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中国古人居然早就开始垃圾分类,还有人因垃圾打官司!

在城市出现在历史上之后,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和其他废物,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我国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处理垃圾这件事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

这也让我国古代的城市比西方中世纪的城市干净了不少,一些处理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人类最早的聚居地多在水源附近,随着部落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住所也逐渐远离水源,这令人们无法将污水排放到河湖之中,给城市环境的维持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我国先民为此专门设计了由陶片组成的下水道,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这种设施,这足以说明我国先民对于城市环境维护的重视。

▲商代陶制下水道

在夏、商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规模不小的都城,随着人口规模的上升,维持城市整洁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为了尽可能维护城市的环境,历朝统治者都发布了十分严厉的法令,试图借此让百姓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

在《韩非子》中,其提到在殷商时期,如果有人随手将垃圾丢到街道上的话,是要被砍手的,这种严苛的惩罚也凸显出了统治者对于垃圾处理的看重。

到了秦汉时期,虽然乱扔垃圾不至于被砍手,但被抓到的人依然要接受黥面的刑罚,情节严重者其家属也要被连坐,这让百姓们大多养成了妥善处理垃圾的意识。

在我国先秦时代,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数量较少,且多为厨余垃圾或者排泄的废物。

而且从商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厕所,先民们也掌握了用排泄物肥田的技术,这让当时垃圾处理的负担减少了很多。

▲周代厕所

至于那些难以发酵,不易处理的垃圾,人们则多运用填埋的手段处理,这让我国的古代城市从未出现垃圾堆积成山的情况。

但在填埋太多垃圾之后,周边地区的土壤和水源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汉代古都长安周边的水质就变得极差,这也是后来朝代不得不另建新城的关键原因之一。

后来古人发现单纯的填埋没有办法处理日益增多的垃圾,于是他们开始集中垃圾进行焚烧,之后再将灰烬和废物进行填埋。

这不但可以减少用于填埋垃圾的土地,还可以减轻对水土的破坏,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壁画中的翻车渴乌

除了禁止百姓乱丢垃圾之外,从周代开始,朝廷便设立的专门负责打扫街道的官职。

到了东汉末年,宦官毕岚还发明了历史上最早的洒水车——翻车渴乌,这都是保持城市整洁的关键创举。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我国古代的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到了唐宋时期,全国的城市数量要远远超过汉代,大型城市的规模更是汉代的数倍,当时这些城市中居住了大量的人口,这给垃圾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秦汉时期,虽然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城镇,但城镇中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相对有限。

不少城中百姓依然在近郊等地从事农耕劳作,其家中产生的粪便等生活垃圾也都会被拿去当做肥料。

▲唐代长安城

但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贸易水平取得了极大发展,大量手工业者聚集在城市中,他们都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这让他们的粪便及厨余垃圾难以被妥善利用。

如何倾倒和处理这些垃圾,成为了新的难题。

为此从唐代开始,我国便出现了专门回收垃圾的人,这些人回收垃圾不是出于公德心,而是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比如《太平广记》中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就专门在长安城中收生活垃圾,之后再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从中挑选出还有价值的物品清洗干净,再拿到集市上卖钱,很快天就成了富甲一方的有钱人。

当时还有一个叫做罗会的人,他和裴明礼不同,他只回收各家各户每天倾倒的粪便,之后他会想办法剔除掉其中的杂物,再将这些粪便运往外地当做肥料,这也让他积累了非常可观的财富。

后来像罗会这样的人出现在唐朝的各大城市中,他们被叫做“除粪夫”,这些人的工作保证了各大城市不受粪便问题的困扰。

我国的古代城市也不会像西方城池那样,整天笼罩在恶臭之中,而这也是文化进步的基础。

▲影视剧中的除粪夫形象

到了宋代我国的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且出现了全新的市民阶级,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垃圾处理问题,宋代特地开设了街道司这一部门,每天负责回收百姓的垃圾和粪便。

这本来是一项政府专营的工作,但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也会纷纷走上街头,回收百姓的生活垃圾。

一些商人甚至为了抢夺几家几户的马桶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垃圾价值”及“垃圾回收”的重视。

在高度城市化的宋代,垃圾处理成了一个大问题,为此朝廷提出了“让垃圾变废为宝”的概念,并制定了多种管理方法,规范了商人回收垃圾的制度。

这让城市的秩序得到了恢复,城市环境也得以保持整洁。

到了明清时代,垃圾回收产业得到了发展。

人们除了收集粪便和厨余垃圾作为肥料之外,还会安排专人从垃圾中分拣骨头、羽毛等废物,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然后当做制造工艺品的原料,这种变废为宝的方式帮不少商人赚的盆满钵满。

由此可见从隋唐时期开始,我国先民就已经有了对垃圾进行回收分类的意识了。

相关从业者对于垃圾的精心处理不但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对城市的卫生维持做出了贡献,这也让我国成为了古代国家中最干净的存在。


在我国古代的律令中,对于破坏环境之人的惩罚是非常重的。

在唐代时凡是乱扔垃圾的人都要被打六十脊杖,负责当地卫生管理的官员,也时常会因为失职受到处罚。

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惩罚下降到了四十脊杖,但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惩罚,因此具有不错的威慑力。

▲接受杖刑的犯人

但清末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也到达了古代历史顶峰,庞大的城市和繁多的人口令监管变得困难。

清政府有限的朝廷官差,不得不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对于垃圾处理的监管也变得松动。

而且古代回收垃圾的商人虽然有利可图,但处理垃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的垃圾车更不能在一天之内走遍偌大的城市。

因此他们没办法天天回收居民的垃圾,一些居民便将一些废物倾倒在城市街道上,这令城市的环境变得十分糟糕。

举个直观的例子,在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的时候,城市的街道都是一尘不染的,只有当邮差骑马经过周边土路的时候,才会扬起一点灰尘。

明朝万历年间的传教士利玛窦在来中国之后,便感叹苏州的河水才是真正的淡水,和西方威尼斯肮脏的水道截然不同。

同时代的另一名传教士曾德昭,则对西湖清澈甘甜的水质赞不绝口。

但到了清代的时候,笔记文学中记载的城市街道,却成了另外一幅样子:

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便可以想象清朝时城市百姓的生活状态了。

他们的门口甚至已经被垃圾完全堵死,人们不得不从围墙翻出,然后绕过垃圾堆出门,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城市中的环境,究竟有多么恶劣。

而堆积如山的垃圾也说明清政府缺乏维持城市环境整洁的意识,或者只有那些达官显贵们才有能力维持家门口的“体面”。

但这些老爷的家门口再干净,也改变不了整体环境脏乱差的事实。

这种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状态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令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文明水平和百姓素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如今的分类垃圾桶

而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越来越重视。

国家也出台了多种配套政策维持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于维护居民身体健康和提升国家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继承了先民们变废为宝的理念,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让垃圾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资源。

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利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推广新式垃圾分类,解决环保问题。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我国古代垃圾处理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借鉴与启示》,刊登于《中外建筑》2020年06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垃圾   先民   粪便   中国   古人   垃圾处理   想不到   时期   规模   百姓   我国   环境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