。”

堂号则是随着郡望的发展分化出来的某一房支的称号。某个姓氏中的某支成为望族后,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支派,而且也分贫富贵贱。于是,在郡望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号,即堂号。有些家族修建祠堂后就将祠堂的名称命名为“某某堂”。

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而堂号随着家族的发展却而不断增加。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到几十个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

举我最了解的我们家族和附近同乡的家族(一般有姻亲关系,南渡避祸):

唐·林宝《元和姓纂·五肴》:“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因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五肴》:“上党包氏,出自楚大夫包胥,食采於申(申邑,今河南南阳)谓之申包胥,子孙徙居上党。”

宋·郑樵《通志·二七·以字为氏》:“包氏,出自芈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明·陈士元《姓觿》:“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后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子孙徙居上党。”

他们即使在温州瑞安已经居住很多代了,但是还是自称:上党包氏。

同理,

从笔者家族角度入手来观察单名问题。

如东汉至今,则以东汉朱寓为单名典型,之后则唐代天佑茶院君朱瑰(又,繁体字環)[1],而后则宋代朱振[2]、朱绚、朱森[3]、朱松,乃至于朱熹[4],明代朱瑩。但是这一支的名字并非都是单字,如朱振之父就叫朱惟甫,朱惟甫之父则朱昭元,而笔者曾祖则云朱诚,不过按照字辈则又有二名“珍启”[5]。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在于似乎宋代儒学影响了命名,当然如果下一辈子孙不繁,则往往为子孙取名单字,而如果子孙繁茂,则取名双字,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的规律,以笔者家族为例,朱昭元生朱惟则、朱惟甫、朱惟赞、朱惟节;朱惟甫生朱迪、次子朱郢、幼子朱振;朱振生朱中立,二子朱绚,三子朱发,四子朱举;朱绚生朱虬、朱蟾、朱耆、朱森;至于朱森就是朱松的父亲啦,生长子朱松,二子朱柽,三子朱槔······我的曾祖朱诚(珍启)则生二子,我之祖父即名朱如贤。

这里的东汉朱寓是豫州沛国(安徽省沛县)人,但是我们不是以之为先导,类似的家族都有故事:

邾国国君传至邾桓公,因邾国发生内讧,邾桓公之子邾夷鸿率家人逃离邾国来到鲁国的沛邑(今江苏)隐居起来。他将邾字改为朱,表示自己是离国,失去封邑的人。他的儿子有迁徙到沛国相邑,其后裔孙逐渐繁衍壮大,形成后世朱氏重要的一支——沛国朱氏。由于朱夷鸿的影响很大,所以后世大多数朱氏都尊他为朱氏肇氏大始祖,尊其子为相县始迁祖。

世上朱氏以沛国一派为嫡系大宗,到汉魏之际,沛国朱氏日益强大。沛国朱氏的昌盛是从西汉末年世居沛国相的朱翊开始的。朱翊在汉哀帝时,曾担任大司马长史,深受大司马董贤的重用。后来,董贤受王莽陷害,自杀身亡,朱翊买棺材为其收尸厚葬,触怒王莽,惨遭杀害。朱翊之子朱浮曾跟随刘秀征战天下,因功封舞阳侯,后担任大司空,位列三公。朱浮曾孙朱寓曾任青州刺史,后升任尚书,但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迫害死在狱中。朱寓死后,她的子孙为躲避迫害,四处逃难。其中的一支从沛国迁徙到朱寓曾任职过的青州,后繁衍成著名的青州朱氏。后世奉朱寓为青州朱氏的始祖。朱寓死后,他的夫人携子朱俊逃到丹阳避难,后来子孙繁衍,形成著名的丹阳朱氏。

沛国朱氏朱寓一支与东汉末年分别迁往青州与丹阳后,其弟朱卓的一支仍留在沛郡,坚守祖业和故土。朱卓的裔孙朱君建曾任北周太子洗马,并世居亳州永城。朱君建的曾孙朱操生有四子:朱仁轨、朱敬则、朱玘、朱珉。老大朱仁轨曾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常教诲族中弟子说:“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老二朱敬则是一位文武双全,才华出众的名士,后高居相位多年。老三与老四皆位居高官。由于朱敬则兄弟四人的杰出成就,使得水城朱氏一跃而成为朱氏族众中最显赫的家族。

老大朱仁轨的后裔中有一支徙居睢阳,形成睢阳朱氏。睢阳朱氏后来又分衍出吴郡常熟朱氏与昆山朱氏等分支。老二朱敬则的后裔有一支在南宋建炎初年南渡居霍丘,后又迁徙寿春下蔡。在朱敬则的的后裔中,曾涌现出名扬中外的朱熹家族与朱元璋家族。

对于朱姓家族而言,早就按照不同堂号再行繁衍,该书内容虽然和笔者家族家谱一致,不过部分尚有出入之处。笔者如今堂号则为自闽入浙,《温州古代经济史料续编》卷二引《陶山镇志》有注。但是我们依旧自称“沛国朱氏”。[6]

不过我倒是离经叛道,偶尔在字画印章方面自称“东瓯酒徒”“东瓯书癖”,以玩乐故也(比如法律人摄影痴书籍癖做鱼佬),但是落款还是得“沛国朱氏”。

另外留给读者一个疑问,再猜猜为啥朱熹别号紫阳先生、紫阳夫子,但是还是自称“沛国朱”,有时候也自称“新安朱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京兆   郡县   王莽   青州   丹阳   朱熹   河南   东汉   杜甫   后裔   姓氏   书信   子孙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