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如何粉碎敌人的封山阴谋?陈毅一直念念不忘的周篮嫂又是谁?

1935年的冬天,赣南山区下了一场几十年未有过的大雪,树枝上,茅草上,到处挂着一串串冰凌。

这时,余汉谋想出了一个更为阴险的点子——封山,具体措施:

一、强迫村民们"移民并村",把群众赶到山外去住,把分散零星的小村庄合并到大村庄。

二、实行"保甲连坐"制度,将赣粤边各县圩镇、村庄,一律按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五保为一联保的形式编组保甲。

规定发现一人"通匪",全家连坐;一户"通匪"十家连株;一保"通匪",五保连坐。

三、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红军游击队的物资来源。

限制群众购买粮、油、盐等日用品,严加盘查,不准群众往山里运送。

一旦发现,即以"通匪"、"济匪"论罪处决。

四、组织"万人大搜山",即强迫群众携带斧头、火柴和粮食,分路搜山。

每路有粤军或保安团一个连,并强迫群众200余人随同,对游击区进行"梳篦式"大"抄剿"。

五、砍山,烧山。

他的用意很明显:

利用这场大雪把红军困死、冻死、饿死。

赣粤边游击根据地进入了三年游击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赣粤边 1935年

1

1935年11月的一个晚上,特委交通员郭洪传来到信康赣县委驻地——信丰潭塘坑。

郭洪传此次前来有些神秘,在单独向信康赣县委书记刘符节汇报后,刘符节便带着警卫员胡大炳连夜随他出发了。

游击队员们预感到一定有重要情况,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国民党军即将要进行"封山"的计划。

第二天,天刚亮,刘符节回来了,还带来七八位同志。

刘符节把大家召集到县委的一个棚子里,向大家作了介绍。

"这位长得高大的同志叫老周,那位长胡子的是老刘。那两位年轻人叫丁上淮、宋生发……"

刘符节的介绍有的没有讲名字,也没有讲职务。

但大家一看就知道老周、老刘是大干部。特殊而艰难的战争环境使红军战士们异常地敏感。

为了首长的安全,他们都不多问。大家心照不宜,心里有数就是了。

当天下午,一个重要会议在信康赣县委驻地的棚子里召开。

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的中午。

老周、老刘就是项英和陈毅。

"北山事件"后他们转移来到了这油山。

这次潭塘坑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粉碎余汉谋部移民并村,"封坑""搜山"的阴谋。

出席会议的有,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王龙光、刘新潮等赣粤边特委领导成员,还有信康赣县委书记刘符节,南雄县委书记罗世珍等。

会议一开始就形成了两种意见,李乐天等赣粤边特委的领导主张鼓动群众坚持同敌人斗争,让群众不搬出山,甚至主张对许多斗争不坚决的群众不惜采用恐吓的方法。

李乐天说:"群众若都搬山了,目前这种冰天雪地的情形下,我们是生存不下去的,不冻死也得饿死。"

项英、陈毅则不同意李乐天等人的意见。

陈毅说:"如果鼓动群众不搬出山来进行斗争,那群众将要遭受更大的牺牲。"

"而且也不可能。"项英肯定地接着说,"余汉谋既然搞封山封坑,就不会允许群众呆在山里不走。"

"那么,我们怎么办?留在山上或是进到白区去开展工作,都是十分危险的。"李乐天说。

项英认为余汉谋搞这次"封坑""搜山"行动,正是针对大雪与严冬这种特殊环境来考虑的,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进剿",企图把群众与红军游击队隔离,使红军游击队失去生存依托,从而一举彻底消灭。

因此,项英首先要求全体干部和战士在思想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即将出现的困境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心理准备。

"敌进我退",这是经过无数次革命斗争实践验证的真理。

这次当然也不能例外。

但是,在具体如何运用这一政策方针的问题上,项英又有自己的想法。

单纯地反对群众出山,显然不可能。

坚守在山上,没有给养,势必冻死饿死。

转移到山下白区去,等于钻进了敌人预置的口袋,也不行。

项英认为这三种办法都不妥。

大家顿时肃静了。

项英说得在理,事实就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

大方向明确后,接下去的讨论就变得具体了。

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游击队员,个个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会议很快就提出了此次反"封山封坑"的总口号:巩固老区,发展新区

