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在汉文帝以及汉景帝时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对汉朝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被汉景帝给杀了,死得十分憋屈。

更加让人悲哀的是,周亚夫当时被杀居然是因为吃肉的时候要了一双筷子,很多人都比较疑惑,身为一个丞相,吃饭要了一双筷子,应该不至于被杀吧,汉景帝为何如此容不下周亚夫呢?


周亚夫的父亲就受汉文帝排挤

说到周亚夫,我们就不得不提他十分厉害的父亲周勃,那可是刘邦都比较看好的开国功臣,在刘邦去世的时候,还说周勃可以辅佐刘盈继续建设汉朝,吕雉对刘邦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后来才会重用周勃,让其成为汉朝重要的功臣。

可以说在刘邦时期,周勃还算不上多么耀眼,但是到了吕雉时期,周勃已经成为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默默隐忍、暗藏实力,等到吕雉去世之后,周勃等人就发动了诛吕行动,彻底打击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将权力重新握在手上。

为了保证功臣集团的最大利益,周勃等人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刘邦生前最不待见的儿子刘恒为皇帝,此举就是希望刘恒能够成为一个任由功臣集团左右的傀儡皇帝,可以说周勃等人的想法很好,可惜实际情况不能尽如人意。

汉文帝刘恒并非等闲之辈,他在继位初期确实十分听从周勃等人的安排,等到政权稍微稳定、他的皇位也坐稳之后,刘恒就开始对周勃等人展开行动了,在汉文帝看来,当汉朝处于危难之中时,周勃等人确实是力挽狂澜的重要人才,可是一旦政权稳定之后,周勃等人就是对自己皇权影响最大的人,不除掉他们自己根本睡不着。


汉文帝先后两次找借口将周勃撤职入狱,在监狱中,周勃受尽折磨,后来还是找到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寻求帮助,才将周勃从狱中弄出来安享晚年,要不是有这层关系,估计周勃早就命丧黄泉,他的子孙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未来了。

周勃去世之后,爵位是长子周胜继承的,周亚夫仅仅是周勃的次子而已,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看,周亚夫根本就没有机会继承周勃的爵位,好在后来周胜因为犯了错误被收拾了,于是周勃的爵位才传到周亚夫这里,再加上周亚夫确实相当优秀,大有当年周勃的风范,所以才会继续得到汉文帝以及后来汉景帝的重用。

不过周亚夫这个人和他的父亲周勃相比,就没有那么低调聪明了,他的能力和缺点一样突出,这就是最终他死于非命的原因,至于说周亚夫究竟有什么缺点呢?我们继续详细分析。

周亚夫目中无人

周亚夫得到重用后,第一次得罪皇帝,是在汉文帝时期,当时匈奴来犯,汉文帝任命周亚夫等人带兵应战,结果当汉文帝去到周亚夫带领的军队营帐外检阅士兵时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士兵们声称只听周亚夫的口令,汉文帝十分无奈但又不能拿周亚夫怎么样。


毕竟当时处于对付匈奴的关键阶段,而且后来周亚夫率领军队取得胜利,因此汉文帝不仅没有责怪周亚夫,还夸奖他带兵严格,周亚夫当时确实以为自己的行为深得汉文帝喜爱,实际上这些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联想到明朝时期的大将蓝玉,他当年也存在和周亚夫类似的行为,手下士兵只听自己安排却不听朱元璋的指令,结果后来朱元璋对蓝玉特别防范,蓝玉的凄凉结局就是后人的最佳启示。

纵观古代的皇帝,有谁会愿意看到下属比自己更有威信以及号召力的局面呢?但凡出现这种情况,除非局势迫不得已,要不然这种人必然会被收拾,周亚夫当时没有被汉文帝收拾,就是迫于局势的特殊。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登基,周亚夫继续得到重用,成为汉景帝时期的丞相,汉景帝还来不及收拾他,就发生了七国之乱,当时汉景帝很是害怕,任命周亚夫平定叛乱,不得不说周亚夫确实相当厉害,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的指挥下,迅速得到平定,周亚夫因此立下不朽功劳,汉景帝就算想要收拾周亚夫,也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方可,要不然难以服众。


