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万里》之外:高适李白理想都是当官,但李白没眼光没见识

《大唐三万里》剧照


大家好,我是兰台。


最近一部高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了,电影讲的是在安史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的渤海侯高适与盛唐风流的代表李白的青葱往事,中间还夹杂着关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淡淡哀伤。


今天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高适、李白与杜甫。


不过兰台对诗词没什么研究,就不谈他们三人的诗词的,反正大家都知道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高适是“边塞诗代表”。


兰台聊一聊这三人的仕途,毕竟这三个人都是事业心特别强的人,其实挺热衷于功名利禄的。


只不过这三个人里高适最有眼光和政治头脑,而杜甫与李白,高情商的说法是这两人在政治上都很傻很天真,低情商的说法则是这两人都挺鼠目寸光的。


就是因为三人在眼光和头脑上的差别,在这三个人都活着的时代,高适成了最终的赢家;而在三人都去世之后,李白和杜甫成了“赢家”,毕竟苦难出诗人嘛。


《大唐三万里》剧照


01、


高适虽然家境比较贫寒,但是他有一个了不起的祖父。


他的祖父是唐朝平原郡开国公、左武卫大将军、获得陪葬乾陵荣耀的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高侃的祖父这么厉害,为什么《新唐书》里说高适年轻的时候很落魄?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


这个问题早有学者做过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自祖父高侃去世后,高氏家族整体在仕途上是比较沉寂的,而高适的父亲高崇文很有可能不是祖父高侃嫡妻所出,是庶子,所以高适父亲这一支在高氏家族内本就属于比较边缘的。


证据就是高适的父亲高崇文离开韶州长史岗位后,没有回到高氏家族聚居的洛阳,而是跑到了广陵(今天南京)买房居住,最后死在南京。


类似高适父亲这种离职后不回到家族聚居地的情况,在唐代世家中极为少见,也只有高崇文是高侃庶子,与兄弟关系并不融洽才能解释。


而最新出土的高适父亲的墓志铭录《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里也完全不提自己威风凛凛的父亲高侃,这在唐代也极为少见。


当然,高适年轻时的落魄还不仅仅因为他父亲是庶子。


高适家族示意图


很有可能高适本人也是庶子,甚至是婢生子。


还是根据出土的《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推断,高适的父亲应该是在48岁的时候生的高适(高适出生于公元700年左右)。


通常来说,父亲与儿子年纪相差这么大,妾生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那么,为什么还说高适甚至可能是地位更低的婢生子呢?


这是因为高适的姐姐高嬇也有墓志出土,从高适姐姐的墓志看,高适的姐姐比高适大13岁,不太可能是一母所出,而且高适落魄无法在洛阳立足时,高适这位姐姐就居住在洛阳县毓财里。


而且唐代妇女出嫁后,往往与本家保持密切关系,并不会完全放弃照顾本家亲属的责任。


但是高适在洛阳无法立足后宁愿前往宋中,也没有去投奔他姐姐,或者说他姐姐也没有对这个落魄的弟弟伸出援手,这说明姐弟情分非常有限。


这说明高适的母亲在家族中地位非常卑贱,所以高适同父异母的姐姐以及高氏家族其他人才会对高适“视而不见”。


唐代仕女图


也正是因为高适这种名门中的卑贱出身,才使得高适会有那么重的事业心:


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


还有一点,和动画里所展现的高适与李白相交莫逆不同,在历史上高适与杜甫的关系比高适与李白更密切一些,这是因为高适与杜甫存在姻亲关系。


高适大伯,也就是名将高侃的嫡长子高崇德的儿子娶了武则天时丞相杜景佺女杜兰为妻。而杜景佺则和杜甫一样,出自京兆杜氏。


《长安三万里》剧照


02、


不过尽管高适出身名门,但是由于他实际在高氏家族的地位并不高,所以他一直到50岁的时候依然算得上“一事无成”。


相比之下,李白此时已经以“诗”名闻天下了,而比高适小了12岁的杜甫,虽然同样“一事无成”,但是好歹杜甫的父亲是兖州司马,而他母亲是博陵崔氏,杜甫才是正儿八经血统高贵,系出名门。