具体办法是:

一、有计划地分配党团员随群众一起出山,到大村去居住,在那里积极重新组织党支部或小组,继续领导群众斗争。

二、动员群众离山之前把粮食埋藏起来,留给游击队使用。

三、游击队主力转移到边界地区埋伏隐蔽,或深入到国民党军后方扰乱。

四、组织群众性的游击小组,积极配合游击队的行动。

五、动员群众以"无房住,无柴烧"为理由,开展"闹回坑"的活动。

六、警告保甲长,不准他们胡作非为,迫害与游击队有关系的群众。

七、做好少数落后群众的工作,使他们不受国民党军欺骗和利用。

为了加强各地区"清剿"斗争的领导,会议决定中央分局和特委领导分散到各县直接领导和指挥斗争,县委领导则分散到区委,深入到山边和山外加强新区群众工作的领导。

具体分工:

项英、陈毅留在信康赣县委工作;

李乐天率直属队到信丰崇仙地区,向三南边界发展新游击区;

杨尚奎、陈丕显到南雄县委;

王龙光到大龙中心区委;

刘新潮到信丰、上乐,向大庾、南康边界扩大新游击区,并在潭塘坑设立秘密交通站,建立三条秘密交通干线,分别与各地加强联系。

项英还指示在信丰上乐建立特委油印处,由刘新潮负责。

潭塘坑会议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次重要会议。

最关键的就是进一步改变了斗争策略,再度分散和缩小中央分局和特委机关以及各游击队,因而也就在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多了一份保障。

这在当时恶劣的形势下,是十分必要和明智的。

关于分散中央分局和特委机关领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游击区和县委存在着严重的游击倾向,有的用军阀主义那套粗暴作法对待基本群众,以至失去了许多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有的则生活作风腐化,大吃大喝,这样一旦到了最困难的局势下便容易发生问题,比如不习惯、闹情绪、悲观,甚至动摇叛变。

因此,加强各地的领导,进一步团结并依靠群众的力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又不可回避了。

说到底,游击战争只有真正依靠群众,卧薪尝胆,才能更有力地对抗敌人,尤其是在敌人大规模的"清剿"时期。

潭塘坑会议一结束,各领导同志按照分工立刻奔赴自己的战斗岗位。

时不我待。那个时候,油山的群众几乎快搬完了,信康赣地区也即将开始要往山外迁。

2

信康赣和油山是两个相连的大游击区,也是敌人这次"封坑"、"搜山"的重点地域。

这天,留在信康赣随县委以潭塘坑为中心展开工作的项英独自坐在一块石头上,眼望着油山,默默地吸烟。

每当有心事或烦恼的时候,项英总是喜欢一个人到僻静的地方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陈毅过来了。他的腿伤还没好。

"想啥子嘛,不如痛痛快快先杀一盘。"

陈毅、项英都喜欢下棋,平时只要有空闲便得杀上一局,即使是再艰难的岁月,他们身边总是要带着一副棋。

项英叹了口气,形势这么严重,他对油山以及北山的游击区都不太放心。

从苏区突围出来后,油山、北山曾是中央分局的落脚地,却先后都没有坚持下去。

先是因为敌人"清剿",油山大部分游击区遭到破坏,而后又是龚楚的叛变,北山也呆不下去。

项英想如果能派一个得力的人去北山与油山连接处大庾县一带负责开展工作,那就好了。

陈毅深有同感,想了想,说:"这很好办嘛。我给你推荐一个人,怎么样?"

