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始建者竟不是李冰,他来自史前,留下了一个奇特的名字

一提起四川都江堰,人们想到的会不会是他--李冰?我们今天告诉您,都江堰的始建者有可能并不是他。


四川都江堰风景秀丽,岷江从这里奔腾而过,宽阔的江面上有一条长长的索桥,索桥的一头连着一座寺庙,叫做二王庙,里面供奉着两个人,就是人人皆知的都江堰总设计师,秦国蜀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二王庙原本叫望帝祠,是祭祀古蜀王杜宇的地方。南北朝时代,南齐的皇帝把祠堂迁到了今天的四川郫县,在这里为李冰塑像,把祠堂的名字也改成了崇德庙。清朝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封李冰的儿子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所以这座庙从那个时候起就改名叫二王庙。

李冰是谁?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他是秦昭王末期任命的蜀郡守,就是蜀地的地方长官。在他的任期内,大约是公元前256 年至公元前 251 年之间,修建了都江堰。但是随着更多线索的浮现,这个说法很可能被颠覆。都江堰既不是战国时代始建的,也不是李冰建的。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慢慢道来。

最早记载李冰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太史公写道:“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大意是说,蜀地一位叫冰的郡守,为了消除沫水这条河带来的灾害,把江水分成了两条,从成都流过。这个沫水在古代指的是大渡河,它是岷江的支流,在四川乐山附近注入岷江。太史公这里所说的冰只有名没有姓。


司马迁在写《河渠书》这篇水利工程建筑史的时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他先写了大禹的功绩,然后写了大禹之后的后续工程,冰所主持的都江堰工程被放在了这一部分里面。但是什么时候始建的,时间不详。紧接着就写了公元前 5 世纪的西门豹渠,从这里开始才有确切的时间。西门豹渠是战国早期魏国的水利专家西门豹,在河北所修建的 12 条运河和引水渠,总称为西门豹渠。然后才是公元前 246 年韩国人郑国在陕西所修建的郑国渠。如果要按照这个顺序,这里的冰就应该早于西门豹的时代,最起码在战国以前,都江堰就应该投入使用了。这就和我们从历史中所学到的,公元前 256 年,那个蜀郡守李冰在时间线上严重不符合了。

在公元前 5 世纪之前,蜀地还是古蜀国的时代,根本就不是秦国的一个郡。所以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搜罗材料、写史记的状况来看,都江堰明显不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工程。因为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书,任何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有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郑国渠、灵渠,吴国的菏水,魏国的鸿沟,是谁在当政时期命令谁修的,修建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什么时候完工的,全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记录在司马迁所生活的汉初都是相当完整的。

如果都江堰是秦国完成的水利工程,那它更应该保留在秦国史官的记录里,不存在被秦始皇焚书运动一把火烧掉,他不可能烧自家的史书吧。因此,没有理由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记录完整,却独独缺了都江堰的道理。总之,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史书失去了记载,这个现象是极不正常的。重大事件史书记载,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不是有人故意隐瞒删掉了什么东西,那就相当蹊跷、事出有因。如果都江堰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工程,也就算了,失载就失载了,但是都江堰偏偏大大的有名,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所以它的失载就更加不可思议。

先简单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这个工程由三个主体部分构成,分别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和宝瓶口。3 公里长的鱼嘴分水堤是江心岛上的分水堤坝,它的作用是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靠玉垒山,外江是江心岛的另一侧。春天枯水期,内江进水 6 成,外江进水 4 成。内江的水经过宝瓶口,再通过分水渠引流到农田做灌溉之用,夏秋洪涝季节再倒过来,内江由进水六成下降为四成,外江由进水四成上升为六成。通过这样一个分水机制,不管是旱季还是涝季,灌溉的引水量都保持稳定,这就叫“四六分,平旱涝”。

鱼嘴充分利用了弯道环流的原理来排沙,这个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水流的弯道上,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更多的水流靠近江岸,靠近鱼嘴堤江心岛这边的水量更小。基于流体力学,在这个弯弧区,靠江岸的这个区水深压力大,靠堤坝这一侧水浅压力小,所以在底部的水流又会从江岸向堤坝流去,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环流,这个环流速度够快的时候会把水底的泥沙带走。这个设计是为了在引水的时候,不要让泥沙一起涌进分水渠,从而堵塞渠道,导致水利工程失效。在汛期水流量大,流速快的时候,这个弯道的力量强到可以把 100 多公斤的大石头从内江直接扔过飞沙堰,落到外江之中。就这样,鱼嘴堤的尾部和飞沙堰一起,完成了利用水流自动排沙的作用。