七国之乱平定后,按理来说周亚夫也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要是一个聪明人的话,周亚夫应该看看自己父亲当年的悲剧,从而学会明哲保身,可是周亚夫不仅没有借鉴父亲的经验教训,反而还被权力迷惑了双眼,变得多管闲事起来。

要说周亚夫多管闲事当中最明显的一件事,那必然是他干涉汉景帝选太子之事了。汉景帝最开始立了刘荣为太子,可是刘荣的母亲粟姬经常干一些错事,引起汉景帝不满,再加上姐姐以及王娡等人对刘彻的夸奖,促使汉景帝越来越喜欢刘彻,甚至决定废除刘荣的太子之位,重新立刘彻为太子。

得知汉景帝的想法之后,周亚夫迅速提出反对意见,虽然最终没能阻止汉景帝废除太子的决定,可是周亚夫此举已经彻底惹怒了汉景帝,杀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了,再加上周亚夫在当年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得罪了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促使其一直对周亚夫不满,这件事情也加剧了周亚夫悲惨结局的来临。

当年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打算用刘武的国家吸引其余国家火力,最终再将其所有国家一举拿下,从战略眼光来看,周亚夫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从刘武本身利益而言,周亚夫的做法却实在害惨了刘武。


刘武处于四面夹击之中,竭尽全力应对其余国家的士兵,依旧力不从心,差点就坚持不住被其余国家灭了,幸亏最终活了下来,经历过重重挫折的刘武,自然对周亚夫很是不满,要知道当初自己多次请求周亚夫支援,都遭到周亚夫无情拒绝,此仇不报非君子。

七国之乱平定后,刘武就将周亚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在母亲窦太后身边说一些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一直十分宠溺刘武,所以自然也会用自己的意志影响汉景帝的想法,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周亚夫的悲剧来得更快了。

本身不管是窦太后、刘武还是汉景帝本人,都对周亚夫颇有不满了,结果周亚夫继续我行我素,喜欢多管闲事,影响到了汉景帝的皇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景帝不收拾周亚夫都已经不可能了。


汉景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打算最后考验周亚夫一次,于是就有了摆酒席请周亚夫吃饭的一幕,当时周亚夫很是开心地应邀,可是坐下之后却发现没有筷子,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周亚夫想都不想就向一旁的侍从使眼色,示意他给自己拿双筷子。

此举早就引起汉景帝的关注,在周亚夫使眼色的一瞬间,汉景帝就已经下定决心将其铲除了,毕竟周亚夫此举已经完全没有将汉景帝放在眼里了,身为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容得下这种权臣呢?

此事之后,周亚夫就被汉景帝以多种罪行处置了,曾经辉煌无比的周亚夫以及周勃家族,就这样覆灭了,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不得不说也是一个悲剧啊,可是我们反观这一切,似乎也不能全怪汉景帝无情。


结语

身为人臣,周亚夫多管闲事已经触及汉景帝的底线,汉景帝早就对其有所不满,吃肉不给他筷子只是为了试探周亚夫,结果他给了汉景帝最坏的答案,试问这样的大臣,哪个皇帝容得下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筷子只是试探,汉景帝要的是周亚夫的态度,只可惜周亚夫给了最糟糕的答案。


说到周亚夫,人人都知道他是汉景帝时期的大功臣,凭借平定“七国之乱”的不世功勋,让他不仅被世人所称道,更为汉景帝所倚重。

按理说,这样的人才,理应该被汉景帝当做宝一样对待,但实际上,周亚夫却死得相当憋屈。

而他的死,说出来怕是没什么人相信,他只不过是因为吃肉要了双筷子,就让汉景帝对他起了杀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一双不起眼的筷子吗?

