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辞职去美国前,留下三句话,直接揭露了人才流失现状

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如果这种天赋降临到某些人身上,他就有责任去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

许晨阳作为一路开挂的传奇数学家,曾经以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为己任。

然而,在所有人对他寄予厚望,且他已成为行业标杆的情况下,他却选择辞掉北大教师的工作,前往美国。

消息一出,引发数学界一片哗然,纷纷质疑许晨阳是否已经忘了初心被利益蛊惑。

许晨阳没有辩解,只留下了三句话,引发了学术界的激荡……

天才教授,回国任教

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还处在发展初期时,许晨阳是最早加入的青年学者之一。

在他的影响力带动下,很多其他的青年学者也选择了回国工作。

许晨阳在回国工作时,就给自己设立了两个目标。

一:在北大培养一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

二: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

许晨阳在国内的名声,可以和“韦神”韦东奕相提并论。

但有所不同的是,许晨阳更为接地气。

他所讲述的内容不会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去传达知识和理念。

听过他课的学生,都说许晨阳的课堂很吸引人。

而这,竟然与他从小的偏科有关。

天才是如何养成的?

许晨阳的数学天赋从小就有所显现。

在很小的时候,许晨阳就知道自己对熟悉的感觉”还可以。

他在三四岁时能数出来的数字,就比同龄人更多。

但是,事实与众人的猜想不同,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霸。

许晨阳没有办法“通吃”所有学科,但他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数学竞赛上。

他的父母也开始重点培养许晨阳数学方面的才能,让他参加了很多数学类竞赛。

最终,许晨阳在各种竞赛中一路披荆斩棘,被保送进入了北京大学,就读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本科生活。

然而,大学是一个分水岭。

”小池塘“变成”大海“

进入北京大学之后,许晨阳说他见识到的东西,不再像初高中所接触到的。

“初高中的知识是人类在一两千年前就知道的东西,像个‘小池塘’。”

“但是大学不一样,我接触到的东西像‘大海’,是几百年来非常杰出的思想所搭建起来的东西。”

优秀的同学、自由的选课制度,都让许晨阳觉得如鱼得水。

后来,他凭借着自己在数学上天赋和努力,只用了三年就提前结束了本科生活,之后用了两年时间在北大读硕士。

然而,许晨阳并不打算止步于此。

在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差不多的培养和锻炼之后,他前往美国留学。

而他之所以选择前去留学,有一个抛却他本人发展的、更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代数几何已经在国际数学届被公认是重要研究方向。

但是,那时中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许晨阳依然选择奔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他的学习和研究。

让许晨阳没想到的是,在那期间,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迷茫……

出国赴美,说出三句话

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的许晨阳,竟然连博士生毕业典礼都没好意思参加。

而在他即将学成之际,美国许多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是许晨阳却主动联系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依然选择回国。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许晨阳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第六年,选择了离开祖国。

他走前的三句话,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急于求成,过于浮躁

第一句:

“国内学术界的学风太浮躁,人们太急功近利追求名利,很少有安心潜心搞学术研究的。”

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现在学术界所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有些高校的研究目的已经发生了偏移。

他们想要的,好像已经不是纯粹的研究结果了。甚至于说这个研究成果,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无足轻重。

那么,他们想要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他们更想要得到的,更像是这个研究能够带给他们的利益,或者是更高的地位。

这种想法已经让研究变得不再纯粹……

许晨阳指出,研究专业领域知识的,起码也要是教授博士之类的级别。这说明研究这些专业领域的人,首先专业知识上得是过硬的。

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倾向于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帮助他们获得奖项。

这些专业的研究人员都是教授博士级别的人物,那么不可避免的,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包括教书育人。

这让我们不由担心:

这种不好的风气一旦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这将会导致一批又一批的研究人员陷入这种功利浮躁的风气之中。

许晨阳在早前的采访中就说过:

“研究人员要想走得扎实,除了极少数人具备超群的大脑以外,最后能决定走得多远的还是专注和坚持。”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的意思很显然就是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但他发现无力改变,选择离开……

而许晨阳说的第二句话就是:

等级鲜明,无法进步

“论资排辈太严重,青年科学家科研经费难以保障,扶持力度不够,众多评选职称看年龄不看水平。“

许晨阳的微信名叫“大师兄”,而这与他喜欢的文学作品有关。他最喜欢金庸笔下,以自由为信念的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

在许晨阳看来,在数学的“武林”里,没有拼杀,这本该是一份天性自由的工作。

但现在研究界“论资排辈”的风气,确实是让人捉摸不透。

在学术界首先看的,可能不是实力,而是外在条件。比如说获得的职称、研究年限之类的。

但学术界不是研究学术的地方吗?

为什么这些东西却被看得如此重要?

许晨阳透露,他在北京大学六年,曾经受到过这种不公平的对待,这是他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当年,他明明有资格申请院士的职称,但是却因年龄不够等,与学术研究不相干的外在条件为理由,被两次拒之门外。

许晨阳认为:学术界不应该有这种隐形的规定!

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一些年轻的晚辈,在某些领域特别有天赋。

与生俱来的实力,让他们具有能顾轻松超越年长者们的能力……

可是,如果无法对年轻的研究者提供相关支持,还用年龄资历这些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很打击年轻研究者的积极性。

或许,他们也会变得为了荣誉、为了获奖开始进行研究。

而许晨阳说到第三句话时,明显加重了语气……

造假严重,未来渺茫

”学术造假、论文造假现象太多。“

这一点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大忌。近年来,也爆出了很多因为学术造假的教授博士们。

如果一个领域都是拿着前人研究的成果,换个措辞改几句话来充当现在的研究结果,行业将无法得到任何发展的。

那么,为什么在学术界造假的情况,会屡禁不止呢?

在一些地方的研究领域,即便是拥有优质的研究成果,也依然没有作用,写了多少篇论文的数量才是证明自己实力的王道。

种怪圈一旦形成,很多人就不会再费心在,如何研究出好的有力量的结果上。

而是在想:我怎么能够写出更多,但却毫无意义的文章?

这不符合整个研究领域的初衷,对真正在搞研究的学者们是不公平的。

很可能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学术造假!

为了自己的荣誉,选择去抄袭前人的文章,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

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于其他领域更加需要真理的地方,却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被造假的氛围笼罩。

这对行业内所有人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重塑风气,重视实力

重新塑造研究界的风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能为了获奖而获奖,降低功利心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只有每位研究人员重新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和能力放在正确的地方上,这个领域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们国家也在慢慢对研究界进行整改,希望所有人能够慢下来静下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小结

许晨阳在采访中曾被提问:“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爱情故事吗?

“这可能对我太太不是很尊重,但我自己觉得可能最爱的还是数学。”

在许晨阳心中,他只是个“数学工作者”,他在意的始终都是如何做好数学,如何推动代数几何在中国的发展。

许晨阳教授的离开是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但是他的离开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相信未来的学术研究界会变得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教授   北京大学   代数   学术研究   学术界   美国   研究人员   研究成果   风气   中国   天赋   北大   现状   人才流失   学术   领域   东西   数学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