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负阴抱阳”思想,来探讨命门的真义

文|闻Sir

编辑|防风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和指导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经典理论的始终,并直接影响着中医学对自然界和人类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

很多中医学概念都承载着阴阳的基本关系和运动规律,对中医学概念内涵认知的深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医学说理工具的准确把握。

中医学的命门理论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特别是作为命门学说理论渊薮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难经》。

对命门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描述,这成为引发后世医家争论的开端。对此,唯有秉承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从理论源头上予以梳理,才能揭示命门之真义。

“负阴抱阳”的哲学内涵

“负阴抱阳”出自《道德经·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道”创生原理和过程的概括性描述。

《吕氏春秋·有始》云:“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

天地有始,其始即为元气,而元气是天地产生之前的混沌一气,也是“道”,处于天地未判、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却涵括了一切生机。

随着“道”之运转,“元气”初分,化为天地,判为阴阳,轻清之气上扬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和合,则万物化生,品物咸章。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生命的产生与万物一样,也是阴阳和合的结果。

因此,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是强调“阴阳合抟”是生命的基础和本质。

可见,作为生命之门的命门,其内涵可以立足于生命的本质,并从“负阴抱阳”“合抟阴阳”的角度予以阐释

“负阴抱阳”与命门真义

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得以长养。“负阴抱阳”思想用于阐明阴阳本质上的一体性,是宇宙万物显现生命秩序的根本规律。

当将其引申到中医学时,则关乎人体生命的形成与发展。人体生命的发生也缘于阴阳之精气妙合而成。《灵枢·本神》称之为“两神相搏,常先身生”。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九》注之谓:“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可见,禀受于父母的阴精与阳气“常先身生”,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生命本质是“阴阳之精气”和合的结果。命门之名,肇始于《内经》,彰发于《难经》。

《灵枢·根结》云:“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六难》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目”与“右肾”,经典为命门赋予了如此不同的含义,也开启了历代医家争议的始端。

可以推测,既然二者都名之曰命门,应该存在深层的关联,因其本义是“生命之门”,所以,应该承载着能反映“负阴抱阳”这一生命本质的意蕴。

《内经》———目窍为命门,阴阳合抟五官九窍,以目为贵,《古今医鉴·卷之九》云:“况世之最贵者莫贵于人,人之最贵者莫贵于目。”

其原因是目为精明,藏聚阴精以为体,取象离火而为用,具有阴阳合抟、负阴抱阳的生理特点。内包诸液,能蕴藏阴精,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睛是由脏腑精血构筑而成,其视万物、别白黑的功能依赖于精气的滋养,而精血均属阴类,故目为阴精汇聚之所。

《证治准绳·目总论》云:“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元、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则病矣。”

眼目内包诸液,液出则为泪,神膏、神光、神水、真血、真精等轻清精微,皆为滋目之源液。

故在《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载:“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目为之候,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目内运行阴精、真血,皆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滋润目窍而有发生长养之功。

象属离火,可通明显神,《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古人将眼睛的视觉功能和藏神的作用均归属于“离火”,这是卦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周易·系辞上》谓:“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古人将卦象概念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之中,推衍出医学与卦象相结合的模式,以彰显人体内在的生命征象。

人身诸部,都可以八卦卦形作为基本表象符号,并以类比的方式揭示和归纳脏腑官窍的配属及功用。

如《周易·说卦传》提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离卦外刚内柔,具有火焰之形,代表光明绚丽之意,正如朱熹《周易本义·第二章》中阐释“离卦”为:“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

而人之有目,则如日之明丽中天,无所不察,故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归纳道:“离为目,阳明在外也。”

