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23年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3年第12次室务会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同意,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服务提供者应当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用途,指导使用者科学理性认识和依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今天我们来聊聊生成式的人工智能。

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是一种倚赖于使用者的知识储备和后台的计算算法来生成输出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理解并生成语言,预测用户的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的思考过程。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他们的知识储备阶段就过早地依赖这种服务,可能会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过早的依赖可能会培养出思维的惰性。换句话说,学生可能会习惯于让人工智能为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动脑筋。这种情况的发展可能就像吃激素一样。在初始阶段,学生可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帮助而学习得更快,知识储备增长得更迅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快速的成长可能会突然停止,就像骨龄迅速闭合一样。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发展可能会提前结束,就像生长过早停止一样。

比如:当你使用手机进行某种活动时,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搜索,并亲自筛选得到的信息。又或者,你可能在玩游戏的同时,还需要去搜索关于游戏的攻略,然后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你有用的内容。而使用GPT这种人工智能工具,它会直接为你提供结果,省去了你搜索和筛选的步骤。然而,这种便捷也可能带来问题。比如,如果有一天,GPT告诉你太阳是方的,世界是平的,那么在没有其他信息源的情况下,你可能就会误以为这是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的结果,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判断。

虽然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它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并教育学生保持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赖人工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人工智能   公安部   可能会   未成年人   使用者   措施   阶段   国家   知识   学生   技术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