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困扰了北宋几代皇帝的心病,竟被宋徽宗“治好了”

本期话题

公元936年改任后唐天平军节度使的石敬瑭举兵叛变,在被后唐派兵围困,大兵压境的危难时刻,石敬瑭选择向窥伺中原许久的契丹求援。契丹伺机派军南下,击败了后唐军。

随即契丹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率军攻破后唐都城洛阳,后唐遂亡。按照约定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由此开启了后晋国之后的辽宋两朝在此处长达百年的争夺战。

一、燕云十六州的失去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举兵叛变,他的叛变更像是一场割据盛宴的开始——汉唐之后统一的中原王朝被外族侵略、割占。

石敬瑭在被后唐大兵围城的时刻,选择了向后唐的仇敌辽朝求援。为了得到援助,石敬瑭先是认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后又承诺每年向辽朝进贡三十万匹的贡帛。

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发生,这些财帛和民族气节的损失不提,就说他承诺将燕云十六州划入辽朝的疆域,就是把整个汉民族架在了火堆之上。至此,辽朝的疆域直接延伸到了长城沿线,导致往后的数个朝代都没能彻底收复这个战略要地,更是让后晋国之后的北宋当局者担惊受怕了160多年。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也就是现今北京、天津的全境,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华北平原的中枢地位。

后晋之前的历个朝代都将此处作为军事重镇,以此来阻拦外族的侵略。此处的失去意味着整个华北平原彻底暴露在了外族的铁蹄之下,让日后外族染指中原有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二、两国的争夺

契丹人建立辽朝之后,南下侵略的步伐就从未断过,眼下得了燕云十六州后,更为便利。据《旧五代史》卷八九记载:“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如平坻,步骑之便,较然可知”,可见其对中原的威胁之大。

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抵抗外族的侵略,从后周世宗柴荣开始,中原民族开启了与契丹族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只是励精图治的柴荣在亲率大军北伐契丹的时候,身染重病去世了,既定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随之破灭。后周的基业也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被其建立的宋朝全权接手。宋太祖赵匡胤也迫切的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从而彻底断绝辽朝对自身统治的威胁。

只是当时辽朝国力昌盛,又和北汉互通交好,刚刚建国的北宋在内忧未平的情况之下,很难撼动其在北方的统治。赵匡胤与其群臣慎重考虑之下决定一方面先翦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待自身实力强大时再起兵北伐。另一方面则是设想通过大量的金帛与辽交换此处的统治权,为此赵匡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封桩库。

其实这两方面的实施并无冲突,赵匡胤在剿灭割据政权时尤其注意聚敛财富,用来充盈封桩库。对于这笔专款赵匡胤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料想倘若辽朝不答应金帛的交换,那这笔钱就是他发动北伐战争的军饷。

然而这两种设想并没有得到全部的实施,赵匡胤在开宝九年,消灭了南唐统一了南方,可就在他准备着手处置燕云十六州的遗留问题时,却在一天深夜去世了,一统天下也成了他最后的夙愿。

其弟赵光义继位大统为宋太宗,这个时候的北宋国力日渐昌盛,宋太宗也一改太祖时的策略,大力出兵想要以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先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兵灭了与辽交好的北汉,后又一举击败了辽南院的援军,夺取了太原。经此一役的胜利,北宋军队士气大振,宋太宗也觉得收复在即,不顾群臣的反对,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出兵北伐了。

反观辽朝,在景宗的统治下,国力大有进展,政治也颇为清明,勇将更是不少。

起初,北上的宋朝军队,打了个辽军措手不及,自太原出发后一路畅通无阻,战果也是颇丰。先是兵至东易州、涿州后,这两处的辽官员直接献城投降,后又在幽州城郊大败驻守辽军。

见一路高歌猛进的宋军攻势猛烈,本就汉人居多的幽蓟之地许多驻点和重镇纷纷倒戈,沿途的汉人居民更是以牛酒犒劳军队,就这样在北宋军队的团团围攻下,燕京成了一座孤城。

此时城内的居民迫切的想要回归宋朝的怀抱,宋太宗见民心可用,胜利更是唾手可得,于是他亲率大军与阵前指挥攻城。

只是,辽朝统治者在看到燕京即将被破,火速派遣耶律哥林救援,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太宗只顾着指挥部队攻城,未曾察觉辽援军的到来,宋太宗只得在阵前临时调兵,仓促迎敌,就这样两国军队在高梁河展开了激战。

一面是仓皇迎战,一面是有备而来,战况可想而知。起初的宋军还能勉强维持阵容的齐整,顽强杀敌。但随着辽军灵活的变阵,大军朝着宋太宗的卫队直扑而去,这下让宋军彻底乱了阵脚。

