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不敢嚣张,中国劝菲律宾回头,英媒:中国应对邻国更友好

美国对中国有所求,耶伦访华“不敢嚣张”。中菲在南海紧张对峙之后,中国大使出面,对菲方好言相劝,希望其能及时回头。英媒发出谬论,呼吁中国应该对邻国更加“友好”。耶伦访华想求什么?菲律宾又能否浪子回头?

耶伦访华放低了姿态,但是仍旧困难重重

2023年7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的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备受外界瞩目的耶伦访华行程终于正式开始。这是耶伦一次酝酿已久的中国之行,也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后,一个月内访华的第二位美国政府高层官员。

现场视频显示,在耶伦抵达机场之后受到了中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司长杨英明与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的迎接。这次迎接与前不久的布林肯访华类似,既没有欢迎仪式,也没有红毯,只有双方官员的低调欢迎,这似乎透露出了当前中美两国的关系仍旧没有走出“低温区”。

但耶伦本人还是对此次访问抱乐观态度。她在抵达中国之后就发布社交推文表示,她很高兴来到北京,并期待推进拜登总统有关深化中美两国之间沟通的目标。她还表示,美国寻求与中国进行“健康的经贸竞争”,以保障美国企业及员工受益,美国也希望与中国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挑战。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访问目标,在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中,耶伦将会见中国高层官员与商界领袖,并向中方强调美国不愿与中国“脱钩”的态度,寻求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

路透社还在耶伦出访之际引述美国政府官员的话说,尽管耶伦访华并不预期任何重大突破,但她将强调维持沟通渠道开放以及在经济事务上进行协调的重要性,她也会重申一旦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此外,美国《财富》杂志也在7月6日引述一名美国财政部高官的消息称,耶伦计划向中方官员表示,美国寻求良性经济竞争,但会捍卫美国基于安全理由实施的贸易限制,还会就中方对关键金属材料的出口限制向中方表示担忧。

这名官员还透露,耶伦还计划与中方讨论美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在贸易方面实施的具体针对性措施。

从这些披露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耶伦此行确实有务实的目的,也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先,耶伦此次访华并没有表现出强硬嚣张的态度,而是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尽量以合作出发来讨论这次访华的目的,这和她在美国国内一直被称作“鸽派”的身份相符,也体现出了他此次访华的一些务实性质。

但与此同时,耶伦也不是完全带着经济目的而来,在维持中美经贸关系这一主要任务之下,耶伦还带着一些政治任务,其中包括向中国重申一些拜登政府有关中方的负面经济政策,让中国在推进同美国交流合作的同时,接受一些美国方面对中国的单边经济遏制,以及同中国讨论“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这一美国经典谣言。

这些政治任务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耶伦的经济任务,抵消他对中国相对温和的态度,并降低耶伦此次访华获得共识,使中美两国降温的可能性。

尤其考虑到耶伦此次访华之前,中美两国还陷入了一场经贸相关的技术之争中,耶伦此次访华能够达成何种效果,恐怕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中美打得火热,耶伦访华作用有限

在此次耶伦访华之前,美国刚刚与荷兰一同拟定新的芯片制造设备销售限制,达成了对中国芯片制造业进行“连续打击”的共识。据路透社6月29日报道,美国和荷兰将在今年夏天出台新的限制政策,以进一步阻止中国获得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

而中方也在7月初对美国进行了一次强力的反击。在7月3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就发出公告,宣布中国正式开始对镓和锗两种金属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管制内容包括两种金属相关的共14种材料,国外经销商想要购买受限材料,需要按照规定办理出口许可手续,阐明出口的最终接收方与使用目的,在审查后才能获准购买。

而镓和锗这两种材料,是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中国目前对这两种材料的开采与冶炼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一旦中国向西方国家断供,短期内西方国家就会出现严重的供应短缺;即便在长期尺度上,西方可以通过开采新的矿场、建立新的冶炼厂,来避免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也会因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抬高最终产品的价格,导致西方产品的竞争力大幅下降。

在这场半导体之争中,中美两国互有损失,这为耶伦的访华蒙上了一层阴霾,让耶伦很难达成她预期中的外交成果,同时也让外界对此次耶伦访华的期待大幅降低。中外各路媒体都普遍认为,耶伦此次访华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非常有限。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7月7日的一篇报道中就分析认为,耶伦此次中国行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让中方相信,美国以国家安全名义阻止中国获得半导体等敏感技术的一系列措施,并不是为了损害中国的经济,以劝说中国取消原材料出口限制。在当前中美两国互不信任的背景之下,耶伦想要达成这一目的会非常困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则在7月6日刊登了一篇对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王南森的采访。采访内容表明,耶伦此次访华展示了美国仍有与中国对话的需求,也体现了拜登政府不准备完全与中国“脱钩”的一种姿态;但是期待中美关系能够恢复到从前那种相对友好的状态,已经是异想天开。

王南森指出,从大背景来看,美国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中国开始变得更加审慎,甚至有些“勉强”,这恰好印证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现状并非“欣欣向荣”。他认为,中美两国竞争的态势已成定局,美国多年来在政治,经济以及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打压围堵已经出尽了各种招数,但却没有对美国自身带来多少好处。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斗而不破”估计是两国关系的常态和双方努力的目标。