宝瓶口,它是飞沙堰堰区之后的一条狭窄水道,它紧跟在弧形弯流在江岸的那一侧。流入宝瓶口的主要是上层的清水,而泥沙通过底部的环流,已经流回到飞沙堰那一边,这个功用就叫做引清排浊。这些清水在被引流到灌溉渠当中,通过密如织网的水渠,用来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可以这么说,没有都江堰,成都平原就是一块旱涝不断的地方,绝对不是今天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不仅是高品质的水利工程,还和周围的景观浑然一体。游览者身临其境的时候,只会欣赏到美丽的风景,绝不会看到任何突兀的人工建筑,简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范本。即便是今天的水利专家们,也都望江兴叹,自愧不如。但是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设计的精妙程度超过了战国时代任何一项其它水利工程,别的工程都留下了过程记载,偏偏这一项没有,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吗?如果都江堰的总设计师并非秦昭王时代,公元前3 世纪的李冰,那又会是谁呢?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公元前 316 年,秦国取得巴蜀之前的古蜀国时代。古蜀国在被灭国之后,并没有正式文献传世。我们今天对古蜀国支离破碎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这两本书。因为这两本书风格非常玄幻,不入正史,常常被视作故事汇和传说汇编。大概比山海经要靠一点儿史书,又比史书靠一点儿山海经,就是这么个定位。

《蜀王本纪》是历代古蜀王的编年史,现在留下的篇幅很短,严格的说都不能算作书。但是它的作者大大有名,是西汉大才子扬雄扬子云。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四川人的骄傲,是四川出的第一代大才子,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做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扬雄扬子云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大才子,是四川人心中的泰山北斗,他的话是应该认真听一听。《华阳国志》是东晋时代完成的一本西南地区的地理人物志,这两本书都吸取了四川本土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两本书都写着这么一段故事,说天上有一位神灵降落到古蜀国一个叫朱提的地方,这个神灵名叫杜宇,就是我们今天故事开头所说的望帝祠所祭祀的那位正主。杜宇娶了一位太太,这位太太的来历也很有趣,是从水井里冒出来的,听起来是天神和水神的搭配。后来杜宇自立为蜀王,开始教人们务农,杜宇治理古蜀国这段时间,人们的日子似乎过得不错,好日子持续了100 来年,大家称杜宇为“望帝”。

这个时候荆楚之地,大概就是今天湖北一带有一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不知所踪,族人都到处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原来这具尸体竟然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岷江,不知道它是啥动力,最后竟然漂流到了杜宇的国都,也就是今天成都郫县一带。抵达郫县之后,这具尸体居然活了过来。杜宇听说了这件奇事,赶紧召见了这位死而复生的鳖灵先生。因为杜宇自己的来历也很奇特,他们俩一个从天而降,一个逆流而至,一个天生神灵,一个死而复生。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位奇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宇立刻让这位鳘灵先生做了自己的宰相。杜宇也真的没看走眼,鳖灵能力很强,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蜀国的玉垒山岷江上游发大水,鳖灵凿开了玉垒山,把洪水给疏导了出去,治水成功,声望一时无两,杜宇就把自己的地位禅让给了鳖灵。玉垒山的名字保留到了今天,就是都江堰的那座玉垒山,是杜甫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里面的那个玉垒。而杜宇王的国都郫县,在玉垒山岷江的下游。于是鳖灵就成了古蜀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号“丛帝”。在这个故事当中,古蜀治水的第一位大能人,很显然应该是这位鳖灵先生,而《史记》和《汉书》中所讲到的“凿离碓”的工程,其实就是凿开玉垒山,至少开通后来的宝瓶口这一项大工程,按照这里故事的说法,应该是古蜀时代的鳖灵先生做的。为什么这项功绩后来被归在了李冰头上?一种可能性是讹传,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四川土语当中“鳖灵鳖灵”念快了,就像冰的发音。古蜀并没有留下自己的书写历史,他们和印第安原住民一样,历史是以传说的方式口传的。当司马迁老先生写书的时候,就写成了冰字了。那问题又来喽,冰就冰,为什么还加了一个李姓,成了姓李的冰?那这个事儿又和前面讲的四川大才子扬雄脱不了干系。

扬雄在《蜀王本纪》的最后写道,一个叫李冰的人被秦国派到四川来做蜀郡守,在江水为患的时候,他让手下凿刻了五头石犀牛,把其中两头沉到江水里面,两头留在府衙里,还有一头放在市桥下面,用这个办法来“压水精”。这个压就是镇压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法术,使用特殊的物体和符咒,达到压制精怪的目的,所以又叫做“压胜之术”。这里的石犀牛就是压胜物,是法术的道具。扬雄接着又写道,李冰在做蜀郡守的时候,曾经说汶山就是现在的泯山,是天门,死去的人都得从这里通过,所以在那里可以看到鬼神精灵。所以在《蜀王本纪》里面,扬雄是提到了李冰这个名字,但是没有提到李冰建都江堰这件事。李冰和鳖灵是时代相差遥远的两个不同的人,但是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有治水的功绩,但治水方式不太一样。鳖灵其实更像是个工程师,他“决玉垒”,凿通了玉垒山。而李冰其实更像是《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式的人物,是个颇有仙术的人。但是鳖灵的发音和冰又类似,所以一种可能性是后人误把两个人当成了一个人,也把两个人的事迹给合并了。

