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素养决定国家素质,美国大兵忙着偷人,苏军对着名画秀色可餐

1945年,苏军攻入德国本土的勃兰登堡后,在一座古堡的地下室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批宝藏。这是在不来梅艺术博物馆来不及转移的文物,但对苏军士兵而言只是一片聊胜于无的存货,因为这些全是画作。

苏军士兵把这些画作搬出来,准备用作烧火做饭的燃烧物。苏军上尉军官巴尔金入伍前是文物修复专家,无意中看到这一幕,辨认出这批名画是伦勃朗、梵高、鲁本斯等大师的作品。

巴尔金对士兵说:“这玩意儿很值钱,要好好保护。”

没有人相信他,巴尔金于是倾尽所有,用自己身上一切值钱的物件,如口琴、皮靴、大衣等,从这群暴殄天物的士兵那里换回了这批名画。

在巴尔金的努力下,这批文物得以保存,后来他将其全部捐赠给了莫斯科建筑博物馆。

这批名画因此被称为“巴尔金上尉的收藏”。

二战期间,苏军的士兵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素质。

这造成了苏军在攻入柏林后,干得全是抢钱抢粮抢女人,除了人才啥都抢。

二战席卷全球,各国损失惨重,作为苏德战争主战场的苏联,损失非常巨大。苏联损失了近3000万人口,伤亡接近6000万,而且损失的人口大部份是青壮年,可怜无定城边骨,全是春闺梦中人。

苏联国内更是被打成了废墟,一片狼藉,国家几乎被战争耗光了元气。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苏军攻入柏林,占领了德国东部地区,在占领区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苏军把占领区内的一切物资拆卸后全部运回国。

大到机械设备、发电站、有轨电车,小到老百姓的自行车和收音机都要抢,最后连铁轨和厂房都没放过,把能抢的都抢了。

这种“我拆我拆我拆拆拆”持续了三年,苏联把能拆的都拆走了,把能运走的全都运走了。

对财物拆光、抢光,对德国女人脱光的“新三光政策”实施3年后,苏联发现在自己占领区里面没有东西了。

于是苏联不仅要求德国支付100亿美元的赔款,还要求到盟军占领区里面去发“战争财”。

在苏联不给就打的强硬态度之下,美英法不得不同意让苏联在自己占领区拆卸25%的机械设备。

最终,美英法担心这样会影响德国西部经济发展,在完成拆除比例的40%后,坚决用粮食等物资抵扣剩下的60%并迫使苏联同意。

苏联通过这种野蛮掠夺,也可以说是以牙还牙,获得了大量财富。

但实际上,苏联人的这种做法显得档次太低了。没办法整体素质在那里,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

这方面,美国人就要高明多了。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美国人很早认识到这一点。

从1933到1941年,美国就已经接收了来自德国、奥地利的1090名科学家和645名工程师。

二战还未结束,美国就成立了多个专门刺探德国科学研究的“偷人”小组,针对不同的特定人才进行网罗和争夺。

“阿尔索斯行动”突击队,负责核、生物、化学武器领域;

“V-2特别行动”突击队,负责火箭领域;

“欲望行动”突击队,负责航空装备、航空医学、雷达和通信系统领域;

“海军技术行动”突击队,负责舰艇、反舰导弹领域;

这些行动队从1943年12月起先后秘密进入伦敦、罗马、巴黎以及德国本土活动,搜捕德国科学家。

二战刚结束,美国为了系统性的进行人才争夺,避免内耗,整合了这些“夺宝”小分队,制定了一个大的旨在争抢德国科研人才的“回形针”计划。

美国人运气太好了。

1945年3月下旬,美军情报人员在科隆波恩大学的厕所下水道里发现了1500名德国科学家的名单和技术研发机构的资料;

紧接着,又在汉诺威附近的小镇上缴获了全套的德国科学家和技术研发机构卡片。

美国人按图索骥,越来越多的德国科学家被美军截获。

美国的“回形针”计划实施的效果非常好,除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更主要是苏德两国打成尸山血海,德国科技人才害怕被苏联人报复,更倾向于向美国投降。

所以大部分德国优秀专家都被美国争取到了。

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的,美国在找德国科学家,德国科学家也在找美国。

德国科学家几乎全是纳粹科学家,因为他们为纳粹服务,制造各种大杀伤性武器,因此纳粹失败,对他们而言也是灭顶之灾。

如何逃脱制裁并活下来,各种先进的技术、设施和装备是唯一的筹码。

因此纳粹科学家阳奉阴违,私底下拒绝了销毁党卫军下达的销毁图纸资料、炸毁设备设施的命令。

这让长度超过1英里,有46个小通道的全世界最大地下军工厂米托维克工厂和多套尖端武器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也让14吨珍贵的火箭技术草图以及V2科学研究数据藏在了哈尔茨山一个废弃的矿井里,得以幸免。