当然不是,筷子只是诱因,汉景帝之所以动了杀心,是因为周亚夫的“不识时务”。


“筷子事件”发生在汉景帝晚年,当时的周亚夫已经担任丞相。

公元前143年,此时距离汉景帝去世还有两年,某天,汉景帝传诏,让丞相周亚夫进宫,与他共进晚餐。

皇帝赐宴,作为臣子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只不过这次赐宴颇有些奇怪。

奇怪在哪里呢?桌子上有酒有肉,碗碟什么的也都有,但是少了一样关键的物品,那就是吃饭用的筷子。

摆在周亚夫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奇怪的场景,这没有筷子,还怎么吃肉?

而与此同时,坐在上位的汉景帝,似乎对周亚夫没有筷子视若无睹,并没有什么反应,更没有招呼侍从拿一双筷子给他。

这一幕,让周亚夫顿时有些生气,难道我堂堂丞相,不配使用筷子吗?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周亚夫做出了一个动作,他向一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示意给自己拿一双筷子去,而这一切,被汉景帝全部看在眼里。

初一看,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啊,不就是一双筷子嘛,汉景帝也真是的,既然叫人家来吃饭,怎么不给人准备筷子呢?

表面上,这确实是一双筷子的小事,但实际上,这场赐宴从头至尾,都是汉景帝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场测试。

测试的对象,就是时任丞相的周亚夫。

那么说,汉景帝为何要测试周亚夫?他又是想测试什么呢?这还得从周亚夫的父亲,当年帮助汉文帝登基的周勃说起。

周勃是汉初的功臣,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但在汉初精英人物辈出的时期,周勃排名并不是太靠前,真正让他声名显赫的,则是在刘邦去世时留下的一句遗言。

“勃厚重少文,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

之所以刘邦会认为周勃能“安刘氏天下”,是因为自打周勃跟随以来,虽说他文化程度不高(之前是靠在丧事上奏乐为生),但难得可贵的是他性格耿直质朴,最重要的是,他对刘邦极其忠心。

正是这一点,让刘邦十分认可周勃,因此这才会在临终前视其能为刘家保驾护航。

而周勃也确实不负刘邦所托,在吕后掌权期间,周勃等人暗存实力,等到吕后一死,周勃迅速联合宗室进行了“诛吕行动”,并且又将汉文帝刘恒扶持上位。


可以说,周勃相当圆满地完成了刘邦的托付,真正做到了刘邦口中那个“安刘氏天下者”。

只不过,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周勃的存在,却成了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巨大威胁,为此汉文帝是寝食难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有很大关系。

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其本质上就是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而皇帝就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的统治者是不允许有人分享他手中的权力的,所以历史上的权臣,普遍都不得善终。

但有一种情况却是个例外,那就是国家适逢灾难时。

这个灾难不是天灾,而是类似于吕后掌权这种,吕后的专权,对于刘氏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因此,作为皇权拥有者的刘氏成员,自然就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夺回权力。

这个时候,像周勃这样的人,就是国之栋梁,有匡扶之功。

但在灾难结束后,新任的皇帝需要强化皇权的时候,像周勃这种轻易就能废立皇帝的权臣,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今天他能扶持我上位,说不定明天他就能扶持另一个人,这是汉文帝刘恒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汉文帝在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对周勃这位大功臣开刀,先后两次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后来又将其关进监狱,在狱中,周勃受尽狱卒羞辱,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人情冷暖。

最后,周勃还是靠着走薄太后(汉文帝生母)的路子,才总算是保住了性命,出狱后还被封为武侯,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通过周勃的官场沉浮,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衡量一个大臣会不会被皇帝重用,是要看这个大臣与皇帝的需求是否同步,同步了那就是重臣,不同步则是弃履。

说完周勃,再来说说他的儿子周亚夫,从本质上来讲,这对爷俩儿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本他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最初继承的,是他的哥哥周胜。

周胜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还娶了汉文帝的女儿,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惜的是,后来周胜因为犯事,爵位被废黜,人也进了大牢,汉文帝念在周勃是功臣,就下令从周氏诸子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人继承爵位。

挑来挑去,这就挑中了周亚夫,由此,周亚夫子承父业,被封为条候。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至于让周亚夫扬名,在公元前158年发生了一件事,真正让周亚夫被汉文帝看重。