"谁?"项英一振。

陈毅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项英笑了笑,摇摇头。

陈毅能去当然再好不过了,可这就意味着两个人必须分开。

自从突围以来,项英、陈毅同生死共患难一起渡难关,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工作上也配合默契。

这要是一分开,岂不是找个商量的人都没有?项英不同意。

陈毅说这不是问题,两地相距不是太远,经常可以见面,有事还可以写信让交通员传递,彼此不会失去联系的。

"再说你的腿伤还没好。我也不放心呀。"项英说。

"你的脚气也不见得比我的腿好多少嘛。"陈毅风趣地开了个玩笑。

于是,两人决定分开行动。

项英负责以油山为中心的信康赣县委的工作,陈毅负责以北山为中心的南雄、大庾地区的领导工作。

这是两位革命战友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分开,从1936年初到1937年初,整整一年。

从此,他们之间又多了一份惦记和思念,尽管这一年间他们实际上不断有来往和见面,最长的时间也不过三个月。

可以这么说,项英与陈毅的友情以及默契,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分别的时候,项英紧握着陈毅的手,他俩的身影映衬在赣南寒冷的大山之中。

千言万语此时却只凝聚为一句最简单的告别之语:

"保重!"

"保重!"

3

最艰难的时刻很快就到来了,没有粮食、没有御寒的衣服和棉被。

项英和警卫员丁上淮、曾忠山,每人都只有两件单衣和一件夹衣,这样便连衣服脏了也不敢脱下来洗。

被子也只是一人一条夹被,山上夜晚风大,寒冷刺骨,一条夹被是抵抗不住的。

丁上淮和曾忠山便提出两人轮着睡,匀出一条给项英盖。

项英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们不睡,我也睡不安呀。不过,你们的想法倒是很对头,一条夹被不行,三条叠在一起,肯定暖和多了。对,我们就三个人一起睡。"

丁上淮和曾忠山不肯,怕项英睡不好。

三个人睡一张床,怎么睡?也盖不下呀。

项英说:"睡得下,把被子叠起来横着盖,不就解决问题了?露点头脚关系不大,三人挤在一起热气大着哩。"

丁上淮和曾忠山仍然不肯,继而又提出轮着睡,要睡也就一个同项英睡。

他们说:"晚上我们注重警戒。"

项英笑着说:"这么冷的天,晚上敌人是不会进山的。也用不着你们警戒。一起睡,冷的就是晚上。"

于是,三人便挤在一起睡,不脱衣服和鞋子。

那年冬天,他们就没脱过衣服和鞋子睡觉,除非是打湿了。

更难的是吃的问题,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获得。

一,派人下山去秘密采买;

二,依靠群众想方设法送上来。

若雪大封住了山,只有吃山果,喝稀饭充饥。

几天见不到一粒米是常事。

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有一天,指挥机关断粮已经好几天了,实在没办法,只有派司务长下山去搞给养。

可出去没几个小时,司务长就背着一布袋大米和干菜回来了。

大家觉得蹊跷,怎么这么快?

司务长一边往外掏东西,一边兴冲冲地说:"不用发愁了,山林里有小仓库,要米有米,要盐有盐,只要去找就行。"

大家更觉得莫明其妙。

司务长一摆手:"不相信?跟我去。"

战士们跟着司务长进了树林,在山边的密林里,果然发现了"小仓库"。

有的发现一根小竹杠不对劲,拉开塞子,竟然淌出了白花花的大米。

有的扒开小土堆,却发现有一只陶瓷缸子,揭开盖,香气迎面扑来,原来是黄橙橙的茶油。

有的同志找到了一缸子盐。

另一个同志又禁不住叫了起来:

"呵,辣根,萝卜,还有咸鱼。"

这些粮、油、菜、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了解,才知道是群众送上山来的。

那些随着移民并村搬到山外去的群众,同游击队联系不上,心里非常着急。

隐蔽在他们中间的党、团员们积极将大家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同国民党军斗争。

群众联合着找到保长,说从山里搬出来住不习惯,天寒地冻,没柴烧,也没法取暖,要求允许他们回山里去。

允许群众回山那是不行的,可群众的困难也是明摆着的。

国民党军不得不答应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于是规定初一、十五为"开禁日",群众可以上山去打柴,但必须在国民党军的监押下才能进山。

