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不敢和中国开战?英国专家:中国除核武器外另有一大王牌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当了几十年的世界老大,曾经一度要赶超他的苏联、日本纷纷都被美国运用各种手段将其拿捏,尤其是日本直到现在经济都萎靡不振。

苏联是有军事没经济,日本则是有经济却没有军事。

而如今的中国却是既有经济又有军事的独立自主国家,这一切当然也都被美国看在了眼里,自从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后就开始了对我国的一系列打压。

近几年来美国接连不断的对我国发起各种各样的制裁,并联合我国周围的邻居对我国进行经济、战略环境上的不断压缩。

并将建立在中国的工厂陆陆续续的迁往东南亚国家,不仅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更是因为急着要和中国的经济进行“脱钩。”

除了核武器,中国手中的另一王牌

“手中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核武器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作为和威慑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上个世纪美苏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因为有着核武器的相互制衡,让两个敌对的国家始终不敢撕破脸。

在如今美国将我国视为苏联那个红色巨人的“继承人”,将我国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但是也正是因为我国也是核大国不敢和我们怎么样,只能在我国和邻国的领土争端以及台湾问题上不停地对我们进行着骚扰。

而美国之所以一直不敢像对苏联、日本那样对我国进行彻底的经济割裂。也正是因为我国的制造业以及和美国早就密不可分的经济关联。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

中国有着军事上的主动性和全球化的经济实力,也成为了美国不敢贸然对我们下手的两张王牌。

但是美国人又怎么会让我国这么舒服安稳的发展下去,他们也知道如果不对我们加以设障那美国世界第一的美名被中国摘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中美双边合作

自从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就开始通过不断的磋商和沟通,也因此导致了双边机制化的进程加快。

到了如今的2023年,中国和美国之间已经拥有了九十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合作和对话机制的建立为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形成了制度保障。

中美之间的合作也从从无到有。从单一走向多层次的道路。

首先,中美双边对话合作机制覆盖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其包括了政治、安全、经济......,还包括在亚太和全球性的议题,诸如亚太事务磋商会。中东事务磋商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一直是中美合作的典范。

但是近年来美国挑起的中美间的贸易争端却一再给两国之间的贸易压舱石增压。

为了让中美两国在世界上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方提出的中美关系发展愿景,最终能够形成则需要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都有体现。

而美国方面的突出看法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更多的是“口号”和“宣示”,缺乏实质性的内涵。但是中美经贸联系的增强和中美贸易关系的深入,则会是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最好注解。

中美双边经贸往来能够增强中美之间的政治互信,两国关系的构建基础就是双方的战略互信。而经贸关系的深入让双方的经济往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是增强双边政治互信的媒介。

如今中美双方的竞争性全面增强,则经贸领域的相互依赖性则会影响双方的合作面上升。

中美经贸往来能够促进中美双边关系稳定,抑制中美潜在冲突。两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会使得中美两国的商界出现巨额贸易流量以及存量。

由此参与贸易合作的各方会形成复杂的利益交融格局。一旦中美之间有任何突发性的分歧产生,中美国内群体则会发挥沟通影响作用,从而形成认知经贸互动现状的利益群体,使得经济贸易领域的争端具有明显的可控性。

2017年美国出台了《美国安全国家战略报告》,报告当中提到了三十多次中国并且都是对其进行大肆的负面论述,且把中国放在了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国家之首,俄罗斯都排在了中国后面。

事实也如此,从2017年到现在的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竞争面正在大肆加剧。中美两国之间也面临着管控分歧以及冲突的迫切性。

中美经济脱钩所带来的影响

美国自从在特朗普时期对华发动了贸易战,对华“脱钩”逐渐成为了美国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政策取向。这一政策并没有因为特朗普的下台而偃旗息鼓。

而是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以降低两国经济关系联动性为触发线,该政策的涵盖范围目前已经远超经贸领域,延伸至科技、网络。社会乃至全球治理领域。

美国对华“脱钩”的政策所牵涉的主体也不仅限于中美双方,而且涉及美国盟友以及大量全球产业链的参与主体。

一方面,美国的“脱钩”政策面对中国部分企业以及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化为等通信与半导体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受到了最为巨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也让中国经济主体与产业参与者明确了技术的“卡脖子”领域与方向,并强化了相关企业以及研发力量自主创新的决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败退美国的技术依赖。

“脱钩”政策让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有所下降,特别反映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美之间的经济互补性相对有所削弱,而竞争性则更为加强。

美国持续推进的制造业回归,以及在5G等高科技领域的标准规则竞争,将带来中美经济互补性的再平衡。

然而由于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是长期互动的结果,贸然“脱钩”并不能改变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以及中国经济具备比较优势的总体态势。

在当前既有互动结构下,中美“脱钩”的成本高企,也使美方逐渐意识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

美国商会的报告预计,若 25%的 301 关税税率扩展到中美间所 有双向贸易,这一冲击将导致 2025 年美国产值损失超过 1900 亿美元,到 2030 年损失将超过 2500 亿美元。

2022年2月,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向美国国会表示美国运营商为“拆除和替换”华为和中兴通讯等所谓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中国企业生产的网络设备需要约56亿美元。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美国19亿美元预算的“补偿项目”预算。

总体来看,美国对华“脱钩”政策的出现以及实施,既是美国对中国定位以及关系判定整体转向的结果,也是“逆全球化”思潮在中美关系中的反映。

美国将中国判定为战略竞争者后,实施以降低相互依赖、排除对方影响为核心的对话政策,使中美长期依赖建立起的基于经济全球化分工体系以及共同利益的紧密联系遭到破坏。

物极必反,美国的全面对华“脱钩”政策事实上既不能颠覆中美之间已经形成的处于客观需求。基于全球价值链供应链规律的经贸合作模式,也无法使美国国内市场主体从根本上受益。

“脱钩”的负外部效益正在不断制约美国这项政策的实行,这也是拜登政府从“全面脱钩”从而转向“选择性脱钩”的根本原因。

以政治手段驱动的经济“脱钩”,是全球经贸规则主导经济体对非主导经济体发展权的践踏,更是对不平等国际经贸规则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刻意维护,这种“脱钩”是没有前途的,并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抉择

我们需要尽快抓住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的高端生产要素并重新配置契机,虹吸全球高端生产要素。

随着美国将在中国所设立的工厂转向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为中国培育新的产业链或者吸收其他国家产业链转移腾出了资源和空间。

我们也要利用好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产品要素市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地区间的双向开放,特别是我国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商业贸易与产业投资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已有技术和品牌。

发挥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美食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因此已经具有相当的在位规模优势。

发挥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可以通过吸引和聚集高端要素,从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美国   中国   苏联   中美   中美关系   英国   核武器   日本   产业链   王牌   经贸   领域   关系   我国   政策   专家   贸易   经济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