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第一汤”竟不是绿豆汤,而是它!

最近全国多地发出了高温预警,到了最炙热难耐的“三伏天”,加上时有雷阵雨,高温、潮湿、闷热的天气,让人精神困倦,没有胃口,此时适合喝些什么来消暑祛湿?

清热解暑的绿豆汤绝对是人气之选!但绿豆汤偏寒凉,脾胃虚寒、身体虚弱的人不适合喝!

为此,小二分享“一汤一茶”,特别适合久待空调房的饭团们,抓紧喝起来!

1 一碗三豆汤

消暑养心,不伤脾胃

不妨把绿豆汤换成“三豆汤”,即为绿豆、赤小豆、黑豆。这是出自宋代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的古方,流传已久,药食同源,既能消暑养心,又不伤脾胃

三豆汤

食材: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所有食材洗净,豆类提前浸泡1小时以上,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至软烂即可。

好处:绿豆清热解暑;赤小豆红色入心,健脾止泻、利水消肿;加入黑豆后中和绿豆的寒性,这样不易伤脾胃,而且心肾相交,补肾的同时也有助于养心。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比红豆瘦长、个头要小,两者外观相似,但红豆的健脾祛湿作用远远比不上赤小豆。

夏季适合清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

饮食可选用绿豆、西瓜、丝瓜、冬瓜、番茄、黄瓜、鸭肉、草鱼、鲫鱼等;药膳滋补可选择西洋参、党参、黄芪、茯苓、谷麦芽、神曲等。

2 常喝姜枣茶

健脾胃、祛寒湿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入夏后气温升高,很多人喜欢用电扇空调对着吹各种冰棒、冷饮下肚,反而使得寒湿堆积,耗损阳气,容易手冷脚冷、腹泻,每天都觉得浑身乏力、没力气。

这时候适合喝上一杯姜枣茶,既能温中散寒、调和脾胃,驱逐体内寒湿,为秋冬身体打好基础;又有助于排汗降温

姜枣茶配方很简单,只有生姜和红枣两种食材,家家都有!

姜枣茶

食材:带皮生姜6克(2-3片)、大枣6枚

好处: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很多调脾胃的方子,均是姜枣同用。大枣是甘温之品,甘缓养血,健脾补心;而生姜是辛散之品,防止大枣补而滞腻。大枣+生姜,辛散辛通,补而不滞,调脾胃,祛寒湿。

[注意事项]

①生姜不要去皮,姜皮是凉性的,带皮吃不容易上火。

② 最好在上午喝,午后吃姜容易心火太旺,尤其是到了晚上,容易精神振奋,影响睡眠。

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胃寒(表现为经常恶心反胃、有时呕吐清水、怕吃凉)胃口不开、气血不通、手脚冰凉,有以上任意一种情况,入伏后可继续喝姜枣茶。

④喝姜枣茶上火了,需暂停饮用。易上火的人(表现为眼睛红肿、尿黄、大便干结、咽干牙痛等)也可以将大枣换成绿茶。

3 伏天养生注意“三防”

三伏天在小暑与处暑期间,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若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很易中暑,甚至患上热射病

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症状,死亡率能达50-60%

提示: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应速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补充水分,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建议立即送医院

藿香正气防中暑?

对于高温中暑,引起的发烧高热、头晕眼花等,不适合用藿香正气。

如果是因为空调吹多了、温度太低、经常进出空调房,而引起的恶心、头晕等“阴暑”症状,或是长时间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的“湿暑”,才适合吃藿香正气类的药物。同时,吃头孢的人避免喝藿香正气水!

室内空调温度太低、通风不好,再加上有些人从室外回到家爱冲凉,很容易引起感冒发烧。特别是体质较弱群体、贪凉者。

建议:减少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并经常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闷在密闭空间里。

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体内水分流失严重,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

再加上空气中气压偏低,人体内循环紊乱,导致心率加快以及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三高群体、心脏病患者等更需注意。

资料:CCTV回家吃饭

编辑:王京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便捷舒适!普陀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新模式

街镇话文明 | 厚植文明因子,共筑“桃源万里”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正在进行

童声致敬老兵!普陀这里的孩子们这样迎“八一”

年休假热点问答,一起了解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绿豆汤   赤小豆   藿香   伏天   养心   大枣   脾胃   生姜   绿豆   空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