每到初一,十五日,群众便大批以砍柴为名上山,他们将自己吃的"中饭",用报纸包着,带到深山,四处一丢。

山上的游击队得到消息后,晚上便去寻找,这就成了游击队的给养。

虽然不多,但十分丰富,干粮、食盐、干辣椒、咸鱼、腊肉,蔬菜都有,那些报纸则成了山上游击队的消息来源和情报。

没多久,这个办法就被敌人发现了,于是对每一个进山的群众严加盘查。

谁若多带,谁就得被抓起来,以"通匪"论处。

于是,群众便又想出新的办法,自己中饭不吃,留给游击队。

还有将挑柴的竹杠的竹节打通,里面装上米、盐和其他食物,然后又将第一关节用松香粘住。

带进山后,他们便把这根竹杠丢在地下,下山时则另砍一根竹子当竹杠,把柴挑回去。

这个办法后来也被敌人识破了。

狡猾的国民党军见屡禁不止,便一方面加紧盘查,一方面动黑心。

将群众打柴的地方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群众打完柴下山后,国民党军便埋伏在四周,静静等待游击队员来取"给养"。

起初游击队员不明情况,一到天黑便急匆匆来找群众丢下的食物,结果中了敌人的伏击,无一能生还。

吃了几次亏后,项英立刻把情况向各游击区通报,要大家警觉防备。

再去取食物时,游击队便格外小心,而且总在下半夜,一定要看准了才去寻找。

有时甚至第二天或第三天的晚上才去寻找。

敌人的伏击计划落了空。

加上群众是否留了食物在山上敌人心里也没数。

于是,对于这片山林中是否有游击队出没便拿不准。

这就使他们的"围剿"失去了目标。

狡猾的敌人于是再生一计。

他们自己丢一些食物在山上,第二天只要一旦发现食物没了,便立刻组织部队包围该片山林,仔细搜山,常常一搜一个准,总能发现游击队员。

游击队员们也很快发现了敌人的阴谋,通知山下的群众再送食物就做上标记,同时,混在群众中的党员密切注视监视群众的国民党军的动向,及时将消息返回山里的游击队。

这样,山上游击队对于群众今天在哪片山林中砍了柴,国民党军是否做了手脚,便基本心里有数。

对于那些敌人有意丢下的"食物",根本不去动它。

敌人连着几天都发现他们丢的食物仍在原处,便会以为这片山上没有游击队,通常也就会放松搜山。

山上的游击队就可以过几天太平日子。

但是,若敌人丢的食物偶尔让山上的老虎给吃掉了,那就麻烦了。

因此,游击队不得不将那些食物"保护"起来,一旦发现被山上猎物吃了,那就非得赶紧转移不可。否则,第二天敌人是肯定要搜山的。

有一次,项英得到情报,敌军将对信康赣县委所在地潭塘坑一带进行搜山,便立刻率领导机关和游击队向上乐一带转移。

潭塘坑与上乐之间不过二、三十华里,走山间小路,很快就可以到达。

项英却带着队伍舍近求远,翻山越岭,钻茅草,爬水沟,从早走到晚上才到达上乐。

多绕路,走险路,对于山里长大的游击队员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但项英是城里人,不会走山路,尤其是不会走夜路和泥泞的山路。

加上他的脚气病十分严重,不能泡洗生水,过了几趟生水若不及时擦干净换上新的干燥的鞋,第二天便常常寸步难行。

没走多远,跟在项英身后的饮事员肖平权就不禁叫了起来:"老周,你怎么打赤脚呀。"

原来项英的鞋本来就破了,加上一沾水,项英受不了,便索性把鞋扔了。

扔了也不做声,没鞋换,还继续往前去。

这不行。警卫员丁上淮、曾忠山急忙把项英架住。

别说是有脚气,就是没脚气,这大冬天也不能打赤脚走路呀。

可他们犯难了。他们也没有多余的布鞋匀给项英穿。

肖平权连忙拿出自己的一双布鞋。她是炊事员,平时走动不多,所以还存着一双。

"先穿上我的试试吧。"肖平权说。

项英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怎么能穿女同志的鞋呢。你还是留着吧。"

肖平权说:"哎,想不到老周同志还挺封建的,什么男的女的,有福共享,都是为了革命嘛。穿上穿上。"

项英还是不肯:"我穿了你以后怎么办?"

"以后再说。革命胜利了我穿皮鞋,谁还穿这布鞋,大家说是不是?"