战场瞬息万变,抓住机会的辽军攻势更加猛烈,横冲直撞下,宋军死伤无数,整个宋朝的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据《辽史》卷九记载,宋太宗在将士的全力掩护下,经过殊死搏斗“窃乘驴车逃走”。

狼狈逃窜的宋军,一路丢盔弃甲,前期占据的城池失守陷落不说,还惹来了辽军疯狂的追击,整个北部防线眼看着就要被破,北宋部队只得全力抵抗,这才将其打退,稳住了局势。

高梁河战役失败后,宋太宗加强了对北疆的布防,两国边境紧迫的局势,这才算得到了缓解。

只是这种稳定的局势并没有持续太久,战败的宋太宗时刻都在想着一雪前耻,伺机北伐。这次他并没有等得太久,在辽乾亨四年,辽景帝耶律贤病故,年仅十二岁的圣宗继位,圣宗即位之初,辽朝廷动荡。

获悉此消息的北宋君臣认为这是北伐不可多得的战机,随即宋太宗决定兵分三路,浩浩荡荡的再次北上伐辽了。只是,宋太宗未曾料到自己的出兵,为辽皇太后萧燕燕强势镇压朝廷动荡,提供了推手,在极短的时间里辽朝廷内的各种矛盾得到了缓和,政局得以稳定。

宋太宗并不知晓他将面对是一个局势稳定,调度有方的辽朝。此次北伐与上次的步调大致相同,前期的宋军那是节节胜利,形势大好,攻陷了多处辽军城池。可随着战线的拉长,宋军又犯了冒进的错误。

先是东路军统帅曹彬为了扩大战果,在明知道补给不足的情况之下,依旧选择了继续北上,在北进涿州的途中,辽军不断派遣轻骑骚扰宋军,抢夺宋军的粮食。疲于应付的东路军只得边战边退,好不容易到了涿州,却被萧太后统帅的援军堵在了城下,战局可想而知,东路军全线溃败,慌乱中践踏而亡者不计其数。只有曹彬、米信率领寥寥残军逃出重围。

见此情况,宋太宗自知北伐战略难以持续,下令让各路人马全部撤回。杨业、潘美率领的西路军也遭到辽军的伏击,由于统帅不利宋军又是大败,杨业被俘绝食三日后逝世,其子杨延玉也战死了。

辽军乘势夺回了宋军攻占的城池不说,又大肆南下进攻北宋边镇。辽军在萧太后的带领下长驱直入,攻克了深州,祁州、德州等地,所到之处宋朝百姓、金帛财富被洗劫一空。

经过这两场战役的失败,宋朝廷彻底改变了对辽朝的态度,形成了“守内虚外”的定局,由主动的进攻,变成了被动的防御,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造成了宋朝廷内部极其严重的恐辽情绪。

见此,辽朝看到了宋朝廷的软弱,更是肆无忌惮,持续加大了对宋朝的进攻,不断地派兵入侵宋朝边境,宋朝廷上下选择了被动的防守,就连辽军大肆掠夺人口,财富都选择了视而不见,并且还在不断地向辽传达议和的意愿。

辽朝对此并不满足,在不断地入侵、试探之后,终于在宋景德元年闰九月,由辽帝和萧太后亲帅大军,再次大举南下了。这次辽军有意避开了宋军重兵把守的城镇,对定州(今属河北省)发起了猛攻。

面对近在咫尺的辽军,宋朝廷彻底慌了手脚,在北方各个州县纷纷告急的情况之下,宋军再是胆怯也只有全力抵抗了。看着攻势猛烈的辽军,在极有可能动摇宋朝廷统治的情况下,当时在位的宋真宗赵恒曾表示要亲帅大军抵御外敌,可事到临头却又心生胆怯,不愿亲去了。

见此情形,宋朝廷主战派不断地向真宗进谏,这才让这个懦弱的皇帝下硬着头皮答应了此事。为此,宋朝廷做了周密的部署,就这样两国大军在澶州城相遇了。

赵恒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宋军的气势,在对辽军的抵抗中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对辽军的进攻中也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反观此次来犯的辽军,其实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掠夺资源,并向宋朝炫耀武力,并未准备久战。

在看到宋军的顽强的抵抗之后,辽朝廷伺机提出了议和的想法,提出了要由宋朝廷首先提出议和的要求,以此来试探宋朝廷的态度。宋真宗在获悉这一无理的要求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满,而是不顾前线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欣然答应了。其实,宋真宗此次出征的本意就是为了议和,他更是在主和派的积极倡导下选择派遣使臣与辽朝协商和谈之事。

就这样两国在澶州城下交换了誓书,订立了盟约。约定辽宋两朝维持原有边界,宋帝称辽帝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朝廷每年向辽朝进贡“岁币”:每年给辽朝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各守边疆,不得侵犯,互遣对方逃亡入境者,辽军在北撤时,宋军不得沿途袭击。