扬雄写的李冰的故事虽然玄幻,但真的被印证了。2013 年,在成都天府广场的东北侧,四川大剧院考古工地中心出土了一头石兽。这头石兽身长 3. 3 米,宽 1. 2 米,高 1. 7 米,重大约 8. 5 吨。它有马的嘴,大象一样的耳朵,腰背有沟,臂部浑圆,四肢粗壮,身体右侧刻有卷云纹,整体形状的确很像犀牛。考古学家推测它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许多专家认为它应该就是《蜀王本纪》当中所说的用来镇压水精的那个石犀牛。这个发现间接证明了战国时代那位神人版的李冰的确是存在的,扬雄杨大才子真的没瞎编。

到了东汉中期的《风俗通义》,又在《蜀王本纪》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李冰的故事就开始向好莱坞剧本的方向发展了。故事是这么写的,秦昭王派李冰做了蜀郡守,上任之后,他凿通了成都的南北两江来灌溉农田。这两条江就是古代的郫江和捡江,相当于今天成都市北区的油子河和南区的走马河。江里有水神,每年老百姓都要贡献两名童女给水神做媳妇,如果不献供,他就会出来搞怪,弄出水灾来。李冰一上任,手下就跟他说,大人您就入乡随俗,出钱消灾,出百万买两个童女媳妇献给水神。李冰却一点也不在意,说,哪用掏那么多钱,我送我自己闺女去。手下很吃惊,心说这个老板脑袋可能有点问题,好像她闺女不是他亲生的。

到了献祭那一天,李冰还真的就把自己的闺女打扮好,准备献祭。这个时候,李冰大踏步走进江神的祠堂,走到神座之前,举起一杯酒,说,今天我把闺女嫁给你江神,咱们今后就是亲家了,来,出来见个面。说罢,饮下这杯酒,再倒上一杯,再举起来做敬给江神的姿势。等了一会儿,看看江神没有现身,李冰就说,你看不起我是吧?那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咱们俩比划比划。说完,他拔出宝剑,一转眼就消失了。李冰的手下和赶来看热闹的百姓全都惊呆了,从没见过这阵仗。又过了一阵子,人们突然看到两头苍牛出现在岸上,苍牛就是青色的牛,正在顶犄角力。过了一会儿,李冰突然间又出现了,对手下说,我快支撑不住了,你们得帮帮我啊。你们都看好岸上的两头苍牛,其中有一头腰上缠着一根白带子,那就是我了。说完,呼啦一声,他又消失不见了。

手下们再转过头来一看,好家伙,两头牛斗得正酣,正气喘吁吁,再定睛一看,果然其中有一头牛,腰上系着一根白腰带。于是手下们准备好弓箭,瞅准机会一起射向那头没系白腰带的,那头苍牛被射得浑身扎满了箭,就像个大刺猬一样,受伤太重,于是力道大减,另一头苍牛于是三下五除二就把它给顶死了。死牛一倒地,就立刻化为一股青烟消散了。于是有白腰带的那头苍牛又变回了李冰。从此以后,水患就根除了,蜀地的老百姓也真把李冰当成神灵供了起来。这个故事当中的李冰也没有修建什么工程,而是使用道术做法杀死了作乱的江神,从而平息了水患。和《蜀王本纪》当中的李冰形象画风倒是蛮一致的。

1974 年,工人们在清理都江堰外河道淤泥的时候,挖出了一尊约 3 米高的石像,石像身上刻着文字,清晰地告诉大家,这尊石像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也就是公元 168 年造的。而石像的身份正是秦国的蜀郡守李冰。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他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就是都江堰的始建人。

那扬雄所指的凿通了玉垒山的那个鳖灵,是哪个时代的人?在《蜀王本纪》里面,鳖灵、杜宇是继蚕丛、柏灌、鱼凫之后的蜀王。前几代蜀王各有几百年,当时蜀地人烟稀少,也没有文字。蚕丛是养蚕的,鱼凫是打鱼的,他们是以职业为名,没有姓,不是后来的姓加名。这种取名的方式,说明这几代蜀王的时代极为古老。而杜宇和鳖灵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是紧接着那几位古蜀王的。再来看鳖灵这个名字,直接的意思就是鳖成精了。当然不是那款保健品鳖精,而是神鳖的意思,就是水神的化身。这个取名的方式和蚕丛渔凫同样的古老,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当中,河图和洛书也是来自于水。河图是一匹龙马,从黄河中一跃而出,身上带着奇特斑点的花纹。洛书就是一只大乌龟,从洛水里面出来,龟背上有特殊的图案。而鳖灵也是来自于水,河图、洛书、鳖灵从命名方式上看,属于同一时代画风,也属于同一系列,像古代的复仇者联盟的感觉。

司马迁把都江堰的顺序排在了大禹之后,战国时代的西门豹渠之前,把它作为大禹治水的后续工程之一,含混地说“蜀守冰凿离碓”,很可能是材料混乱,难以鉴别的时候,一种折中的做法。再结合其它线索,都江堰的始建年代有可能和传说中的大禹时代相接近,更接近史前遗迹这个范畴,只不过从战国时代起有持续的使用和维护。

不管是都江堰工程的浑然天成道法自然,还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凿石犀牛做法镇压水精,都是道家文化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两者的内在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都江堰   岷江   秦国   内江   西门豹   奇特   郡守   蜀国   本纪   史前   水利工程   名字   时代   李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