经不住大家劝说,项英只好穿上试试,正合适。项英不好意思也回了肖平权一句:

"好,那就算我借你的。革命胜利了,一定还你一双高级皮鞋。"

鞋的问题解决了,队伍继续前进。

可由于刚才浸水这么一折腾,项英的脚便有些使不上劲,一瘸一拐,脸上一抽一抽的。

丁上淮和曾忠山一左一右架着项英,见项英痛苦不堪的样子,便提出干脆轮着背他走。

丁上淮说:"背着你走不碍事,还更快些。"

这回项英坚决不同意。前面又是一道水沟,冰冷的水清澈地往山下流去,跳是跳不过的,只有涉水过去。

"那么,我们背你过水沟总可以吧?再把脚往水里泡一遍,恐怕就真没法走了。"

项英见这回硬撑不过去,只好同意。

过到对岸,项英歉意地说:"你们背的东西本来就比我多,走路大家都很辛苦,还要背我,真是过意不去!"

天黑的时候,在上乐交通站接应项英一行的交通员郭洪传,左等右等不见人,正急切万分,突然发现项英领着人从另一条路上过来了,一阵欣喜,跑过去拉住项英的手说:

"你们总算来了。真把我急死了。我还以为你们中了埋伏呢!"

原来,敌军为了对潭塘坑一带的搜山做到干净彻底,一网打尽,便事先在潭塘坑通往外地的每条道路上都设置了埋伏,计划先关笼子后捉鸡。

游击队员们这才理解了项英为什么舍近求远,有路不走,偏走没路的地方的原因,不由得肃然起敬。

项英笑着对大家说:"多走一点路,多吃一点苦,避免受损失,还是划得来的。"

项英接着又讲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他说山里有野猪、有麂子,野猪这种东西有个特点,就是活动没有规律。

它出去觅食,来去不走同一条路,所以不容易遭捕杀。

麂子就不一样,它的活动有规律,出去回来都是走老路,所以,只要猎人守在那,便很容易逮住它。

项英说我们游击队就要学野猪的活动方式,万万不可走老路让敌人把你料准了。

粤军和保安团见搜山收效不大,于是又采用"欲擒故纵"的办法。

他们对那些靠近山区认为"最不可靠"的庄子,明明知道有游击队经常出没,却故意不驻一个兵,不清查户口。

过些日子,突然把村子包围,然后挨门挨户清查,稍有怀疑就捕人,杀人。

被捕的群众和游击队战士从以往的经验和切身的体验中都知道:

在敌人盲目的淫威下,死顶住不讲,才有可能获得一条生路。

如熬刑不过,讲一个就会追十个,一牵便是一大串,最后不仅自己照样得死,而且遭殃的人必然更多。

因此,他们就是被打断手,打断腿,死去活来,也决不会"招供"半个字。

要死也没办法,那就死一个,决不拖累他人。

搜完了村子,敌人并不会轻易就走,而是继续将村子团团围起来,等候游击队再来。

那时,群众通知山里的游击队是不可能的,没机会。

可这难不到群众。

庄前庄后,庄里庄外,场坝外边,窗户里边,树梢墙头,到处有群众和游击队事先约好的暗号。

比如,国民党军包围时,总是先将村外放牛或打猪草的群众赶回来。

"回去!统统都给我回去。"

群众说:"回去就回去。"

说罢,便把赶牛的鞭子往草堆上一插,或者把割草的篮子往树枝上一挂,人照样跟着往村里去。

晚上,如果有游击队来了,看见这些暗号,也就不会再进村,赶紧撤离。

国民党军队还有一手更恶毒的。

半夜,他们故意蓄着长发,留着长胡子,穿着破烂的衣服,蓬头垢面,装成红军游击队员,去赤白交界那些他们估计与红军游击队有联系的村庄挨家挨户地敲门,说:

"老乡,老乡,我是山上下来的游击队。我实在饿得不行,请开开门弄点吃的吧。"

