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民族大融合,浅析汉代中原与西域地区人口相互迁徙的发展

引言:

汉代作为华夏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朝代之一,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影响深远。但是汉朝刚建立初期,国内各种战争频发,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迁徙。

古代百姓躲避战乱进行迁徙

汉族百姓通过迁徙这种方式,能够暂时躲避战争带来的危害,并且在迁徙途中能够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文化。

汉朝时期有过一次规模非常大的人口迁徙活动,发生在西域地区,那里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独特性,在人口迁徙中产生文化大融合。也就是因为这一次的人口大迁移,让我们见识到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中原文化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汉朝时期,西域地区会发生迁徙活动这种现象呢?

一、迁移的原因

汉朝战争频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战争原因导致无家可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会选择迁徙来保障基本的安全,迁徙地被迫暂定在中原地带,所以在内地能看到许多少数民族的面孔。

匈奴

这一批少数民族,一直都待在西域地区。众所周知,西域的地理位置本身的耕种环境比较恶劣,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具备耕种的条件,所以他们也多以边游牧边谋生。也会随着气候环境、季节的变化而定居,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迁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种经常性地迁徙,让他们的文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会比其他民族发展缓慢一些,各个方面都比较原始化。所以尚武精神在这些少数民族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匈奴就是这支西域少数民族的一员,也是最强的一支。追溯到春秋时期,匈奴就跟中原发生过冲突,后来汉朝统治者派人带兵去分解他们的势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月氏位置示意图

之后因为局势不稳以及粮食补给不足,实力下降,匈奴趁机进攻,劫掠汉朝边疆以壮大自身。

除了匈奴外,还有大月氏这一少数民族,当时能够与匈奴形成对峙之势,可是后来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元气大伤,只能被迫迁徙。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到伊犁流域再迁到中南亚地区,期间也会与不同民族发生文化交流。事实上,很多少数民族跟大月氏一样,是因为战争被迫迁徙的。

汉朝虽然接二连三地受到西域的挑衅,但是汉朝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匈奴消灭。因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带动了西域地区的商业发展。西域新奇的事物也引起汉朝人的好奇心。对于长年处于深宫之中的皇亲贵族来说,西域的新奇事物可以说是极其特殊的。

细君公主和亲

汉朝为了削弱西域的权力,还实行屯田制,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维护统治。汉族派兵讨伐匈奴后,西域地区的防御再次升级。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敦煌到达盐泽间,不单单设有亭台,还有轮台和渠犁等方式来治理西域地区的交通。

这一现象表明了统治者想把国家元气恢复,增强国家实力的决心。

后来统治者为了缓解与西域地区僵硬的关系,会选择和亲去与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远嫁过来的公主,思想观念和当地会有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习俗等。

中原与边疆贸易往来

一些被西域地区吸引的老百姓也会前往西域一探究竟,甚至会在那定居下来。除了老百姓外,还会有一些官员因为公事到了这个地方,或者商人经过此地看到一些商机后,也会选择在这发展。

自从汉朝派兵在西域地区驻守,就增加了这一块区域的劳动力,还打开了西域地区的商业大门。商业贸易通道被打开后,两地的往来就开始频繁起来,这对于汉朝的文化发展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西域地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人口迁徙带来的发展机会与困境

汉朝初期战争频发,导致许多老百姓被迫迁徙,有一些迁徙是因为经济原因引起的。这个时期的人口迁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屯田垦边

汉朝面临着经济压力,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迁徙措施。根据当时的需要,大致分为两种迁徙方向:一种是将人口迁徙到首都、城市中心等这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地区;另一种是将人口直接往西域地区迁徙。这就是当时汉朝实行的“实关中”政策。

但是,这一批移民者大多都是上层阶级或者在社会上地位比较高的民众。所以把他们迁徙到中心地区,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强士兵攻克匈奴的自信心,成为汉朝军事建设的经济支持。

对于迁徙到西域地区的人口来说,他们的主要作用还是防御匈奴的进攻。

百姓被迫迁徙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执政时期,晁错提出招募群众迁徙到边塞。统治者对于晁错的提议认真思考后,决定采纳并实行起来,移民的数量高达八十多万。

从这描述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口迁徙地区主要是在中心城镇和西域地区,最终目的还是打击匈奴和加强中央权力。

关中地区没落后,迁徙再一次发生变化。《后汉书》中记录了:人民因粮食不足,出现饥荒,甚至饥饿到杀害同胞维持生命,饿死的人数高达十多万人,长安作为曾经经济发展中心地带,但是却没人在城中走动。

在这一场景中可以看出,失去首都地位的长安,变成了一座空城,原本的经济实力也不再像之前那么雄厚,在此发展的贵族以及宗室就会产生迁徙的念头。

汉匈决战

根据《后汉书》卷18《吴汉传》记录:迁徙的居民就有六万多人口,于公元20年,一共撤销了五个地区。这一部分的官员以及亲属迁徙到了山西地区。

因为经济衰弱,导致老百姓大量迁徙,又受到匈奴等少数民族攻击,汉朝的首都也因迁徙而更改地区。而随着匈奴的步步逼近,汉朝统治者也很后悔当初撤销了多个地区的决定,当时在边疆驻守的劳动者还是以犯人为主,士兵的数量远比少数民族人数少,所以汉朝当时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的。

汉代当时的人口迁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国家主导的人口迁徙,第二个是民间自行的人口迁徙。

人口迁徙

第一种,由国家主导的人口迁徙,事实上就是国家会将犯人强制性迁徙到边疆地区,增加边疆地区的劳动力,解决屯田制人口不足的问题,在汉朝这种迁徙称为“徙边”。《汉书武帝纪》就说到统治者颁布的制度:迁移犯人和奸滑的官员到西域地区。

第二种主要就是民间自行组织的人口迁徙,这种情形也是由国家带头,就是朝廷中一些具有实力的宗室和民间的富豪会从中原地区迁徙到西域地区。因为这一些人为人处世上都比较强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涉国事,还会破坏社会秩序,扰乱治安。他们手中还会有大量的土地,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税收。

士兵巡防边塞

汉朝人口迁徙还会产生反向迁徙,就是国家会强制性的将一部分人口跨区域流动,就是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并掌控周围地区的势力,国家会把这些人从西域地区向内地迁徙回来。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还设立相关部门,对迁徙进行严格地控制。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统治者在领土的交界处设立了关卡,要求出入境内的人需要凭证件进出,还会实行边检制度,对出入境的人进行严格查证,没有通行证的一律不允许出入境。每一道关卡国家都派专人进行站岗,确保了经济贸易的安全以及避免人口迁徙带来的问题。这也说明了当时国家还是允许民间自行组织人口迁徙的。

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汉朝的人口迁徙活动,更多地是一场民族之间文化大融合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对于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人口迁徙也吸引了西域诸国与汉朝建立起外交关系,令各少数民族政权认识到了汉王朝的实力。

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是双向的,中原和西域两地的商品、风俗文化等也通过人口迁徙相互流通,一定程度上使各个地区物种与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而西域地区也成了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

汉朝的西域人口迁徙推动区域发展,给后世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我国居民大量进入西域地区,也推动了西域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汉代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交往。

参考文献:

《汉书地理志》

《汉书武帝纪》

《汉书西域传》

《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西域   人口   地区   中原   汉书   汉朝   匈奴   边疆   汉代   统治者   少数民族   民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