就这样,辽宋两国维系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双方再未爆发较大的战事,两国经济交流颇为频繁,使臣往来不断。

三、艺术天才,“收复”失地

辽宋两国维系了较长时间的稳定,一直到了北宋徽宗时期。这个时候的辽朝已经不复昨日的强盛,慢慢走向了衰败的道路。恰恰这个时候一个民族在辽朝的边境快速强大了起来,它就是女真族。

曾经的女真族饱受辽朝的压迫和欺辱,当女真族真正强大起来,建立金国之后,辽朝再派兵镇压,已是终成定局,最终大败而回,金国顺势对辽朝发起了猛攻,打的辽朝部队节节败退,北方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此时的北宋,在经历了长久的和平之后,经济水平亦然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宋徽宗执政期间宋朝廷的官员却养成了大兴糜烂、享乐之风。徽宗此人虽说颇具艺术才情,只是过于痴迷书法、绘画,更是只懂得享乐,对于朝政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更称不上一个好的领导者。

在他当政的短短二十五年间,看似强盛无比的北宋,却如腐朽的楼宇一般摇摇欲坠。

就这样一个只会琴棋书画的皇帝,在知晓了辽金两国打得不可开胶,辽朝眼看着就要灭亡的消息之后,做了一个很是大胆的决定,他要联合金国一起攻打辽朝,从而收复列祖列宗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

宋徽宗先是假借为辽天子祝寿为由,派遣奸臣童贯打探辽朝的虚实。童贯在辽期间遇见了“联金抗辽”的关键人物马植。

马植原是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世为辽朝大族,累官至辽光禄卿,但他却常常以北宋臣民自居。

在他与童贯秘密会面时提出了“联金抗辽”的锦囊妙计,童贯被他这与徽宗相得益彰的策略折服,随即为他改名为李良嗣,并将其带回开封面见了宋徽宗。

马植在面见徽宗时,更是就联金抗辽之事,大献计策。在他的诉说中徽宗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这令徽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他全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交好金国。就这样,宋徽宗分别于宣和元年、宣和二年派遣马政等人出使金国,而金国也多次派遣使臣来到宋朝,商榷联合抗辽之事。

两国最终达成了共识,商定了联合夹击辽朝的战略:由金军派兵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北宋部队则大举攻占燕京折津府;待辽朝灭亡后,北宋将原本进贡给辽朝的“岁币”,一分不少的进贡给金国,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海上之盟”。

就这样两国部队浩浩荡荡的向辽朝进发了,先是在公元1122年,金兵经过惨烈的战事,先后攻克了辽中京、西京、更是将辽天祚帝赶下了朝堂仓皇向西逃去,辽贵族在朝中无可用之人的危机时刻,被逼拥立幽州留守耶律谆为帝,继续抵抗宋金两国的进攻。

相对于战果硕硕的金军,宋军的表现太过于差劲,这很大一方面都要归责于宋徽宗的仓促选将,当时的北宋并不是没有可战之将,而徽宗却派出了只会溜须拍马,对打仗一窍不通的宦官童贯和蔡京之子蔡攸两人为大军正副统帅。在二人的统领下北宋大军毫无斗志可言,在与耶律谆的交战中被打的落荒而逃。徽宗得到战报更是被吓得紧急命令部队班师回京,就这样宋辽的第一次作战,以宋军的大败而告终。

如此姿态的北宋军队想要打败辽国那是太难太难了,除非有奇迹出现,恰恰上苍似乎想要看到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给了宋朝一个机会。作战英勇的耶律谆竟然在辽宋两国作战结束没多久便染病去世了。

这一消息对徽宗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啊,于是他又命令童贯二人率领十万大军兵发幽州了。结果,在半路遇见了辽军大将萧干率领的部队,再度被打的落花流水,不敢再战。北宋部队后又被萧干用计骗其南逃,萧干则率兵对逃亡的宋军大肆屠杀,宋军死伤无数又是大败。

无奈之下,童贯派人向金国求援,最终金国攻下了幽州,攻下不久宋徽宗就派人向金国索要燕云十六州。此时的金国已经看到了北宋的孱弱,有了吞并宋朝的打算,只是在对辽朝的争斗中损耗太大,眼下并不是合适的时机。便将燕云数州给了宋朝,但是要求宋朝每年要向金国支付租税100万贯。

就这样,宋徽宗名义上得到了燕云数州的统治权,只是当时的燕云数州民众和金银全部被金国洗劫一空,留给徽宗的只是几座残破不堪的空城。

尽管这样徽宗还在沾沾自喜,不断地在国内大肆粉刷太平,殊不知宋朝将要面临灭国之灾。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真宗   北宋   契丹   涿州   后唐   中原   幽州   外族   宋朝   心病   大军   困扰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