这个时候老百姓若是开了门把他们迎进去,那就势必要遭殃,就要以"通匪"论处,还要严刑逼供,有些什么人来过?什么时候还会再来。

末了不仅要被杀,房屋还要驻进国民党兵,等候再次前来的真的游击队员。

但大部分群众在革命的考验和磨砺下,都已具有了高度的警惕性。

只要说不出事先约好的口令暗语,即使是熟人,也决不会答应,更不会开门。

王庄一位王大爷,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听到有人敲门,一听暗语不对,便心里有底了,不予理睬。

几个家伙叫了一晚也没叫开一家的门,心里觉得憋气,便破门而入。

故意饥不择食进屋就找东西吃,同时骂骂咧咧:

"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好不容易转战到你们这,怎么连门也不开?我看你们立场有问题。赶快给我们做点吃的,我们肚子饿了。"

王大爷见此情景,心里更有底了。

与老伴交换了一个眼色,于是,进到灶间。

老伴一进去就大声叫了起来:

"土匪来了,快来人呀!打土匪呀!"

王大爷端着一杆土铳踅了出来,对难了几名"红军游击队员",厉声说:"快给我滚!要不马上就报告国军,统统把你们杀了。"

几个敌人立刻吓坏了,连忙摆手,语无伦次,说:"别别别……开枪。误会,误会。"

然后就朝王大爷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你们呱呱叫,呱呱叫。我们走。我们这就走。"

那个时候,群众最怕的就是红军游击队自己内部出现叛徒。

只要有叛徒,首当其冲遭殃的便是老百姓。

他们对叛徒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

4

陈毅告别项英,带着警卫员宋生发和潘聋牯来到大庾县池江的彭坑。

根据"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方针,他们将在这里开辟工作。

彭坑、黄种一带位于油山的西北方向,是赤白交界地区。

山里山外,就在这一带划分。

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敌人的封锁,山里山外的人一般都存在着对立情绪。

山里的人出山很麻烦,山外的人进山,没有保人也不会顺利。

这里的住户不多,而离敌人又近。

那些围山、封坑的粤军和保安团就驻在不远的乡里。

假如当官的心血来潮,吹个口哨,一会儿的功夫就可以把山沟搜个遍。

这给开展工作带来了难度。

然而,在敌人大举封山搜山的局势下,敌人的眼皮底下有时又是最安全的。

这也是陈毅选择彭坑为落脚地开辟工作的理由之一。

南望,是云遮雾障群峰耸立的油山;北眺,则是开阔肥沃的平原。

曲折的章水、时隐时现从大余流来,绕过青龙、池江、新城,欢快而徐缓地向赣州方向流去。

陈毅等不住赞美道:"真是一个好地方呀。"

这之前,陈丕显和杨尚奎已先一步到了这一带。

陈毅刚来,而且腿伤复发行动不便。

陈丕显便安排陈毅前往刘汉光的家,一边养伤一边指挥全局工作。

刘汉光的妻子三娣子30多岁,已是几个儿女的母亲,那天正在门前水塘里洗衣服,见陈丕显带着一位身体魁梧高大的人来了。

陈丕显介绍说:"这位同志叫老刘,腿有伤,想请你帮忙弄点药医治,并请你照料照料。"

陈丕显

三娣子满口应承。

那时她不知"老刘"就是陈毅,只是见后面还跟着一个挎驳壳枪的警卫员,心想这老刘一定是游击队的一个大官。

挎驳壳枪的警卫员是潘聋牯。

为了安全,大家在三娣子屋后面的岭上搭了个茅草棚。陈毅和潘聋牯便住下了。

白天,去三娣子家换药、吃饭,晚上,回棚子里住。

国民党军封锁很严,进山出山都要受到严格盘查,去圩上买药不太可能,也买不到。

只有用土办法采药为陈毅治疗。

三娣子每天去田圳上拔回一些辣蓼草、狗贴耳。

先将辣蓼草加盐放锅里熬煮,出了药味后便舀到水桶里,让陈毅先洗伤口,然后用围裙将桶面与陈毅的腿包在一起,让药水热气慢慢地熏伤口。

最后,将狗贴耳和挖来的蚂蚁窝一起捣烂,制成药饼,敷贴在伤口上。

这样一天的治疗便算完了。

辣蓼草加了盐,其药汁渗入伤口时是很痛的。

每次陈毅都痛得满头大汗。

但他却硬坚持着,鼓励三娣子说:"没事,大嫂,尽管洗得去。"

洗过几次,红肿的伤口竟然慢慢地好了,陈毅高兴地说:"大嫂,想不到你还有这一手,你的灵丹妙药真是神呀!"

