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五八"事件发生,85岁上将怒斥:我还能上战场!1个月后发生意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惨遭美国轰炸。

在此次事故中,3名中国记者当场牺牲,十几人受伤。

事情传到国内,全国人民群情激愤,不少人走上街头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

就在这个档口,一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将军愤慨地表示:

虽然我老了,但我还能上前线,只要国家需要,我一样能上战场打仗!

这位老将军就是戎马半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陈锡联上将。

陈锡联

为什么陈锡联将军不顾高龄,也想要再上战场,为国效命呢?

事实上,这和他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红军中的“小钢炮”

作为新中国开国上将之一,陈锡联在战场上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

然而最开始,他只是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放牛娃。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

幼年时,他的父亲在干活时不幸身亡,留下孤儿寡母几个人艰难度日。

陈锡联很小就被送到地主家放牛。

因为地主苛刻,时常打骂他。

再加上吃不饱饭,陈锡联经常逃跑。

可是母亲没有办法养活他,只好将他又送往别的地主家继续放牛,混口饭吃。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的发生,才有了转机。

这次在我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运动,引起全国轰动。

而饱受地主阶级摧残的陈锡联,也再按捺不住心中的火焰。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年仅13岁的他,趁母亲熟睡后,立马跑到游击队的驻地报名。

当时,他加入的游击队队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徐海东。

徐海东

就这样,本对打仗习武毫无接触的陈锡联,开始跟着大部队一点一点学习。

1929年,这支队伍正式并入工农红军。

自然,陈锡联也成为了一名小红军。

1930年6月,徐向前指挥红一师攻打平汉路广水以南一个叫杨家寨的据点。

谁料在埋伏时,陈锡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甚至细看还有些微微发抖。

原来,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

而此时他只有15岁,还是个半大小子。

好在陈锡联的班长孙玉清,及时察觉到他的恐惧。

于是,他悄悄走到其身边,拍着肩膀鼓励说:“小陈,不要害怕!跟在我身后,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

闻言,陈锡联握紧拳头,眼神坚定地看着班长,点了点头。

孙玉清

就这样,孙玉清在前示范,他照做着匍匐前进、紧随其后。

等到号角吹响那一刻,在战友们一声声“冲啊!冲啊!”的呐喊声中,陈锡联彻底抛弃了胆怯。

他举刀冲向高地,英勇地与敌人战斗。

这次战斗取得了极大胜利,刚刚参加了半年红军的“新兵蛋子”陈锡联经受住了考验。

紧接着,陈锡联所在的红一师势如破竹,向平汉路以西一路进攻。

不久,红一师遭遇了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三师第五团。

这个团虽然配备着先进的武器,但因为不是战斗部队,战斗力并不强。

徐向前决定连夜长途奔袭20公里,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一举将他们拿下。

行军过程中,15岁的陈锡联一直跑在队伍前面。

天亮时,我军发动袭击。

陈锡联一马当先,勇猛与敌人作战。

那一刻,在他身上早已看不见当初躲在树丛畏手畏脚的新兵样子。

在这场战斗中,其不仅杀敌无数,还俘获了一个敌人;

并从这位敌军的书记官手上缴获了一支派克钢笔。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陈锡联继续保持着勇敢的作战姿态。

每次打仗,他都冲锋在前,立下了不少功劳。

几场仗打下来,陈锡联在红一师中出了名。

大家都知道有个小小红军打仗非常勇猛。

战友们戏称他为“小钢炮”。

后来这个绰号传开了,不少人都直接这么叫他。

1931年,鄂豫皖红军整编为红四方面军。

陈锡联任该军第10师第30团通讯班班长。

因为打仗勇猛,表现出色,陈锡联很快被升至连指导员。

事实上,除了不要命地冲劲,他也很会动脑智取。

在战场上,陈锡联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无往不利。

一天晚上,陈锡联遭遇敌军的前哨连。

彼时,这个前哨连驻守在山上,很难突破。

分析局势后,陈锡联另辟蹊径,半夜带着3个通讯队悄悄攀上山顶,消灭了敌人的连部。

然后从上往下打下来。

一场战斗下来,敌人的班、排全都被消灭了。

而战斗结束那一刻,甚至天都还没有亮。

在这场战斗中,陈锡联的部队无一人伤亡,还俘虏了100多个敌人,大获全胜。

陈锡联“小钢炮”的名声传得更广,连首长李先念都知道。

在一次次战斗中,陈锡联渐渐从一个不敢冲锋的小红军蜕变成了能够领导队伍作战的优秀战士。

英勇作战,抗击日寇

1937年,为了抗击日寇,国共开展了第二次合作。

陈锡联所在的部队被接受了改编,正式成为八路军129师,他被任命为769团团长。

1937年9月,129师开始东渡黄河向晋北挺进。

在北上的途中,陈锡联和师长刘伯承同乘一节车厢。

刘伯承对这个只有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十分看重,经常与他谈话。

在谈话中,刘伯承给陈锡联等年轻干部讲述当前战局与狙击强敌的办法;

并告诉他们要善用沙盘作业。

等到列车靠站时,刘伯承说干就干。

他立马让人在站台边堆几堆沙子,然后用随手拿到的烟盒、火柴等作为道具,蹲在地上给大家讲解演示。

这让陈锡联获益匪浅。

不过,他也有些疑惑,转而问刘伯承:“我们团具体要执行什么任务呢?”