德国最权威的空气动力、航空和导弹科学家冯·布劳恩以此为与盟军交涉的筹码。

在盟军深入德国后,冯·布劳恩的兄弟、火箭工程师马格努斯主动找到第44师接洽投降事宜。

他说:“冯·布劳恩手下拥有500名科研人员,带着大量的资料。我们不希望落入斯大林手里,我们希望找到下一个服务对象,条件是能善待我们”。

天上掉馅饼,美军欣喜若狂,一口答应,把这些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全部送到了美国。

作为投名状,冯·布劳恩立刻递交了当时最先进的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其中的细节至今都未对外公布。

并带领美国科考队的钱学森和冯·卡门参观了德国空军隐藏在布伦瑞克郊外松树林里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

等苏联醒悟过来,也赶紧出了一个针锋相对的“奥萨瓦根行动”。

可惜下手晚了,大部分人才都被美国抢走了,苏联只抢了些二三流的科学家,而且这些人还不想跟苏联走。苏联火了,一个都不放过,扣押了数十万德国技术工人。

全部弄回国,如此庞大的人数,苏联特地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在苏联工作的德国科学家的第9局。

虽然弄回国时用了强,但在苏联国内还是好吃好喝地供养,这些人为后来苏联的核武器和太空技术研发提供了大量帮助。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在1945年5月时,还只有大约39名德国科学家为苏联效力,到1948年6月,这一人数已经增长到2千左右,其中核领域的科学家338人。

此后美苏两国的科技争霸中,前沿科学基本都是德国科学家挑大梁。

1958年1月31日美国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送入太空,1969年7月美国成功将宇航员送上了太空,标志着在同苏联的太空竞赛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德国招来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功不可没,后来他还成为了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

1947年10月苏联以德国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R1实现了首次试射。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试验场成功试爆。

这些人才成为苏联在冷战时期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叫板的底牌。

除了高科技武器,今天我们使用的果汁和奶油的杀菌技术、不容易下滑的女性裤袜、耳背体温计、战斗机飞行员的抗荷服等发明,都要归功于这些纳粹科学家。

美国网罗和搜刮德国科学家,同为战败国的日本自然也不会放过。

日本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让日本在国民残忍度上领先全球,生化武器研究方面也领先全球,战败后,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直接被美国打包全部运回国内……

美国这是要学习前者还是后者,还是两者一起学啊?

要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这是不可能的。

在待遇方面,美国和苏联对德国科学家都是厚待。

福利上,这些科学家与美国陆军尉级军官享受同样配置且价格相当的临时住宅、免费医疗、带薪休假与病假、工资全额免税,而且科学家的收入是美国人均收入的三倍;

苏联这边,斯大林更豪横,待遇是美国给的3倍,还奖励车子房子,子女随便选苏联的学校。

随着柏林墙的推倒,苏联解体,俄德政治关系逐渐好转,在最好的1992年,时任德国总理科尔和时任俄总统叶利钦曾达成协议,双方互还所有非法获得的文物。

交换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反对,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品是德国对俄罗斯曾经犯下罪行的理所当然的赔偿。

于是两方有开始打口水战。

德国说,苏联红军在二战结束时从德国掠走了100多万件艺术品、350万册书籍和3公里长的档案柜。

俄方说,苏联有427个博物馆和4000个图书馆遭到德军破坏,逾110万册图书及印刷品被销毁,还有大量国宝不知去向,例如圣彼得堡卡特琳娜皇宫著名的“琥珀屋”。

总之一句话,俄罗斯的损失更惨重。

在民众压力下,俄罗斯最终通过一项法律,将二战中没收的艺术品、书籍和档案归为俄国家财产。德国你就别想了。

一直到2002年,俄德两国才开始真正意义的归化,其实更应该是交换。

德国把佛罗伦萨镶嵌画,即“琥珀屋”的部分文物交给俄罗斯;俄罗斯投桃报李,归还了奥德河法兰克福玛莉教堂的彩画玻璃。

琥珀屋是俄罗斯的顶级国宝,由六吨重的琥珀雕刻而成,镶嵌在意大利大理石上,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1716年送给沙皇彼得大帝的礼物。

二战期间琥珀屋被纳粹分子从俄罗斯分割、偷走,从此下落不明。俄国专家认为琥珀屋被分解,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在全世界秘密流转。

俄罗斯这些年来一直要求德国归还德军从俄境内掠走的艺术品。

德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德国各大博物馆实际上没有收藏多少俄罗斯的文物。

当初纳粹确实从俄罗斯掠走了许多文物,但最后不少文物便宜了美国人,如今收藏俄罗斯艺术品最多的私人收藏家大多数都在美国。

美国是吃干抹净还不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美国   英法   纳粹   士兵   占领区   苏联   突击队   俄罗斯   秀色可餐   德国   美国人   大兵   名画   琥珀   素养   艺术品   文物   科学家   素质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