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太空的“航天马铃薯”长啥样?咱山东这里能见到

上过太空的“航天马铃薯”长啥样?和普通的马铃薯有什么区别吗?今年1月12日,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太空返回的2万粒马铃薯种子顺利运回位于山东省乐陵市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收获了微型薯,成为马铃薯育种的选育材料。7月29日,新黄河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鲁采访团走进乐陵,见到了“航天马铃薯”的样子。

为啥要把马铃薯种子送上天?据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森介绍,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在2万粒马铃薯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有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马铃薯育种是个复杂的过程。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博士告诉新黄河记者,要先将父母本杂交结出浆果,待浆果成熟后,把其中芝麻粒大小的种子,也就是实生籽,清洗出来,之后再繁育微型薯。

从太空返回地球的种子在外观上看不出什么变化,回来以后先用这个种子催芽,种到地里结出微型薯,再将微型薯种到大田里。“这个过程要连续进行三年到四年,一年不见得稳定,如果性状稳定了就可以作为一个品种来登记,然后交给老百姓。”胡柏耿博士说道。

育种不仅过程复杂,更是“万里挑一”。梁希森说,目前从太空回来的种子已经发现有一株朝着好的方向变异了,“一万粒种子出这一株特好的,我手机里就有这个照片。”说罢,梁希森从手机里翻出了这株“航天马铃薯”的照片。

那么,如何评判收获的马铃薯是否适合大面积种植推广?据胡柏耿博士介绍,首先要看产量,其次要看它的表皮是否光滑、薯形、牙眼深浅的情况以及口感、营养成分等,如果是盐碱地还要关注它的微量元素含量等情况。

作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而这离不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的培育。

据了解,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16年来,不断创新育种手段,先后尝试了分子育种、激光辐射、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马铃薯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目前,该中心已培育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11个品种已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品种注册登记,品质和产量远远超过引进品种。特别是其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6号”,在全国26个省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在中亚、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新黄河记者:常萌

编辑:吕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马铃薯   航天   太空   浆果   黄河   性状   山东   工程技术   种子   品种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