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流满面!这才是真正的国漫之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圣归来》雄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冲至巅峰,至此,国产动画电影就一头扎在西游记和封神榜里出不来。

似乎,没有孙悟空、哪吒、杨戬、姜子牙,他们就讲不出有底气的故事。

追光动画是其中代表。

他们之前搞出了两部奇怪的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和《新神榜:杨戬》。

前一部,是哪吒版的《上海滩》,后一部里,二郎神演了一个完美舅舅。

既要保留哪吒杨戬的观众熟悉度,又非要搞点大胆突破。

其实,这两部,包括追光之前的两部《白蛇》,画风都好,有风格有细节。

问题出在编剧王微身上。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追风动画的老板。

老板的大胆想法,谁赞成谁反对?

所以,当看到《长安三万里》署名编剧是“红泥小火炉”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

什么?王老板不亲自编剧了?那我真期待了啊。

(但好像红泥小火炉是王老板的化名?)

其实说实话,我很早就被《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吸引。

看完168分钟的电影之后,我内心荡漾不舍离场,可以毫无保留地说:

这是我心目中,近几年最好的国产动画电影。

他比《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抵达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同时又比我极喜欢的《大护法》和《大世界》更具普世性和通识美感。

最让我惊喜的是故事——这是追光最大的短板。

但在《长安三万里》里,不仅有非常聪明的故事视角,更有成熟且漂亮的起承转合。

和极具东方审美的画风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电影不是平铺直叙地讲李白杜甫王维们的生平和名品,否则,就成诗词课了。

谁想去电影院上诗词课呢?

而是以高适这个在场第三人的视角去观李白和大唐。

这一点和电影版《灌篮高手》类似。

高适和宫城,都是在场者,又都是旁观者,与真正的主角那么近又那么远,他们都更破碎,更普通,更疏离,同时他们又都有自己动人的暗光——这暗光大部分时间被樱木李白们遮掩。

而他们身上的暗光被看见的时刻,就是故事最动人的时刻。

借由高适的视角,李白杜甫王维们的命运曲线,和黄鹤楼、扬州、长安乃至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国运命脉,微妙地对应了起来。

且,李白杜甫王维们,并不是茫茫普通人,他们是宏大时代的书写者、亲历者。

也正是这种亲近,让个人命运和国运之间的联系更具血肉感。

最终,个人的命运悲怆和国运的衰败悲怆深深扣到一起,也将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写到浪漫至死。

好的动画一定要“童叟无欺”。

即:大人能看到大人的故事,孩子能看到孩子的故事。

孩子看的是诗仙诗圣诗佛们饮酒对诗的浪漫,看黄鹤楼和扬州城的千灯不灭,看书本里的名篇被极致的画面呈现出来。

可我等中年人,看到的就不是这些了。

撇去上面的文脉之美和家国情怀,这个故事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是:

性格迥异的才子们,是如何在难以捉摸的历史突变中,接受命运无常的?

高适代表就是普通人,他从羡慕李白,想成为李白,到怕成为李白,到看着自己和李白的人生轨迹分道扬镳。

先接受自己的普通,然后被命运推动着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却自始至终对命运的馈赠,冷眼旁观。

高适当然不是普通人,但在这个故事里,他写出了普通人对命运轮盘的如履薄冰。

李白代表的就是天纵奇才,一开始要做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但中年之后,“我这只大鹏啊,飞不动了。”

真正的疲倦和失意,是才情和诗酒掩盖不住的。

而这一点,自谦才华有限的高适很早就明白了。所以,他才每次看到纵情豪迈的李白微微摇头。

他一早就看穿了李白的疲惫。

尤其是那场李白和一众诗人在酒楼饮酒对诗的群戏,以李白的视角看,那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醉生梦死。

但从高适的视角看,是命运之弦即将崩断的前兆。

他提前看到了宴席散场之后的满地狼藉。

《将近酒》的那一段声画幻境更是令我叹为观止,以前只记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娇,但这一次,感受到的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刺骨落寞。

而要说全片哪一句诗是题眼,我选: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这句诗是李白写的,但真正把它刻在基因里的,却是高适。

《长安三万里》的情绪落脚,也可以分“少年版”和“中年版”。

如果你是少年人,你大抵不在意李白隐藏在诗酒背后的倦意,而向往他恣意妄为的人生。

你也大抵不在意高适前半生的颠簸,而更愿意代入他五十之后登入高堂的命运眷顾。

这当然没错。

但我们这种中年疲倦之眼,看到的全然相反。

诗酒山水,不过是李白的避难所。

无欲无求,不过是高适颠簸半生的应激创伤。

别忘了这个故事里还有王维和杜甫。

前者自诩“晚年多喜静”,其实是在懊悔中郁郁而终。

后者更是在命运的多番蹂躏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旷世奇才,可以慰藉众生,却无法慰藉自己。

要说我对《长安三万里》的故事有什么不满,那就是我杜甫的戏份太少了,最后一句话就草草交代了结局。

当然还要夸夸画风。

除了鲜衣怒马,白马银枪、春江花月。

穿插其间的水墨画最是意境百出。

追光前几部都是中国风,但《长安三万里》的色彩调换和画风转变要丰富很多。

不过,有一点还是要说清楚。

《长安三万里》不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故事里有相当多和史实不符的地方。

比如历史中,高适和李白相识,是源自杜甫的引荐。

比如历史中,哥舒翰是投降了安禄山的,但在片中他是忠良战死的形象。

高适到底有没有救李白?在历史中,也有争议。

但电影里非常直白地点明了这一点。

真实历史中,高适倒是经常接济晚年生活贫苦的杜甫。

所以,把《长安三万里》当成故事片看就好,不要当成史书去考究。


写文写到头秃,求转发评论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哪吒   大圣   大唐   国运   扬州   长安   杜甫   李白   这个故事   编剧   普通人   泪流满面   视角   命运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