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做中国本土LV,曾给爱马仕供货,邱亚夫为何如今成老赖?

他职工出身,将小毛纺厂打造成规模百亿的时尚服装品牌。如今却负债400亿成为老赖,他就是山东如意的创始人邱亚夫。

2018年,邱亚夫曾在媒体面前高调地宣布,要把山东如意做成中国的LVMH。彼时的山东如意斥资百亿,大手笔收购国外奢侈品牌,推出过7万一套的奢侈品西装。

但仅仅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山东如意就负债累累,创始人倾家荡产。那么邱亚夫是如何一手打造山东如意的,为何他的中国LV梦,最后又碎了一地呢?

本期商将锦囊就来带大家走进邱亚夫的创业故事。

如何盘活倒闭小厂

邱亚夫,1958年生人,出身在工薪家庭的他也算是白手起家。邱亚夫家境一般,但成绩不错,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顺利读完了高中,得以进厂分配工作。

1975年,邱亚夫被调到了济宁毛纺织厂工作,而这家济宁毛纺厂,也正是日后山东如意的前身。邱亚夫工作8年后,靠着资历、知识和工作热情,被提拔为了厂里的干部。

但这对于邱亚夫不一定是个好消息,因为改革开放即将到来。改开给了无数民营企业崛起的机会,在这些新兴的民营企业面前,臃肿的济宁毛纺厂毫无竞争力可言。

工厂营收骤减,眼看着倒闭在即。刚当上领导的邱亚夫就面临着丢饭碗的风险,他不愿意坐以待毙,便决定毛遂自荐,要当上厂长,改变济宁毛纺厂的命运。

当时的领导看见邱亚夫想接盘毛纺厂也是当即同意,原因无他,毛纺厂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领导也正愁没有接盘的,邱亚夫要当这个接盘侠他们自然是双手同意。

1985年,邱亚夫正式接手了济宁毛纺厂,当他真正接过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发现情况比自己想的还要糟糕。

先是员工的问题,当时济宁毛纺厂有着三千多号员工,但其中结构臃肿,有不少吃闲饭的虚职。邱亚夫想裁撤冗余也不容易,这些人可都是在编的员工,他不能随意开除。

其次就是销售的问题,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制度崩溃,济宁毛纺厂就算产能再高,一时半会也没法变现,还得邱亚夫自己去跑业务。

这两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邱亚夫只能选择徐徐图之。在往后七年的时间里,邱亚夫一直都在给济宁毛纺厂“治病”,期间他曾跑遍各大城市拿订单谈业务,也尽力精简企业。

1992年,邱亚夫总算把毛纺厂的生存问题给解决了。但此时的邱亚夫也不敢懈怠,商业竞争是此消彼长,现在的济宁毛纺厂仅仅是活下来了而已,日后要走的路还长的很。

本土奢侈品第一人

90年代初的经济增长,让邱亚夫吃到了时代红利,商品不愁销路,他只需要开足马力扩大产能就行了。在92年到97年的这段时间,堪称是邱亚夫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期间他给毛纺厂创立了品牌,也就是如今的山东如意。还引进设备,扩大产能,让当初的小毛纺厂逐渐成为了一个产业园。但就在邱亚夫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异变陡生。

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全中国的纺织业都喝了一壶,大量纺织企业破产倒闭,其中不乏一些千万级别规模的大厂。

邱亚夫的山东如意也受伤不轻,他知道以往的拼产能,拼规模的时代过去了,日后如意如果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形成品牌,形成竞争力。

邱亚夫的想法虽好,但建立品牌从来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当时留给邱亚夫的选择不多,平价品牌已经有了七匹狼、海澜之家牢牢占住市场。

运动品牌则更是群魔乱舞,各种国外巨头和国内山寨之间斗得热闹,最后邱亚夫只能选择了一个看似十分不靠谱,但也是他仅剩的选择,那就是奢侈品。

邱亚夫选择做奢侈品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发现当时国内似乎没有同类企业竞争,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意愿也很低,搞不好这还是个蓝海市场。

于是邱亚夫打算孤注一掷,在2000年访问了欧洲40多家奢侈品企业学习经验,回国后就着手将山东如意打造成中国的奢侈品品牌。

按理说邱亚夫学到的东西都是干货,他把山东如意从上到下都跟欧洲的奢侈品牌对标,但问题是,就算是虚无缥缈的奢侈品,也要讲究个噱头。

邱亚夫的山东如意一没底蕴,二没名气,突然做奢侈品肯定是没人认账的。不过邱亚夫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在2001年,他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如意纺。

猝不及防的市场寒冬

所谓如意纺,是一种当时全球绝无仅有的纺织技术,它能够让衣物面料更加柔韧轻薄,邱亚夫早在90年代就开始布局这一技术,前后投资了2亿的研发经费,算是下了血本。

现在这张底牌,邱亚夫也是时候掏出来了。在2001年,邱亚夫高调宣布了如意纺的研制成功,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各界注意。

如意纺的确是个极为精妙的技术,因此很快邱亚夫的山东如意就名声大噪,他想做奢侈品,此时也就有了声望基础。

靠着如意纺这个杀手锏,邱亚夫拿到了LVMH和爱马仕的订单,向他们提供原料。虽说这离邱亚夫创立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的目标还有些距离,但好歹算是跟奢侈品界搭上线了。

随着山东如意的资金逐渐充足,邱亚夫也终于能在2003年前后推出自己的奢侈品服装了。在跟着lv混的这两年,山东如意的确学到了不少设计方面的知识。

因此山东如意靠着如意纺和国内首家奢侈品品牌的两个噱头,收获了巨大的人气和营收。

就这样,在2007年到2018年的时间里,山东如意就坐上了火箭,年营收曾一度突破百亿,邱亚夫为了给自己的品牌添加含金量,也是大手笔地收购了40多个奢侈品品牌。

期间邱亚夫为了搞钱也是不断借贷,这无疑是负债发展,但他认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大得很,负债发展是为了更快拓展市场。但谁也没有想到,邱亚夫预想的广阔市场说没就没。

2020年,一盆冷水浇在了如意集团的头上,那就是疫情。疫情对于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全面性的,大到地产,小到零售,全都遭殃。

除了医疗和外卖这些特殊的行业能反向增长以外,剩下的行业都是哀鸿遍野。邱亚夫此时想刹车已经来不及了,他走的高负债经营的路子让他慢不下来。

最后的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疫情造成的营收骤减让邱亚夫还不起债,负债经营造成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400亿元的巨大债务。

邱亚夫如今也成老赖,想要东山再起,只怕是相当困难。纵观邱亚夫的创业历程,其实相当可惜。负债发展算不上什么逆天而行的事,但疫情来的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我们不禁感叹,创业这档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中国   济宁   毛纺厂   如意   山东   疫情   产能   奢侈品   本土   时间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