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还是兽性?莫言在北大女生的犀利提问中离场,网友:吾辈楷模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作品则是历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像史书一样客观,却拥有更加真实的情感,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曾经真正的生活状态,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的喜怒哀乐。

但同样,所有的文学作品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评论,有肯定,有批判,有质疑,正是这些声音,才让这些文学作品千百年来流传,千百年来被世人揣摩。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国当代“寻根文学”作家,我们所熟知他的作品有《酒国》、《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当他的作品被当众批判时,他是如何回应的呢?

——【·当众质疑·】——»

“您对于您的妻子,您的家庭,是人性多于兽性还是兽性多于人性?”这样的提问是莫言在北京大学演讲,互动环节时一位女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平常见到莫言的形象,都是十分的潦草,随意,回答问题幽默犀利。

但当天莫言出席北大演讲时,罕见的穿了正装,头发也梳的一丝不苟,可见莫言十分重视这次的演讲,演讲时,莫言拿出准备已久的演讲稿,依稀可以看到有严重的涂改痕迹,可见为了这次演讲,莫言准备了很久。从一开始气氛有些紧张,到后来莫言开始幽默的打趣自己的经历,氛围变得非常和谐融洽。

没想到到了提问互动环节,这位女生的提问让现场瞬间寂静,大家都翘首以盼着莫言的回答,莫言环场一周,随后风趣的回答道:“人类都褪毛这么久了,当然是人性多啦。”

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非常优雅。但是这位女生又紧接着说到:“您的作品中提及到的那些‘剥皮吃婴儿’的情节,您的妻子不会有意见吗?”此话一说,现场的人们都倒吸一口冷气,这样的提问任谁也听得出“火药味”十足。莫言的脸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愉快,但他依旧调整状态回答道:“我的妻子从不看我写的书,那些都是瞎编的。”

“您作为公众人物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您应该对您书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解释。”女生这样的话让莫言有些错愕,随后他低下头自言自语般的说到:“那我为什么要冒雨骑一个小时自行车来见你们呢。”随后这场演讲会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这位女生提出的‘剥皮吃婴儿’的血腥情节出现在《酒国》这本书中。《酒国》讲述的是一位侦查员被派去酒国市调查“官员食婴案”,最后加入他们,一起“食婴”。经过期间一系列的曲折经历后,发现是高级厨师仿制的,但是结尾一句:“你怎么知道那不是真的呢?”将文章讽刺意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整本书都充满了戏谑性,每个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自己正如主人公,本身身处名利场的泥潭,想要洁身自好,却最终被名利所吞噬;有的人看完觉得是在讽刺现实,讽刺身不由己违心的恭维和参与。


我认为,小说的魅力在于回味,在于从夸张的描绘和曲折的情节中抽丝剥茧。猛然回味出: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从小到大语文试卷上的必考题目就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所以,我才觉得,小说之所以是小说,是作者富有想象力的笔下营造出的氛围,是作者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的一切,是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幻想,感受人物的悲喜,带入第一视角去体验书中的世界。

莫言先生的不悦在于,这位女生提及到了他的家人,用他的家人向他提问,家人可以说是莫言先生的底线,是莫言先生心里最骄傲,最维护的地方。北大女生在提问时,只关注了问题本身,却没有顾及到作者和书中的整体性,没有事先做足功课,如果她真正了解过莫言,莫言的家庭,就不会从这样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了。

——【·美满生活·】——»

莫言与妻子杜勤兰自幼相识。他们的早年的生活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被迫辍学参加劳动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莫言听别人说:作家赚钱啊。于是便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他没有收入来源的时候,是他的妻子杜勤兰养家糊口,面对丈夫的文学创作,杜勤兰更是全力支持,她始终相信她的丈夫可以成功。

慢慢的,莫言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杂志上,最后莫言开始出书,开始得奖。人们从都没听过莫言这个人,到后来家喻户晓。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现场,莫言牵起了杜勤兰的手,与她一起站在领奖台上。


无论何时,莫言都十分维护自己的妻子。在莫言的《红高粱》被张艺谋导演看中翻拍成电影后,莫言名气大涨,面对众多读者粉丝的追捧,莫言并没有选择留恋名利场,而是将妻子和女儿接到北京,一起过着平淡低调的生活。

杜勤兰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二年级,对于莫言的作品甚至不能完整的读下来,面对和自己文化相差很多的妻子,莫言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相反,他非常尊重妻子的劳动,他总说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却有美满的家庭。这一切都离不开莫言和妻子的相互体谅。


生活中的莫言正如他的这个笔名一样,沉默寡言。据他的好友贺立华回忆,88年的时候,莫言作品研讨会在他的家乡山东高密开展,研讨会当天非常热闹,只有莫言不说话,他认真的听着大家的发言、讨论,然后不断在纸上记着什么,从始至终,他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性格还是这样。


虽然莫言沉默,但他却实打实是个开朗幽默的人。他和史铁生、余华、刘震云、马原的故事广为人知。21岁的史铁生因为瘫痪坐上了轮椅,史铁生非常的不甘心,那段时间他的状态非常不好,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气愤到摔东西。家里人为了不刺激到史铁生,在他的面前都小心翼翼的说话。

莫言却不一样,他和余华一起带着史铁生去沈阳踢足球,还让铁生当守门员。后来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作为铁生的朋友们,他们把铁生当成正常人,这才是铁生内心真正希望的,他们一起去看海,一起坐火车,一起拍照,好不快活。

——【·饱受争议·】——»

莫言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人说他的作品有西方文学的影子,一点都不写实,抹黑中国人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虽没有对此事做出回应,但是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演讲是说过:约克纳帕塔法县让我明白,一个作家,不仅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还能够虚构地理。

我认为,人生就像是一个圆圈,你的所知晓的知识和你所不知道的一切成正比。莫言的作品是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他的创作不仅来自他的经历,更来自于他的不断学习,能看得到他的小说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有西方意识流的表述方式,也有本土文化的内敛和隐忍,有讽刺荒诞,也有魔幻现实。这样繁复多样的写作方式,是莫言不断学习研究,善于将他人创作的优点融合进自己的作品当中的结果。


也有人说莫言的诺贝尔奖实至名归,从他的书中感受到了一种特别,他善于颠覆人们对传统的概念。最为经典的就是红色和绿色,人们通常习惯总红色表示热情、欣喜、热烈的情感,绿色表示生命、未来、希望的寄托。但在莫言的笔下,红色可以用来渲染悲哀、伤感的情节,绿色可以是愚昧肮脏、卑贱落后的象征。


正是这样不拘一格,跳脱思维的创作方式,才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地位,人在高位,难免有所诟病,但莫言的心态却特别好,他很乐意别人评论他的作品,会对他下一次的创作有所启发。这样的莫言,你如何看待呢?

——【·结束语·】——»

文学创作本就是一个没有局限的领域,可以是夸张,可以是虚构,可以是美好,也可以是悲壮。有时候,可能作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

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当中寻找自己的身影,或是幻想着怎样的惊喜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理解,被牵挂。这是我们人性当中所拥有的本能,是情绪填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才拥有了欢乐,悲伤。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可以让人从中找到共鸣,从中体会到情绪,感受到力量,让我们愈发清晰的认识自己。正如俗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兽性   诺贝尔   人性   女生   名利场   高粱   楷模   犀利   文学作品   北大   情节   妻子   作家   状态   网友   作者   作品   文章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