不过安史之乱以前,高适、李白和杜甫三个人也确实算得上在仕途上“一事无成”。


真正决定高适等三人人生命运的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高适是三人中唯一把扼住了命运咽喉的人。


“永王之乱”的背景是唐玄宗在安禄山造反后西逃入蜀,在路上禁军士兵不满杨国忠等人的跋扈,爆发了著名的“马嵬坡之乱”,唐玄宗不仅在这场骚乱中被迫处死了贵妃杨玉环,还不得不同意太子李亨前往甘肃灵武。


而权力欲极重的唐玄宗对于太子李亨离开自己控制的反制措施就是《命三王制》:虽然名义上让太子李亨当上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又让自己两个儿子永王李璘、盛王李琦分别出任江陵和扬州大都督。


《长安三万里》剧照


而当时就在唐玄宗身边的高适立刻就察觉到《命三王制》对太子,也就是后来唐肃宗李亨的掣肘,以及对平定安史之乱的反作用。


于是高适极力反对唐玄宗让永王李璘出镇江陵的计划,而唐玄宗对此的做法是把高适派到永王李璘身边去做谋士。


这里就能看出高适和李白在政治眼光上的天渊之别,李白对投靠永王李璘一直是持沾沾自喜的态度的,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施展抱负了。


而被派到永王李璘身边的高适,在听说太子李亨已经在甘肃灵武继位,并且下诏书要求永王李璘交出兵权回到蜀中的消息后,高适连招呼都不打,就从江陵去到灵武觐见唐肃宗李亨去了。


高适不但主动觐见李亨,还为李亨详细介绍了永王李璘的虚实,为李亨平定“永王之乱”立下了头功。


这里我们不知道高适是不是曾规劝过李白,但是按照《新唐书·高适传》的记载看,高适劝过李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不过很显然,李白完全没有把高适的劝诫放在心上。


李白


最终的结果就是永王李璘最终在政治斗争中惨败给了唐肃宗李亨,不但自己被杀,还连累李白彻底断送了自己仕途。


有人责备此时负责讨伐永王李璘的高适没有营救李白,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到高适自己是从永王李璘处投奔的李亨,就凭借这一点,高适自己都有“嫌疑”,而且李白名气那么大,高适肯定是不敢帮李白说话的。


当然,如果高适宁愿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帮李白求情,李亨可能也会放过李白;但是很显然,李白和高适的交情还没有好到高适愿意为李白牺牲自己前途的地步。


其实差不多同一时间,杜甫从长安逃脱,直接就投奔了位于甘肃灵武的唐肃宗李亨,并且获得了唐肃宗的接见,还获得了“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这个职务有点类似明清的监察御史,属于“位卑权重”的职务。


杜甫被授予这一职务,不能说唐肃宗不重用他。


但是,很快杜甫就因为在朝堂上帮宰相房琯说话,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了,从此杜甫的仕途也即将走向终结。


杜甫


其实房琯被贬,和李亨与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的暗斗有直接关系,房琯之所以能从蜀中跑到灵武当宰相,并且直接负责指挥平叛大军与安史叛军作战,这都是李亨与李隆基达成的妥协。


而随着战事越来越朝着唐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李亨自然要开始清洗朝堂上与李隆基更亲近的大臣。


杜甫连这一层都看不透,冒冒失失的为房琯说话,这政治眼光的见识,真的差高适太远了。


《长安三万里》剧照


03、


综上所述,高适之所以能成为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最主要还是因为他把握住了唯一一次机会,在关键时刻果断站到了唐肃宗李亨这一边。


其实除了平定永王之乱表现得还可以,高适之后的军旅生涯可以说乏善可陈,甚至能用糟糕来形容。


但是谁让高适当年把握住了这一次唯一的机会呢?


再看看李白和杜甫,两人文学才华当然是在高适之上的,但是论起政治眼光,只能用鼠目寸光来形容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灵武   李白   庶子   安史之乱   长安   仕途   杜甫   祖父   见识   眼光   父亲   家族   理想   唐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