基于当下美国的态度以及外界对耶伦访华的悲观预期,此次耶伦在中美之间最为关键的经贸关系上恐怕难有作为。中美关系的缓和与稳定仍旧需要美国方面拿出真正的诚意,一个放低姿态的“鸽派”耶伦,无法挽救已经极度紧张的中美关系。

中国好言相劝,对菲律宾仍有期待

在中美关系风云变幻之时,中国同美国在南海地区的盟友菲律宾也有了新的外交进展。

根据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网站消息,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在7月5日于菲律宾国防部会见了菲律宾新任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在此次会晤中,黄溪连表示,中菲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今年年初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访问中国时,就同中方达成了发展中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

同时,两国元首也已经就对话协商管控海上问题达成了重要共识,他因此劝导菲律宾,希望菲方与中方相向而行,落实好两国元首的重要共识,把南海问题放在双边关系的适当位置,共同维护地区和平。

黄溪连还提到了前不久中方“戚继光”舰成功访问马尼拉,认为这标志着因外部因素影响而中断的中菲两军交往得到恢复,他继续表示,中方愿意同菲方一道,共同推动两国开展更多军事合作交流,中方赞赏菲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菲律宾方面对有关问题保持清醒认识。

特奥多罗对菲中加强军事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积极态度,向中方重申了菲律宾坚持独立外交政策,表示菲律宾愿意与中方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发展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他还重申菲律宾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意与中方共同努力,妥善管控争议,维护区域局势和平稳定。

这段对话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味道,因为在对话发生前的几天,中国和菲律宾刚刚在南海上发生了一起危险的近距离接触,当时两艘菲方海岸警卫队舰艇进入中国仁爱礁12海里领海内,遭到了中国海警船的抵近拦截,此次事件给中菲两国关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5日的中菲官员对话显然就是为了稳定中菲关系,降低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对话中,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尤其是中方以两国的共同利益与合作角度出发,好言劝告菲律宾回头。其中希望菲律宾方面“把南海问题放在双边关系的恰当位置”,明显是在告诉菲方,不要利用南海问题进行炒作,给域外势力创造介入南海的条件。

菲律宾方面的回应也相对积极,但是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因为这样说一套、做一套的事情,菲律宾已经做了很多次。在今年上半年,菲律宾不但向美国提供了四处军事基地,还多次与美国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导致南海局势整体紧张,中菲关系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

但中国方面本着维护区域局势稳定的态度,仍旧以规劝的方式对待菲律宾,希望菲方能够自己作出行动来改变南海紧张局势,不过这样的劝告不会有很多次,如果菲律宾这次还听不进去,继续在南海制造事端,恐怕接下来菲方需要面对的就不是中国的温和劝告了。

英国媒体颠倒黑白,要求中国善待邻国

节目的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家来自英国的媒体,在近日居然劝说中国“善待邻国”。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在7月4日发布了一篇名为“为什么中国应该对邻国更加友好”的报道,其中指出,如果中国想要挑战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就必须要获得邻国的支持,因此中国需要对邻国表现出更加友好的态度。

报道认为,没有国家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邻国关系,中国有14段陆地边界,周边的区域环境是一种拥挤而且喧闹的环境。其中既有缅甸这样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又有印度这样与中国分歧日益严重的国家;还有与中国在海事主张上有所重叠的南海各国;以及日本这样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这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相处的群体。

文中详细叙述了中国与一些邻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过往,并认为中国当前的外交态度“不够友善”,导致很多邻国对中国抱有疑虑,如果中国想要继续同美国竞争,就要同邻国之间更加密切的相互合作,获得邻国的支持。为此,中国需要改变自己的外交态度,对邻国采取更加温和的政策。

这一论调很明显是偏向西方化、具有幻想色彩的理想主义分析。因为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大国的外交关系是复杂的,现实的世界中,任何两个国家之间都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绝对友好或绝对敌视态度,认为外交关系中存在友好态度就能换取支持的想法,是天真而脱离实际的。

同时,想当然地认为大国竞争之中必须获得周边小国的支持,是非常典型的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在多边主义时代,外交是利益与矛盾相交融的复杂关系,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大国与小国之间的交往状态,根本不在于是否相互支持。

而且文中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充满偏见,认为中国周边的外交关系复杂是由于中国对邻国不够友好而造成。但实际上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周边的国际关系整体构架是由诸多历史原因所共同促成的,这并不是中国改变自己的态度就能够随之改变的。而且中国对外态度一直以务实合作为主,从来没有过所谓的“对邻国态度不佳”,围绕着中国的一系列争端更多是利益之争,同中国的态度没有太大关系。

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周边的复杂关系时,更多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了解国家利益关系对周边局势的影响,而非一刀切地认为中国的外交态度存在问题。这种要求中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反思主义”是西方常常拿来迷惑与误导中国国内舆论的手段,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菲律宾   邻国   中国   友好   中美   目的   南海   中美关系   美国   中方   局势   嚣张   外交   态度   关系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