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清史~南巡治水

清定鼎燕京后,经过长期的征战,消灭了南明政权,镇压了各地的起义与反抗,讨平了吴三桂的反叛,收复台湾之后,清政府才得以巩固它在全国的统治。但连年战乱,造成了人口大量的减少,土地大片荒芜,许多地区异常萧条,而且社会上怀念明朝的势力依然存在,因此,战争结束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以此来争取民心。

清初黄河不断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流离失所。淮河、睢水流入洪泽湖内,也在清河县泻入黄河。该地河流众多,情况复杂,河水经常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不但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破坏性的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清政府至关重要的漕粮运输。

清王朝每年要从江南通过运河水道运四百万石粮食到京师,供皇室、京城官宦及驻京旗兵需用。一旦漕运受阻,京城就会一片混乱。因此康熙亲政后,即把河务与漕运列为与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

恢复生产、安抚人心的关键所在是治理黄河。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六次南巡,亲自巡视黄河河工,赈济当地灾民,笼络汉族士绅,成为其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措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国内大规模的战争局面结束了。当年春,翰林院编修曹禾、吏科给事中王承祖分别上疏,呈请皇帝仿古代帝王之巡狩,登泰山封禅,以告成功。

康熙也想利用南巡考察河务、漕运,慰问灾民,观风问俗。于是于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八,康熙皇帝率大批侍从离开北京,开始了他的南巡之旅。亲登泰山后,车驾驻于郯城红花铺,河道总督靳辅来朝。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初涉政坛。此后,靳辅因其颇有才干,不断地升迁。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阁中书,不久迁兵部员外郎。康熙初年,靳辅由郎中一职而升至内阁学士,连续升了四级。康熙十年(1671年),靳辅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治绩优著。十五年(1676年),康熙对其实心办事给予嘉奖,“加兵部尚书衔”。

不久以后,康熙帝将其升河道总督,康熙帝寄希望于靳辅能治理好黄河。靳辅对康熙的知遇之恩感谢不尽,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康熙帝。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接到任命后,四月初六即赶赴宿迁河工署就任。莅任之后,他除随时向幕宾陈潢请教之外,还“遍历河干,广谄博询”,对黄河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在考察期间及任上,不论是绅士、走卒以及工匠役夫,只要有参考价值,靳铺都会接受他们的意见。他研究了我国历代治河的利弊得失,主张继承明代河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希望以此法治理黄河。他体会康熙帝“务为一劳永逸之计”的谕旨,在《河道敝坏已极疏》中,批驳了只知“保护漕运”而不求治黄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将河道运道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的统筹全局指导方针,并将如何治理黄河写成《经理河工八疏》,同日呈交皇帝。

其中主张,挑挖云梯关至海口一段河身,以此土筑堤,以加大黄河入海口;疏浚清口,使淮入黄;加固高家堰堤坝,堵塞决口等。

康熙帝对靳辅的治河方策大加赞赏。康熙十七年(1678年)经过议政王大臣议复,批准实行。二月,又决定拨出正项钱粮250余万两,供治河使用,并限三年内完工。从此,清初大规模治河全面展开,并逐步取得成效。

靳辅先派人在黄河河道两边各挖一条引河,以所挑之土,筑两岸之堤。南岸自白洋河至云梯关,北岸自清河县至云梯关,以引导黄河入海。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靳辅治河就已收到成效,海口大开,黄河下流疏通。

为解决黄河水内灌运河问题,靳辅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奏请封闭清口,从文华寺开挖新的运河河道,以七里闸为新的运口,使新挖的一段运河在武家墩、烂泥浅与黄河汇合,运河又与黄河相合。

明朝初年,南来漕船到清江浦天妃闸进入黄河。明万历年间,河臣潘季驯移运口于新庄闸(亦名天妃)以纳清而避黄,称为清口。靳辅改以七里闸为运口后,扬帆直上,减少了在黄河运输的路程,也减少了风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为以淮水敌黄,又加固高家堰,修复归仁堤。

高家堰是洪泽湖与高邮、宝应诸湖之间的堤堰。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挽湖束水、捍准敌黄,使洪泽湖的水能顺利地流出去,同时它也屏障着运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水,高家堰多处溃决,泛滥的洪水冲决了漕堤,下河七州县大部被淹。

