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阴火论,探析慢性疲劳综合征疾病的治疗方法

文|须臾

编辑|雅俗共赏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组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

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中医学“虚劳”“郁症”等范畴。目前临床也倾向于CFS属虚证,多从补益入手治疗。

笔者认为,CFS有气虚、热象、郁象的临床表现,单从虚证论不够全面,CFS由虚致实的病机要点与阴火理论中“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关键不谋而合,说明阴火病机与CFS的发病关系密切。

阴火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又承袭《伤寒论》“客气”理论,结合宋明时期“天人合一”的学术理论发展而来。

在临床中,基于阴火学说辨治CFS可获得满意效果,故从此角度论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一、阴火理论内涵

  1.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

李东垣的著作中强调“遍观《内经》”,多次引用《内经》论断,表明东垣学术思想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阴火是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导致阴火从下焦上行于中焦产生。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意指阴火乃为脾胃气衰所致内伤之火。

《兰室秘藏》中记载:“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

意指血不足则阴火内伏,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又会进一步导致阴火的发生发展。

  1. 劳役伤肾,阴火沸腾

《内外伤辨惑论•辨劳逸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但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

劳则气耗,过度劳役或房事不节皆可损耗肾气,阳不制阴,而致肾中阴火上乘,故身热,需贪凉饮冷,则其寒饮食入胃内外皆受寒,故恶寒。

本段阐释了劳作伤肾后亦可导致阴火上乘,但亦是“元气不足”根本原因的体现。

李东垣提出“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大病生焉。

故曰:不妄作劳则明”,并认为脾脏具有坤土之德,生长万物而欲静,“静则万物安”,如果劳役过度或妄作劳,则将损伤脾胃之气,影响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

以上均强调阴火乃为内伤所致,为阴火致病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1. 中焦失运,升降失司

阴火的内涵即建立在脾胃气虚基础上的内伤之火。

而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中轴,因此脾胃气衰,容易发生气机升降异常。

《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

李东垣在此处更加强调因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反郁并上逆化火之象。“

脾以升清为健,胃以通降为顺”。

明确指出脾胃虚损,升降失调,下焦离位之相火乘其土位,是李东垣“阴火”的核心病机。

因此,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是李东垣阴火理论的治疗原则之一。

  1. 慢性疲劳综合征源流

中医古籍中没有CFS对应的病名,在《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出现“疲劳”一词,但已用“劳则气耗”“四肢不得秉水谷气,故不用焉”“湿令不去,四肢少力”“清阳实四肢”等来描述并概括疲劳产生的病因病机为烦劳气耗,脾胃虚弱。

后在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提到“虚劳”病名,其中“虚劳里急,四肢酸疼”“虚劳腰痛”等,阐明五脏虚损发为虚劳;李中梓《医宗必读》则表示脾肾在虚劳的辨治中尤为重要。

除疲乏、四肢无力等临床表现外,还有心悸、失眠、焦虑、低热等也符合中医“脏躁”“郁证”“内伤发热”的疾病表现,表明CFS由虚致实的病机要点。

目前对CFS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尚无定论,CFS多因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刺激、久病劳伤所致。

王小峰认为,CFS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调、过度劳役或安逸、七情内伤等,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

杨雪峰等认为,CFS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虚劳病、《景岳全书》中的郁证及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论述的脾胃内伤病相关。

三、阴火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1. 脾胃内伤,阴火上乘

CFS典型表现为乏力、情志抑郁与低热。脾胃虚损,思虑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而思虑过度和忧愁则影响气的运动,气结最易影响脾胃气机升降运化的功能,导致脾失运化,则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临床表现。

《灵枢•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神乱,四肢不举。”脾主四肢,脾气虚损,则四肢倦怠、乏力,甚则“不荣则痛”,出现四肢关节疼痛。

《内外伤辨惑论》云:“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脾胃内伤,升降枢纽失司,自然肾中相火上行,脾主肌肉,低热弥漫周身。

阴火上乘,头痛、咽喉疼痛、牙龈肿痛的症状自然而生。脾胃内伤,阴火上乘是CFS发病的基础。徐太九等运用归脾汤治疗CFS也取得了良好疗效。

  1. 迁延不愈,脾肾两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需顾护充养,方保一身阴阳之充盛。

阴火起自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CFS亦有此特点。《内外伤辨惑论》:“其躁热发于肾间者,间而有之”。

肾中相火上行,下焦之阳无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则肾阳亦虚衰。

此病起于正气渐衰之时,隐匿迁延,初得之病微症轻,待脾胃内伤甚,阴火上乘,下焦阳虚,累及肾中阴阳。肾精不足亦可致焦虑抑郁状态。

故CFS易由脾胃内伤发展至肾阳不足,症情加重,而迁延不愈。刘洋等认为,健脾益肾法对CFS患者自由基损伤有抑制作用,可加速体内自由基清除,改善患者疲劳症状。

四、阴火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1.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指运用味甘性温之品,运用补脾胃升阳泻火法,治疗由脾胃虚弱引起的以畏寒与燥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方中黄芪、人参、甘草补肺脾之气。

同时黄芪固表,闭腠理制元气;炙甘草甘温除热,又可缓急,滋化源,益脾胃;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

升麻、柴胡一可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实其表也,二可缓带脉之缩急,三可引胃中清气上行;陈皮理气宽胸。

阴火炽盛,火盛阴伤,以当归补血和血。

李月明研究显示,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CFS肝郁脾虚症临床疗效显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

田虎等研究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CFS的临床试验中,总有效率为90.62%,治疗组治愈病例随访1年无复发。

  1. 升阳散火,补中泻火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内外伤辨惑论·四时用药加减法》:“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以风药散之。”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升阳散火汤也是阴火论的代表方剂,二方共用炙甘草、羌活、升麻、柴胡,前者有黄芪、石膏、苍术、黄连、黄芩,后者有葛根、人参、独活、防风、白芍,其中均大用风药。

一则升发脾胃清气,二则散三阳之火郁,使脾胃恢复升降之职,升下陷之脾胃清气,以固腠理,阳生而阴长,阳气归于本位,阴火自降,火郁自发之。

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黄芪为君,黄芪补肺脾气,黄芩、黄连、石膏泻上之阴火,苍术健脾渗湿,使火热有出路。

升阳散火汤除用独活、防风等风药散火外,用葛根升提胃气,气上则津液生,可消阴火,人参甘温补脾而泻热。

李玲玲等研究表明,升阳散火汤及其拆方对CFS小鼠的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

刘国新等研究表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更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病因、改善疲劳症状,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1. 火盛日久,兼以生津

《内外伤辨惑论》:“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阴火沸腾日久则必然化热化火,治疗时若单纯升清泻火无法解决,需清热生津,防止邪热耗气伤阴并伤及血脉。

泻火以救水,能泻阴中之伏火,或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综上所述,脾胃内伤、阴火上乘是CFS发病的关键,脾肾两虚是其最终转归。

阴火学说与CFS因机证治等方面均有着密切关联,临床试验也表明阴火相关方药治疗CFS的有效性,从阴火论治该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分析其机理。

一则为对CFS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阐述,二则为其治疗提供新的角度,以进一步发掘和传承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综合征   疲劳   虚劳   劳役   阳气   黄芪   脾胃   探析   内伤   外伤   元气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