时间一长,陈毅便和当地群众搞熟了,走到哪都能听到他爽朗豁达的笑声,就和自家人一样。

一天晚上,电闪雷鸣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三娣子站在家门前焦急地四处张望。

陈毅腿伤一好,便每天四处奔走,这么晚了还没回来,三娣子甚是担心。

快半夜,陈毅带着陈丕显和警卫员总算回来了,虽然戴着斗笠,却一个个还是淋得浑身透湿。

三娣子好不心疼,连忙生火为他们烤衣服。

陈毅头发上水不停地往下淌,却喜孜孜地笑着说:"今天这个冷水澡洗得真清爽。"

三娣子说:"快烤烤火吧。我去给你们做吃的,饿得蛮苦吧。"

陈毅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杨梅,说:"我们吃了这个。很好吃的,山里要多少有多少,大城市的水果店还买不到哩。"

听陈毅说得那么轻松,三娣子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好人呀,天天在山里钻进钻出,饭没吃,衣没穿,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呀。"

陈毅说:"嫂子,你不要急。等你娶了儿媳抱了孙子的时候,我们肯定就熬出头了。到那时,我还要来喝你家的喜酒哩,你可别忘了请我呀。"

大家都笑了。

尽管有三娣子家的帮助,生活仍是艰苦的。

为了改善生活,只要有空,陈毅便带着警卫员一起去捉蛇,捉石鸡,掏黄蜂蛹。

"战利品"不论多少,大家都一起共同享用,陈毅决不多吃。

刘汉光是位忠厚老实的农民,会打猎。

有次打到一只野猪。

三娣子高兴坏了,忙把陈毅等人都叫来改善生活。

她知道陈毅喜欢吃辣椒,于是特意炒了一大盘辣椒野猪肉。

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满头是汗。

陈毅一边吃一边感慨地说:"我们住你这儿本来就添了不少麻烦,有点好吃的还要留给我们。你们可要记下帐呀,等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们是要还帐的。"

听陈毅说要"还帐",三娣子不高兴了:"看你老刘说的!把话说哪去了。要不是为了干革命,像你这样有墨水的人,我抬轿去请也请不到哩。"

由于就住在敌人驻军的眼皮底下,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敌人随时有可能进坑来查看,稍一大意,便有可能出问题。

那天傍晚,陈毅坐在棚子前的松树下看书,警卫员宋生发、潘聋牯坐在一边擦枪。

山里一片宁静。

就在这时,在门前水塘洗衣服的三娣子突然发现几十名国民党士兵朝彭坑来了,已经进了村子。情况万分危急。

去通知陈毅他们转移已经来不及了,站在门前叫喊,更不行,敌人也会听见。

怎么办呢?

三娣子正一筹莫展,猛地看见自家一头猪躺在门前直哼哼,于是急中生智。

她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朝猪打去,大声叱骂道:"你这瘟猪,还不快进屋去。这么多士兵老爷来了,回头一枪打死你。"

陈毅他们在后山一听,知道有情况,赶紧就从屋背钻进了山上的树林里。

国民党士兵挨家挨户搜了一遍,其中包括三娣子家,什么也没搜着。

不多时,也就去了。

晚上,陈毅带着人下山来,翘着大拇指对三娣子笑着说:"嫂子,你真有办法,简直可以当得一个诸葛亮了。"

三娣子也开玩笑地说:"我有什么办法。是你的运气好!"