靳辅将诸决口全部堵塞,将清口与周桥间九十里的大堤又加厚增高,并于周桥至翟坝三十里旧无堤并已成河九道之处亦创建新堤。靳辅同时也保留了六处减水坝,以备旱时蓄水济运;洪涝之时排出洪水以保护大堤。

靳辅并于堤外帮筑堤坡,坡长为堤高的8倍,同时靳辅还命令在坡上种树植草,勤加维护,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项工程从十七年(1678年)动工,到第二年七月全部竣工。山阳、宝应、高邮、江都四州县围出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可以“增赋足民”。归仁堤原是用来约束睢水以及永、邸家、白鹿等湖湖水,使它们不致于冲入淮河,且令由小河口、白洋河二处入黄河,帮助黄河冲刷其携带的泥沙下海。

清初,许多河臣认为归仁堤与运道无关,因此许多年没有修理,经常崩溃。靳辅认为归仁堤失修是黄河常年泛滥的原因之一,遂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动工修复。首先把旧堤加高培厚,随后靳辅又指挥开挖了一条引河,并用其土筑大坝一道,此外又筑滚水坝一座,防止黄水倒灌。

修复后的归仁堤,成为抵御黄河泛滥的一道屏障。随后靳辅又实施了皂河工程。康熙初年,漕船入黄河,经一段路程后到达宿迁,由董口出黄河向北入运河。后董口淤塞,漕船便取道骆马湖,西北行四十里进入沟河,又二十余里漕船到达窑湾口而入提河。

“湖浅水面阔,纤缆无所施,舟泥泞不得前,挑掘异送,宿邑骚然”。靳辅发现宿迁西北四十里皂河集有许多沟渠,还有已淤平的旧日河床,因而上疏要求,并于康熙十八年十月议准,用节省的河工钱粮,兴工挑挖新河浚通

旧水,在骆马湖旁挖出了四十里的皂河,上接提河,下达黄河,行驶安全,便于清运。十六年 又自皂河迤东,历龙冈、岔路口至张家庄二十里,挑新河三千余丈,并且把运口也移到金随时向 了张家庄,以防黄水倒灌。此项工程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动工,中间又被大水冲实地考 淤,历时二年始告成功。

另外,为保护重要堤堰,靳辅还增筑一系列滚水坝与减水坝,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经朝廷批准,靳辅又在徐州长樊大坝之外,“创筑月堤,长一千八百六十九丈”。经过靳辅的几年努力,黄淮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但遇有大水,仍会发生河道溃决之计” 之事。康熙此次南巡,便欲亲往其地,视察河工。

做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初八,康熙帝继续南巡到达江南(今江苏)宿迁。理黄河 十九日,到达桃源县众兴集,康熙亲自到黄河北堤岸巡视,指示靳辅要筹划精详,措施,以此 得当,使黄河之水顺势东下,不再有溃决之势。

对于宿迁、桃源、清河等地日益增多的等。康 减水坝,康熙指出,此项措施对治理黄河只能起一时之利,如果遇到河水泛滥,减水坝此准实 决口,下游居民就要受到巨大损失,因命靳辅筹措一举两得之法,既使河道免梗塞之七,清 患,又使人民无生产之忧。

十月二十二日,康熙乘船过高邮、宝应等处时,发现洪水将大量的土地房屋淹没,遂登岸步行十余里视察水势,召集当地生员耆老查问遭灾原因,众人指出这是因为黄河入海口被泥沙堵塞,水流下泄不畅,导致了良田被淹,此情况已引导 长达二十年之久。

康熙遂命江南江西总督王新筹划赈济。康熙帝在此次南巡中最远到达黄河 苏州。十月底自无锡、丹阳由陆路经句容,十一月初一到达江宁(今江苏南京)。十一闭清 月初二,康熙帝拜谒明太祖陵,表示要勤勉治国,吸取前代兴废的教训。

十一月初十,墩 经过清河县天妃闸,康熙登岸巡视高家堰堤工,指示靳辅:高家堰关系重大,必须年年人黄 加以防护,不可轻视。并命靳辅斟酌妥善之策,使黄河之水永不倒灌运河。巡河完毕后,康熙帝于归途中到曲阜孔庙朝拜孔子,亲书“万世师表”四字,悬挂于大成殿,大大抬高孔子的地位,同时免去曲阜县一年的地丁钱粮。十一月二十八日,康熙返回京城南苑,第一次南巡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洪泽湖   归仁   清河县   清史   宿迁   河工   黄河   水坝   河道   白话   运河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