即是言离为火、为明,属阳气大盛,火丽于目,则如日月丽天,昭明而不可掩饰,而离火有通明显神之功,故目当配离而称眼目为“离火之窍”。

阴阳合抟,而目视精明,《目经大成·视惑五》谓:“真精真气,百骸滋其培渥,双睛赖以神明。”人体阴精上承于目,在外化作润泽之液,濡润眼目。

在内生为神膏、神水,填补空窍,涵养瞳神。因此,眼目具备阴柔之性。同时,目又为清阳之窍,外纳清阳之气,内聚心肝纯阳。两阳上渗于目,使之成为人体的诸阳之会。

阳气凝练精纯,才可使瞳神清明,正如《审视瑶函·能近怯远症》言:“夫气之所用谓之火,在身为运用,在目为神光。”因为神光为体内阳气蒸腾所致,故可称其为阳用。

《灵枢·大惑论》云:“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抟而精明也。”提示眼之视物与阴阳精气主司精明相关,脏腑之精气合抟、阴阳交互为用,则目能精明视物。

目为官窍之一,最能清晰地反映精气的盈亏,也是观察生命活动外在征象的门户,故中医历来将望“精明”作为察神诊病、判断预后的重要法门,是反映生命状态的重要途径。

总之,目窍体阴聚阳,藏精纳神,最能彰显生命“负阴抱阳”之象,并能直接反映生命状态,是生命本质内涵外显之门户,故《内经》以目为命门。

《难经》

《难经》以右肾为命门,看似完全脱离了《内经》本意,但其背后的奥义却仍与《内经》一脉相承。因此,从“右肾”入手,可以为研究命门的本质内涵提供诸多有价值的线索。

蛰藏阴精,为封藏之本,肾主藏精是古人对肾藏象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的认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精气封藏之居所,具有藏纳并主导一身阴精化源的功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因此,古人将命门内涵由官窍转向脏腑层面,并直言命门“其气与肾通”(《难经·三十九难》),实则是借肾藏精的功能以表达肾为人体生命之根本的喻意。

从而为构建右肾命门说提供理论基础。敛聚阳气,为启振之地,《难经·三十九难》云:“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难经》将命门安置于右肾别有深意,是立足于人体阳气的周流循行,以强调其蓄积潜藏一身之真阳的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明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身之气,左升右降。

凡人之身,皆赖一团真阳,左为阳之升,启振阳气以升腾布散。右为阳之降,敛降阳气以归拢聚合。而命门是一身阳气化源启发之地,是阳气转运、向外发越的枢要。

正如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水火立命论》言:“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人生以火,为命之门。”

右肾为命门,意在表达唯有真阳潜藏,真水真火共济,才能启运阳气,进而实现升降有序、动态平衡的生命圆运动。张景岳右归丸与右归饮的制方理念正是秉承了此中真义。

《康熙字典》云:“归,还也,入也。”“右归”即助引阳气下行,归藏于命门(即右肾),亟待蓄积之后而重新升腾,故命名为右归丸与右归饮。

因此,以右寓阳、寓火,提示阳气收拢聚合的状态是一切的生命活力的源泉。故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指出:“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

以右肾为命门的道理即在于此。水火之宅,为生命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化生的基础,体现了肾为阴体的特点。

以右肾为命门,则强调阴精起亟化为阳气为用。因此,“右肾”命门说是以“肾”与“右”分别对应阴体与阳用,故命门亦被誉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可见,对《难经》命门说内涵剖析的关键依然是“负阴抱阳”的基本理念,即右肾命门同样是体现“阴阳合抟”的生命本质。

至于后世“肾间动气命门说”与“两肾统号命门说”,其差异无非是强调真阴真阳和合而有生机之意,此不赘述。

概言之,《难经》“右肾命门”说承袭了《内经》“目为命门”说的思想内核,右肾与目窍虽部位功能有别,但都具有“负阴抱阳”的特点。

前者为水火之宅,后者乃阴阳和抟,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故均可称其为命门。命门阴阳相济、体用相合的共同内涵,充分反映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生命认知。

而后世医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命门予以发挥,但其实质内核皆遵循了阴阳一体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命门   难经   素问   阳气   内经   精气   阴阳   万物   中医   思想   生命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