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根“大黄鱼”,现在大概值多少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作者▶老李趣史

编辑▶老李趣史


引言:

民国意味着什么?是奢靡的生活,还是军阀的混战?

其实,在世家花天酒地和军阀相互攻伐的背后,是无数底层百姓的悲凉。

在战乱不断、朝不保夕的时代,每个人都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生怕横遭变故而家破人亡。

民国时期有一种独特的物品叫“大黄鱼”(其实就是金条),在民国时期是少有的硬通货。

那么一根“大黄鱼”放在现在大概相当于多少钱呢?

一、“大黄鱼”的前世今生

纵观人类历史,贵金属以其价值稳定一直充当货币的角色。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来,官府所铸造并明确规定分量的青铜钱币成为了官方货币,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不过,宋代以后已经逐渐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货币。

宋代因民间工商业发达而铜币不便运输携带,故开始以官府的信誉为背书印发纸币。明代时白银大量流入,其价值昂贵且稳定。

加之纸币滥发经常引起通货膨胀,白银迅速成为法定流通货币,被铸成一定标准,称为“元宝”。

清代沿袭明制,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乾隆时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只有小宗交易可能用到铜币。

辛亥革命发生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陷入混乱。

后来北洋政府开始发行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的出现暂时稳定住了经济形势。

袁大头成了被市场认可的货币。然而民国局势风云突变,军阀混战使得各省为了筹集军费而自行印钱,滥发纸币使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更加困难。

在大洋彼岸,美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经济危机,总统罗斯福决定全球性的收购白银。

通过《白银法案》的签订,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骤增,民众更倾向于消费外国的商品,进而造成了大量的白银外流。在各国经济开始恢复时,中国陷入了经济恐慌之中。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发行法币(一种纸币),白银被禁止使用。然而,此时的法币根本没有信用可言,民众还是认为真金白银更保值。

不过白银不允许流通,于是百姓将黄金称为“黄鱼”,在私下用一两多重的黄金(被称作“小黄鱼”)进行交易。

南京国民政府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国民党的高层都在私下里囤积黄金。

蒋介石此时从美国购得大量黄金,并由央行操刀,铸成五钱、一两、二两……直到十两重量不等的金条,在背面印上编号和重量。

其中十两的金条便被称为“大黄鱼”。

二、法币的崩溃与“大黄鱼”的盛行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大肆印制法币,公信力的缺失使得法币大幅度贬值。

法币刚刚推出时,一百法币还能买到两头牛,仅仅过了十年,一百法币就只能买得起几粒大米。

在当时的上海想买一天吃的粮食要背一麻袋的法币,到了第二天有可能就需要两麻袋。一麻袋的法币放在路边都没有人偷,就算偷也是偷麻袋而不偷法币。

与法币的崩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金成了硬通货,就连国民党高层都只认黄金。

据说在国民政府从南京迁至重庆后,国民党高层戴笠曾公开说想念江南地区的大黄鱼。

一位戴笠的老乡为了谋个一官半职,斥巨资购买了几根金条把金条装在篮子里后上面再盖上几条新鲜的大黄鱼,戴笠果然收下,这位老乡也被提拔。

市场上的商家也更愿意接受黄金,如果用黄金购物甚至可以降价。

随着法币的崩溃,很多商家干脆拒绝接收法币,只接受黄金。

普通百姓手里的积蓄买不起“大黄鱼”,也会想尽办法把手里的法币换成真金白银。

1946年,在法币贬值,蒋介石购进大量金条,希望通过抛售黄金换回法币来稳定经济。

其中上海的黄金价格最低,一条大黄鱼的价格“仅仅”400万法币,于是各地资本涌入上海疯狂采购黄金。

各大家族、各地官僚想办法凑纸币换黄金,军官挪出军饷、企业抵押资产,不到两个月上海的黄金便被抢空。于是川渝等地区的黄金也被拉到上海进行销售。

两个月的时间,大黄鱼的价格从400万法币暴涨到960万法币,蒋介石虽然抛售了数百万两黄金,收回了一万亿的法币,但同时又印制了三万亿的法币,法币的公信力仍然持续走低。

刚推出时法币的最大面值只有500元,到1949年则已经印制出了面值60亿的法币。

在这场浩劫中,国民党高层从百姓处搜刮来纸币换成黄金,再将大幅贬值的法币“还”给百姓。百姓手里的钱成了废纸,整个经济一团泡沫。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面回收了所有“大黄鱼”,又推出了稳定的货币,才使得百姓不需要承担国民党政府时期那样的货币风险。

三、“大黄鱼”现在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那么,诞生于动荡时代的“大黄鱼”,放到今天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时十六两为一斤,按照今天的金价,一根十两重的“大黄鱼”的价格约为十七万元。彼时的金条纯度可能与今日不同,但整体差距不大。

另外,“大黄鱼”作为建国前的物品,勉强算“古董”。因此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当然,要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最准确的还是用不同时代的购买力进行换算。

其中,粮食和房屋作为生活必需品,在不同时代它们的价值往往是差不多的,因此经常用来换算购买力。

其中,南北差异、城乡差异对粮价和房价均有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相对比较明确的上海和北京的物价进行换算。

并且我们选择民国初期来计算,此时的市价相对较稳定,并且银元可以流通,可以帮助我们的计算,而不必使用贬值的法币。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的米价为一石6个大洋。一石米约120斤,按照今天的米价,这一石米的价格约760元人民币。民国初期,一条“大黄鱼”可以换300银元(即大洋),折合三五十石大米。

总的算下来,通过粮价算得的“大黄鱼”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五千人民币。

同时期的北京由于粮价更低,大洋的购买力变强,换算下来一根“大黄鱼”的价格超过了今天的两万人民币。

如果用房价换算,鲁迅先生曾花了三千多大洋(约10根“大黄鱼”)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如今的一套北京四合院已经卖到了天价。

用房价换算的话,一根“大黄鱼”价值能折合几百万人民币。

并且粮价和房价的计算还需要考虑价格本身的变动,具体计算要精细得多,但一根“大黄鱼”的价格不会低于十万人民币,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万。

尽管如此,“大黄鱼”更多还是高官和富商等上层保值的囤积物,贫苦百姓辛苦劳作可能都换不到一条“大黄鱼”,甚至能有几十个大洋的积蓄就称得上富有了。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

《大洋的购买力》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大黄鱼   法币   大洋   金条   纸币   国民党   上海   货币   民国时期   百姓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