刘伯承向他说明了任务,并嘱咐道:“你们团单独行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抓住战机,机断专行。”

话音刚落,陈锡联端正地向其敬了一个军礼。

很快,刘伯承要到五台山去开会。

两人就此作别。

至此,陈锡联牢记刘伯承的教诲。

而在不久之后,他们果然迎来了一次重要战斗。

同年10月的一天,陈锡联率领的769团来到山西代县苏郎口村,扎营休整

突然,有人察觉到营地上空有敌机在盘桓。

陈锡联立刻警觉起来,派侦察兵去打听。

原来是隔河10里外的阳明堡有一个日军的军用机场。

陈锡联一下子来了劲,心中立刻盘算着该怎么摧毁机场。

第二天一早,陈锡联带着几个营长前去查看地形。

在滹沱河边,他们放眼所见,皆是青翠山峦。

一想到这样的大好河山要被日本的铁蹄践踏,在场几人都面色沉重。

陈锡联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好这场仗,给日本鬼子好看。

谁料就在返回的路上,陈锡联遇到了一个神色匆忙的老乡。

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是被日本鬼子抓去做苦力逃回来的。

得知陈锡联几人是八路军后,老乡十分激动,很快报告了机场中的情况。

原来,那个机场中停着24架飞机,白天轮番出动,四处轰炸附近的城市。

到了晚上,敌机全部返回停在机场里,而且只有一小队兵在守卫。

陈锡联作战十分谨慎。

听了老乡的话后,他又派侦察兵前去侦查,发现情况与老乡所说确实一致。

他心下稍定,立刻安排了袭击阳明堡机场的计策。

当夜,陈锡联派3营的战士轻装上阵,把武器都牢牢绑在身上,不让发出一点声响。

夜色昏沉,战士们顺着漆黑的山谷急行,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机场铁丝网外边。

此时,敌人正在呼呼大睡。

只有几个持枪的日本士兵在四处巡视,大部分人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毫无防备。

战士们轻手轻脚地铰断铁丝网,开出通道,一个接着一个摸进了机场里。

突然,一个战士不小心踩到了脚边的破铁皮,发出了声响。

闻声,敌军士兵立马举枪朝我方射击,子弹如倾盆大雨般用来。

好在此时我军战士们已经抵达了机场中心地带。

他们按照陈锡联制定的战术,一齐将绑在身上的手榴弹扔向敌机群。

刹那间,爆炸声轰隆响起,炸响了黑夜。

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头昏脑涨之际慌忙朝我方开枪。

而当时,带队的3营营长赵崇德不幸被击中。

战士们见状,把悲痛化为力量,更加勇猛地与敌人火拼起来。

“为赵营长报仇!”

喊杀声响彻了整个机场。

战士们热血沸腾,全都将生死置之度外,猛烈地与敌人作战。

是夜,3营战士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敌军24架飞机被破坏殆尽。

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 阳明堡里一把火,鬼子飞机全烧光。

这首在后来脍炙人口的民谣,正是为了歌颂阳明堡一战的丰功伟绩。

从这以后,陈锡联在抗日战场上屡立奇功。

一颗贯穿下颚的子弹

在战场上,陈锡联从一个人奋勇杀敌,到领导着一个团、一个旅、乃至一个师的将士们与敌人拼命。

其中,其自然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

最严重的一次,子弹贯穿了他的下颚,擦着动脉血管飞出。

情况之凶险,令人唏嘘。

1938年4月上旬,为了对抗华北日军的大扫荡,邓小平指示陈锡联统一指挥曾国华、王乃贵支部。

接受任务后,陈锡联很快带着一支小部队与曾国华支队会合,沿着清漳东源河北上。

行进至白泉山村玉女山一带时,陈锡联所部突然遭遇了日军第108师团的一个连队。

玉女山不高,但是地势险要,坡非常陡,易守难攻。

陈锡联发现日军踪迹后,立刻带队上山,抢先一步占领了高地。

很快,两军开始交火,敌人几次从山下强攻,都被我军击退。

见硬攻不行,敌人索性退到山脚下,埋伏起来。

双方你打不到我,我打不到你,形成了对立之势。

整整僵持了一天后,陈锡联感到又累又饿,就坐在一块岩石后面,休息一会儿。

谁料,就在这时,有敌军偷偷摸了上来。

“日本鬼子又上来啦!”