当时,匈奴大举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时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被派往细柳驻边,除他之外,还有两路大军分别驻守在棘门和灞上。

而汉文帝这边,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来到前线,准备前往三路大军的军营里分别进行慰问,前两路军营倒没什么,但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汉文帝却吃了个闭门羹。

史书上记载,当时细柳营的士兵,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为理由,拒绝汉文帝一行人进入,最终还是周亚夫下令,汉文帝才得以进入军营。

这件事猛一看,似乎是周亚夫治军有方,就连汉文帝当时也对周亚夫大加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匈奴犯边。

正是因为匈奴犯边,汉文帝需要周亚夫打退匈奴,所以才会对周亚夫这种行为没有表示不满,反而是大加赞赏。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大臣与皇帝的需求保持了同步。

但说到底,周亚夫所统帅的部队不姓周而是姓刘,他周亚夫只不过是一个臣子,凭什么敢说出“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样狂悖犯上的话?

所以说,周亚夫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玩火”,幸好,汉文帝没跟他秋后算账。


同样,在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后,周亚夫再次因为时运,刚刚好与汉景帝的需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由他领兵平叛。

整个平叛很成功,周亚夫利用各种谋略,历时三个月,最终击溃叛军,战后,周亚夫威名更盛,人们纷纷赞扬他的用兵之道。

不过,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周亚夫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的嫡次子,其封地在梁国,他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由于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因此深得窦太后宠爱。

周亚夫之所以会得罪他,是因为在七国之乱爆发时,周亚夫故意不救援被叛军猛攻的梁国。

当时,叛军第一个攻击对象的就是梁国,按常理说朝廷理应救援,但周亚夫却提出暂时放弃救援,让梁国吸引敌人火力,从而在背后击溃叛军。

这个提议,事后看来确实极为正确,周亚夫也确实是凭借该战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问题是,这个战略苦了梁王刘武,他在当时完全是充当肉盾的角色,被叛军打得几乎招架不住,梁国危在旦夕之际,他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均遭到了拒绝。

后来,无奈的刘武只能写信给哥哥汉景帝,请他下诏安排周亚夫救援,但周亚夫在接到汉景帝的诏令后,依然不为所动。

正是因为见死不救,让刘武恨上了周亚夫,连带着疼爱刘武的窦太后,也对周亚夫很是不满。

当然,刘武和窦太后的怀恨在心,并不是汉景帝要杀周亚夫的根本原因,毕竟当时情况特殊,七国之乱才是当时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平复叛乱,哪怕牺牲梁王,估计依汉景帝的秉性,他也不会心疼。

刘武和窦太后,只是在后来周亚夫又办了几件蠢事后,稍微的“推波助澜”了一下。


周亚夫办的这几件蠢事,每一件都将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件,是关于汉景帝的大舅哥王信封候一事,当时窦太后有意封王信为候,汉景帝也有这个意思,但等到汉景帝找大臣商量此事的时候,却被周亚夫当场怼了回来。

周亚夫说,高祖刘邦曾留下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能候”,如果违反祖训的话,那么“天下共击之”。

这几句话,让汉景帝无话可说,毕竟他周亚夫说的确实句句在理,王信封侯一事也就此作罢。

但在理是一回事,汉景帝心里高不高兴则是另一回事,不管怎么说,周亚夫算是又被汉景帝记上了一笔。

第二件事,也是关于封侯一事,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匈奴人。

当时,有匈奴将军唯许卢带着几个心腹归顺汉朝,对此,汉景帝十分高兴,除了接纳之外,就有心想封这几个人为侯。

汉景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封这个几个归顺的匈奴人为侯的话,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前来归顺,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不出意外的,又被周亚夫拒绝了。

周亚夫的理由很简单,他提出如果封这些投降的人为侯,那么将来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史记》

只不过,这一次汉景帝并没有听取周亚夫的意见,而是坚持将这几个匈奴人都封了侯,事后,周亚夫感到极为失落,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周亚夫向汉景帝提出了辞官的申请。


