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和尚释永信:月薪700却手握18家公司,这还是那个少林寺吗?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图文|修竹书笙

编辑|修竹书笙

前言

“已经变味的少林寺是个人挣钱机器.....”,网友评论。那么商业化佛门还是佛门吗?

1981年,一个16岁的少年走进了嵩山少林寺。

当时,少林寺已不复昔日荣景,沦为一座破败的小庙。

谁能想到,40年后,这座小庙将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全球知名的佛教圣地。

一位年轻僧人,如何让这座千年古刹重新焕发生机?他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牺牲?

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少林是否已经偏离了传统佛门的本质?这位僧人,到底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佛门的圣者?

他们说他是一个成功的CEO,也说他是把佛门商业化的始作俑者。

他的心路历程是什么?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这位少林寺的年轻方丈,他又将带领少林走向何方?

少林,商业,功夫,方丈......这些名词似乎格格不入,却因为一个人而联结在一起。

少年志向

1981年,16岁的刘应成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当时的少林寺,与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圣地差得十万八千里。

寺里只有十几个老僧人,白墙黑瓦已然斑驳,遍地尘土飞扬。曾几何时,少林功夫威震江湖,而今只余破烂殿堂,已如风中残烛。

刘应成的内心却没有丝毫动摇。他虔诚地跪在住持大师面前,请求剃度出家。

这位来自安徽贫困山区的少年,深受母亲的佛法熏陶。

他幼时听闻少林寺的故事,便一心向往,跋山涉水来到此地。住持大师目光灼灼地看着眼前虔诚的少年,最终点头应允。

自此,刘应成剃度为僧,法名释永信。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晚上专心参禅打坐。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面壁,种子般的志向在心中萌发。

他下定决心要让这座古刹重新焕发生机,重铸少林辉煌。

释永信恪守戒律,勤勉好学,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住持大师认为他智慧高深,因此收他为徒,传授少林秘术。

几年后,住持大师圆寂之时,已经认定释永信是少林寺最合适的传人。

1987年,22岁的释永信接过了少林寺住持的重担。

当他站在殿前,凝视着破败的梵刹,心中激荡着勃勃向上的力量。他要让少林重新焕发生机,他要让这座古刹重现辉煌!

立志弘扬

释永信接手少林寺后,第一个举措就是成立了少林武术队。

他挑选寺内外的弟子加入队伍,日夜训练武艺。

很快,少林武术队的名声远扬,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喜爱。

1990年,少林武术队正式出国演出,这是少林寺首次带着中国传统武艺走向世界。

弟子们展现出精湛的武术技巧,他们的动作娴熟程度令人惊叹。很快,在海外掀起了一股热潮,被称为“中国功夫热”。

各个国家纷纷向少林武术队发出邀请,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热烈欢呼。

随着少林寺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释永信也在思考怎样让老庙焕发新生。

他决定在政府支持下,对少林寺实施大规模维修与扩建。

很快,少林寺的主体建筑焕然一新,各类设施也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释永信也在思考如何可持续发展少林寺。他决定走上商业化运作的道路,通过经济手段来服务于弘扬佛法。

1998年,他成立了中国佛教界首家公司,开始有序经营少林寺的各类资产。

在释永信的经营下,少林寺的公司不断壮大,业务范围扩大到文化传播、体育运动、商业投资等领域。

靠着商业运作,少林寺的财力越发雄厚,寺内外建设也日新月异。

如今少林寺下属18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从国内走向国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闭门修行走向开放弘法。

如今,少林寺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弟子超过300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海外。

少林寺从一个破庙蜕变成佛教界的一方巨擘。释永信用智慧和勇气,将少林寺带上了商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服务佛法事业。尽管过程中不乏争议,但少林寺的迅速崛起就是释永信商业运作成果的最好证明。

如今的少林寺,既保留了传统禅宗的底蕴,又具备了现代化弘法的手段。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焕发出勃勃生机,或许未来会更加辉煌灿烂。

商业之争

释永信将少林寺带上商业化的道路,将一个破败的小庙改造成佛教产业的巨擘,他的作为让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

他说他月薪才只有700元,但有人称赞他是“CEO方丈”,一件袈裟16万,有人则批评他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偏离了佛门的本质。