伴随着哨兵的呼喊声,陈锡联迅速起身,拿着望远镜去侦查敌情。

可就是这一刻,一颗子弹从暗处射出。

子弹打中了陈锡联的右下颚。

彼时,他只感到眼前一黑,就立刻昏了过去。

正在与敌人交战的战友们朝这边看过来,看见他浑身是血,都以为他被敌人打死了,不由得乱了阵脚。

再加上,此时日军大部队又从山下发起了猛攻,

不少士兵一慌神,就要往山下跑。

危急时刻,还是一同作战的115师支队曾国华举起手枪大喝一声:“都给我站住!不许跑!不论死活,我们一定要把陈团长抬下去!”

有了曾国华的指挥,战士们很快振作起来,最终击溃了敌人。

战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陈锡联抬到山下。

在战士们的呼喊声中,陈锡联缓慢地苏醒过来。

只是,由于伤得太重,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又晕了过去。

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松了口气,陈团长没有死!

很快,陈锡联被送到了设在辽县马厩村的第129师医院。

陈锡联伤在下巴,伤口又很难愈合,在床上躺着不能动弹。

后来,卫生部长钱信忠亲自为他开了刀,将他的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事后,陈锡联也很感慨自己的命大。

不过从这以后,他的脖子上,就留下了很大一道疤痕。

伤好后,陈锡联很快又回归了部队,继续在前线抵抗日寇。

这次战斗受伤的经历,不仅没有打击陈锡联的抗日热情,反而使得他的战斗情绪愈发高昂。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陈锡联的战斗履历也越来越丰富。

1955年新中国对全体将士进行大授衔,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一年,陈锡联只有40岁。

更加令人佩服的是,这一路走来,除了在打仗上不断强化,对于知识学习,陈锡联也从未放弃。

前文提到过,他是贫困人家中的放牛娃出身。

言外之意,小时候的陈锡联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正是在军队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

毕竟要是一个领导者,连基本的电报、报纸都不会看,像怎么一回事?

也正因此,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陈锡联一直没有放弃过自我学习。

为了掌握更多的字,从而能够阅读书籍和报纸。

陈锡联经常在战斗的间隙,虚心请教领导和战友。

他身上总是带着一本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学习心得,以及作战经验。

到1939年,陈锡联已经可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了。

4年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的陈锡联,被叫回延安。

在那里,他第一次上了学。

原来是组织派他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陈锡联激动得差点流泪。

自然,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从不懈怠。

上学期间,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

有时候老师忙,他就会询问周围懂这些问题的同学。

见到当时党龄已有13年之长的司令员向自己虚心请教问题,不少人是既受宠若惊,又佩服不已。

而在阅读毛主席的著作时,陈锡联还会直接向毛主席请教不好理解的地方。

见到其不仅仗打得好,还如此上进好学,毛主席由衷感到高兴。

因此,对于陈锡联提出的问题,即使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耐心解答。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品质,才让陈锡联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成长为最后的国务院副总理。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相继主持了军委炮兵部、沈阳军区等单位的工作。

1976年,毛主席临终前甚至还曾授意陈锡联指挥军队。

在后来摧毁”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陈锡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回家颐养天年。

不过说是养老,但为国家奔波了一辈子老人家怎么会轻易闲下来!

他几乎每天都会看报看新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

有时看得来劲,他还会跟家人、老友探讨对一些新政策和国事军事的看法见解。

这也是为什么,在1999年看到美军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后,已经85岁高龄的陈锡联还打算主动请缨,为国出征!

当时得知这个新闻后,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一边愤怒地说着,这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一边又突然想到三名牺牲的记者,难过得流泪。

只见其低下头缓缓悲叹:

“这么好的小女孩都遇害了!真是天理难容,欺人太甚!”

遗憾的是,这次事件后一个月(即,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就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后记

纵观陈锡联将军的一生,始终牵挂着国家和人民。

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素养。

谨以此文致敬陈锡联上将!

参考文章

徐忠友.从放牛娃到共和国将军——纪念陈锡联将军诞辰百年[J].党史纵横,2015,No.348(04):40-43.

闵绪国,韩凯丽.开国上将陈锡联的戎马一生[J].红岩春秋,2020,No.217(01):8-15.DOI:10.16684/j.cnki.hycq.2020.01.0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上将   南斯拉夫   放牛娃   小钢炮   下颚   日寇   作战   敌军   勇猛   日军   红军   战场   将军   部队   敌人   机场   发生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