严格来讲,周亚夫的辞官行为,已经具有威胁的味道了,他自认为自己位高权重,汉景帝必然会给自己面子,收回封侯的诏命,更会挽留自己。

不曾想,汉景帝根本没做任何挽留,直接同意了周亚夫的辞官申请。

这下玩笑开大了,周亚夫自己也没想到,仅仅是因为给匈奴人封侯这件事,居然会让自己丢了官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周亚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他的意愿之外,更重要的是,周亚夫曾经踩到了不该踩的红线。

这件事还是周亚夫刚担任丞相时发生的,当时,由于周亚夫功勋颇大,在前任丞相陶青因病辞官后,周亚夫被汉景帝加封为丞相,并且,一度十分倚重周亚夫。

就这这种情况下,周亚夫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当时有意改立太子,想将原太子刘荣废掉,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为新太子。

但汉景帝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周亚夫的强烈反对,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彻当上了太子,而周亚夫也因为这件事遭到了汉景帝的疏远。

为什么说周亚夫踩到了红线呢?众所周知,立储向来是封建王朝中极为敏感的事情,大臣们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火上身。

而当时的情况是,汉景帝已经认定刘彻为新太子人选,但周亚夫依然还在执意反对。

这样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唱反调了,说严重点,周亚夫这就是“权臣”,已经是在挑战汉景帝的权威。

毕竟立储虽说是国事,但同样也是皇帝的家事,而干涉这种事,并试图阻扰皇帝本意的大臣,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周亚夫被疏远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他曾经得罪过的梁王刘武和窦太后,有事没事就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连番煽风点火之下,周亚夫要能好才是怪事。

经过上述这么几件事情,汉景帝算是对周亚夫失望之极,但他还是想给周亚夫一次机会,看一看他究竟是不是真的“不识时务”,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场赐宴。


而正如前文所说,周亚夫在这场赐宴上的表现,着实是糟糕至极。

汉景帝为周亚夫准备了一大块肉,却没有为他准备筷子,这就让周亚夫很生气,生气之余,他向身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意思就是给他拿双筷子好让他吃肉。

周亚夫没有意识到,他这种行为,已经让汉景帝开始不满。

没有筷子是谁安排的?是汉景帝,汉景帝是谁?是皇帝,皇帝要的是什么?是所有人都畏惧的权威性。

同理,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刻意安排,就是为了测试周亚夫懂不懂得什么叫做对权威心存畏惧,更深层的意思,是看周亚夫敢不敢挑战权威?

结果呢,周亚夫把汉景帝当做了空气,自行招呼侍从给他拿筷子,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然而紧接着,周亚夫做出的第二个反应更加致命,当时汉景帝笑着对他说:“此非不足君所乎?”,意思是眼前的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是怎么做的,他十分不情愿的伏地谢罪,等到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时,他快速起身,转身掉头走了。

你没有听错,周亚夫把汉景帝晾在身后,当场负气走掉了。

他这一走,目送他离开的汉景帝彻底对他失去了所有希望,长叹一声说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像周亚夫这种公然对皇帝表示不满的人,如何能辅佐将来的君主呢?

在汉景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已经宣布了周亚夫的死刑,只不过,汉景帝需要找一个借口和理由,让周亚夫不得不死。

这也是后来周亚夫因为儿子为他私买殉葬用的甲胄时,被冠以“谋反”之罪的根本原因,在周亚夫被抓紧进大牢后,他几度申辩自己没有谋反之心,但负责审讯他的官员一句话,让他彻底哑口无言。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史记》

你(指周亚夫)即使没想过活着的时候在地上谋反,但肯定也想过,死后在地下谋反,总之,你就是要谋反。

这句话,让周亚夫顿觉羞辱至极,他开始以绝食表达自己的抗议,最终,在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


一双小小的筷子,引发了一场血案,但筷子只是一个媒介,汉景帝之所以对周亚夫起了杀心,归根结底,还是周亚夫的糟糕表现,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所有退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筷子   爵位   汉朝   丞相   刘邦   匈奴   大将军   太后   功臣   大臣   太子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