确实,以往的寺庙多半仰仗香火钱来维持运转,而释永信则采取了做大做强的商业模式。

他成立企业经营酒店、电影基地,利用少林的品牌做文化产业的传播。这在传统佛教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释永信认为,要让佛法的种子在当今社会生根发芽,就必须采取时代化的手段。

寺庙不应仅仅依靠香火钱过日子,而要与时俱进,用商业手段来服务弘法。

所谓“舍利弃金,人我两空”,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胸怀。

他说,少林要走出去,不能固步自封;要让更多人了解佛法,就必须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

商业手段可以聚敛更多资源,来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这符合佛法的本意,而非背离。

释永信认为,经济兴旺可以让寺庙弘法的资金更充裕,使修行的环境更清净。

如果寺庙穷困潦倒,也难以好好经营。但商业只是手段,不能成为最终追求的目标。

面对反对的声音,释永信沉着应对,他说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商业发展的边界在哪里,但方向不会改变。

因为这是当下最有效的弘扬佛法之道,佛法是随缘而不变的。历史终会证明他的抉择。

释永信不惧争议,勇于探索少林乃至佛教现代化的新路径。

他高瞻远瞩,胸怀坦荡,为少林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胆识与担当,令人钦佩。

两难平衡

在释永信接任住持30多年里,少林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一个破败寺庙蜕变成佛教界的旗舰。

它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瞩目的文化品牌。但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少林寺也逐渐变了味道。

从整体规模来看,如今的少林寺面积达到约40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曾经破败的院落,现在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寺内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上万名僧众和信徒生活修行。

这与30年前简陋破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经济实力来看,少林寺旗下拥有酒店、文创公司等近20家产业,资产上百亿元,年收入均以亿元计。

这种经济实力雄厚了少林寺弘法的资金后盾,但也让寺内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

从宗教氛围来看,如今的少林寺人声鼎沸,商业气氛更甚于庄严肃穆。

寺内随处可见展销纪念品的商店,各种明星到此表演助阵,搞怪作秀。这已经严重跨越了传统寺庙该有的底线。

从外来人员来看,如今的少林寺大批外来人员出入,寺内更像是一个景点。

喧嚣的游客们好奇参观,购物休闲,并不以修行或礼佛为目的。这与传统寺院的静谧氛围格格不入。

从僧团建设来看,武僧们表演高难度杂技引观众欢呼,功夫演武场场爆满。

但是否还保留着传统的内修呢?是否更像是在商业化中丢掉了修行的本质?

少林寺的发展壮大,有释永信的巨大贡献。但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是否偏离了传统寺院的本色?

作为佛教圣地,少林寺是否还保留着那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风范?

这需要社会各界理性而友善的讨论,也需要少林寺自我反思与调整。

贡献与争议

释永信对少林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

当年破败寺院今日中兴,少林文化得以弘扬,他居功至伟。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释永信也绝非完人。

释永信将少林寺带上商业化的道路,使寺庙获得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弘法事业。但是,过度商业化也让少林的本色越来越淡。

作为住持,释永信对此应该有更加审慎的把控。释永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反对声音,这显示出他开拓进取的一面。

但有时他的做法也过于随心所欲,缺乏对佛法传承的敬畏。这可能会让人觉得他在佛法上不够专注和虔诚。

释永信将少林推向世界,这展现出他积极弘扬佛法的用心。

但他也沉迷于成就感的追求,忽视了佛法“空”的本质。成功不能成为方丈的最高追求。

释永信励精图治,将心力投入到少林事业中,这显示出他为佛法利益众生的大愿。

但是,他作为个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难免有错觉和过失。

释永信是一个不完美但了不起的人。我们不应矮化他的伟大贡献,也不应盲目美化他的个人缺陷。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固然有弱点和错误,但他的心志和作为是值得钦佩的。

对于释永信,我们既不盲从,也不批判。只有时间和历史才能最终证明一切。改革总是伴随争议,真理也需要时间沉淀。

你对这个事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一起交流看法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少林寺   武术队   圣地   少林   佛教   住持   古刹   方丈   佛门   佛法   寺庙   月薪   和尚   总裁   手段   贡献   传统   商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