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又便于撤退,三娣子建议陈毅他们不妨到门前那座阁楼上去活动,这样就免得前面有情况在后山也发现不了。

敌人进村来,只能从前面进。

那座阁楼有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见三条进村路上的动静。

有情况远远地就能发现。

阁楼的后面有一个侧门,侧门边悬着一块桥板,放下桥板便直通山上。

要转移就很方便。

陈毅想了想,觉得三娣子的主意有道理,看似目标大一点,实际上却更安全。

陈毅不无惊讶地说:"嫂子,你也懂得游击战术了嘛。"

"跟你们学的。"三娣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三娣子的建议很快就见了成效。

那天大家正在阁楼上吃饭,远远地便瞧见坑外来了国民党军队。

有的战士立刻就紧张了,拉上陈毅就要从侧门上山。

陈毅却走到窗户前瞄了一眼,不慌不忙又在位子上坐下,端起饭碗说:"不急不急,还远着哩。大家填饱了肚子再走。"

大家哪有心情吃饭,陈毅却依然不紧不慢挟菜扒饭,还对潘聋牯、宋生发等人说:"慢慢吃,不要卡住了喉咙。"

大家都被陈毅逗得笑了。陈毅坚持把碗里的饭吃完,这才和大家一起从侧门过桥钻进了山里。

三娣子收拾碗筷,收起桥板,也赶紧回家。

看到敌人走后,陈毅便从山上下来,依旧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地说:"别看敌人那么气势汹汹,我们只要有群众就好办。他要打我们,东找西找找不着;我们若想打他们,他们跑不了,一打一个准。"

国民党粤军大举抄山开始之后,赣粤边的局势进人最险恶时期。

陈毅不得不转移到深坑里面隐蔽起来。

这样,给养便全靠三娣子传送了。

若三娣子因盘查太严不能进坑,那他们就只有挖野菜充饥。

三娣子始终惦记着山里的陈毅一行,一有机会,便提个竹篮子装扮成打猪草的样子,将油、盐、菜、米送上山。

一路上还得左顾右盼,谨防有人跟梢。

三娣子这回还专门带了一条狗上山。

那天三娣子专门为陈毅包了一篮子粽子,躲过敌人的盘查进了山。

山路泥泞崎岖,一不小心,三娣子被凸出的石块滑倒,粽子洒了一地。

幸亏是粽子,若是米饭,这就脏了。

粽子没事,三娣子却划破了脚,血流不止。

她找了点草药把血止住,继续向山上走去。

一到游击队住地,游击队员们便把三娣子围住了,左一个"大嫂",右一个"大嫂",一个个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望着三娣子跌摔划破的伤口。

陈毅久久说不出话,心绪如潮。

他请三娣子坐下歇歇,问:"相处这么久了,我还不知道你的真名实姓哩。将来革命成功了,我怎么报答你呀?"

三娣子笑笑:"乡下妇道人家,哪有什么大名。我娘家姓周,小名就叫三娣。"

陈毅提起被摔烂的竹篮,激动不已。

"你应该有个名。你也是我们的革命同志。"

"我没文化,名也取不好。要不你就给我起个名字吧。"

陈毅点点头,"你每天给我们送饭买东西,提的都是这样一个竹篮。那么,我看就干脆叫周篮吧。"

大家听了都说这个名字好,很有纪念意义。

晚年的周篮嫂

三娣子也觉得不错,掩着嘴巴笑着说道:"叫这个名字也做得。那以后你们就叫我做周篮吧。"

周篮嫂的竹篮

起完名字,大家就注意到了周篮带来的那条狗。

那狗见到生人,夹着尾巴唔唔地叫。

周篮解释说带这条狗上山来是为了让它跟游击队员们熟悉。

国民党军诡计多端,晚上常故意敲老百姓家的门谎称是游击队的人,谁开门就抓谁。

养一条狗就方便了。

狗见到生人就会叫,听到狗叫周篮和丈夫便不开门。

周篮说:"你们拿点东西给它吃。狗精灵,会认人。熟悉之后,你们晚上去我家它就不会叫了。这样我也就不会搞错。"

大家连声称赞周篮的点子高。

稍微休息一会儿,周篮便下山了。

她瘦小而趔趄的身影掩映在苍茫的大山之间。

望着渐渐远去的周篮,陈毅禁不住轻轻地吟诵道:

靠人民,

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

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游击区   特委   敌人   游击队员   赣县   警卫员   游击队   山里   念念不忘   国民党   阴谋   群众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