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身后事:父亲为防儿媳自杀用狠招,后人鲜为人知与性格有关

一场革新,一场百日不足的戊戌变法,在新旧交替思想的晚清中,宣告失败。

这是一次历史上壮烈的改革,也造就了令人惋惜悲痛的结局,在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较量中,痛恨戊戌变法的慈禧最终靠着自己强大的势力,碾压光绪,导致戊戌六君子被下令斩杀,一命呜呼。

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人值得被关注,也是戊戌变法六君子其中一员,他便是谭嗣同,更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虽然他的生命停在了33岁那年,但他的故事却经典永流传,中国历史的足迹永远有他崇高的位置。

夫妻伉俪情深

谭嗣同与之妻子李闰的缘分要从父亲谭继洵说起,谭继洵乃湖南浏阳县人,二十九岁考中举人,一路走上了仕途,在清朝官职权利也非常的强大,他有一好友名叫李寿蓉两人同在户部任职,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两家交往十分密切。

在李寿蓉女儿李闰诞生时,两家便为儿女定下了婚约,希望能够维持两家友好的关系,随即在李闰成年之后,受父母之命,李闰便嫁给了谭嗣同为妻。

在那个年代婚姻包办习以为常,很少有自由式两情相悦的恋爱,但谭嗣同与他的妻子却是那时的一股清流。

一袭红裙,一件红纱,十八岁的李闰终于嫁进了谭家的大门,婚礼中门庭若市,由于谭继洵当时的职位,与其亲家的身份,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福。

谭嗣同剑眉星目,也是一表人才,而李闰小家碧玉,虽然长相一般,但性格温婉,两人举办完婚礼,谭嗣同对她一直发乎情,止乎礼。

慢慢的李闰也爱上了这个博学多才的男子,更是心甘情愿的在谭嗣同身后默默打理自己的小家,并且十分支持谭嗣同的事业。

而在这场婚姻里,李闰虽然不如丈夫学识渊博,但作为大家闺秀,李闰成长的岁月也读过非常多的书籍,这更让两夫妻有话交流。

很快两人有了自己的宝宝,生活更是好不惬意,但奈何孩子出生之后不久便生病夭折,而紧接着大夫判定李闰自此不好有孕,这让李闰心里十分难过,传统思想的根深让她觉得不能为谭家传宗接代十分没用,甚至李闰有考虑让谭嗣同再次纳妾。

可谭嗣同想都没想直接拒绝,此时的谭嗣同已经接收了不少国外的新思想,对此事并未看重,这件事让李闰十分感动,两夫妻关系更是如胶似漆。

谭嗣同在外求学奔波中,虽然与妻子聚少离多,但经常跟妻子写信互诉衷肠,每一份信的开头总会写四个字:夫人如见。

从这不难看出谭嗣同对李闰的真实情感,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通过信件交流也情意绵绵,直到1895年,中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事件让谭嗣同看清了当时清朝的腐朽,他内心愤慨却无力回天。

与妻子写信告知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之后便召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始上书朝廷,要求变法。

而对于丈夫的举动,李闰从来都是抱着支持的心态,谭嗣同的思想在相处的日子里也慢慢的改变着李闰,在丈夫的引导下李闰还参加了妇女协会,担任理事一职。

而后谭嗣同发起女性不缠脚运动,妻子李闰更是首当前冲的做支持者,并带领一众妇女上街大肆宣扬女性的权益,这个时候已经是清朝末期。

在两人十几年的婚姻中,可谓是伉俪情深,即便是谭嗣同的朋友也羡慕他们这种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感情,奈何天公不作美,谭嗣同走的终究是一条艰难困阻的路,这也导致两人最后阴阳两隔的局面。

谭嗣同以死明志,李闰想追随

光绪二十年,国家内忧外患,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妄图用闭关锁国来祈求安宁,外国人虎视眈眈盯着中国这块大羔羊。

为了清朝未来昌盛,谭嗣同召集梁启超和康有为几个好友积极为变法做宣传,当时的光绪帝也是赞同几人的变法革新的。

光绪帝认识到现有的宫廷制度已经不足以撑起一个国家,唯有革新建立新的体系,才能拯救那时岌岌可危的现状,保住自己的帝位。

于是他向慈禧商量变法事宜,慈禧是一位对权利非常痴迷的掌舵人,为了可以继续掌控这个国家一开始她是同意进行改革的。

只是谭嗣同等人对于如何变法采用的方式略微激进,为了挽救清朝,谭嗣同请求光绪帝裁扁抵制变法的官员。

而一旦涉及到政治权利,这必定让掌权者惶恐,慈禧太后感受到了危机,便再也不像以往支持创立新制度。

于是朝廷上下形成了两种对立局面,一面是以光储帝同意革新的维新派,一面是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双方互不相容,更是互不相让。

这期间纵使谭嗣同和一群有志之士坚持己见,但奈何当时的清朝拥有最大权利的还是慈禧太后,甚至到后来光储帝被慈禧使用手段软禁。

这让谭嗣同一种维新派没了支持力量,随即谭嗣同众人找到袁世凯希望他能够将光储帝救于危难。

可袁世凯当时两面三刀,他表忠心为光储,实际对营救光储帝行动迟迟不下命令,袁世凯知道慈禧太后权利很大,生怕一个不慎没能救出人,反而被慈禧拿捏。

尽管当时谭嗣同众人一直催促袁世凯,他还是各种周旋,最后的结局便是倒戈在慈禧一边。

慈禧的胜利,也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至此参与戊戌变法的六君子被关进狱中,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得到消息提前逃到国外躲过了这个劫难。

谭嗣同父亲作为朝廷命官,通过权力也并非不能将谭嗣同救出,但是在狱中探望自己儿子时,谭嗣同斩钉截铁告诉自己父亲不需要为他再去奔波。

这时的谭嗣同已经一心赴死,他认为变法是必须的,而维新的道路必定会有流血和牺牲,即便如今沦为阶下囚,他仍在牢狱中洒脱创作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满腔热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中也让谭嗣同父亲读懂了他的决绝,谭继洵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为了救国一心赴死,便没有再劝说。

在其妻子李闰去狱中探望谭嗣同时,他宽慰妻子在自己捐躯之后希望她能够好好生活,不要过度悲伤,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李闰自知自己无法改变结局,无奈只能痛苦表达自己的不舍与难过,她都没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如今又是这样的局面,李闰觉得自己是谭家的罪人。

尽管在狱中,谭嗣同依旧宽慰妻子,如今国家内忧外患,心脏被慢慢腐蚀,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年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与其日此还不如不来,免受其罪。

李闰身心俱疲,但也有被丈夫话安慰到,随后只能回家中等待最终结果。

1898年9月,慈禧发动变革,此时光储还被囚禁,无力做任何事情,为了震慑那些企图撼动她地位的文化份子,慈禧太后正式下旨于于人流量巨大的菜市口处决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狱中最后一刻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表达了他无畏的精神。

一个知识分子薄弱的力量注定抵抗不了这需要被改革的整片天,随着刀起刀落,谭嗣同离开了人世,在众人的视线中归于尘土。

谭嗣同身故之后,其父亲谭继洵对这个国家更是失望透顶,随即辞去了官位,并为儿子料理后事。

谭嗣同妻子虽早预料到如此结局,但心里也不能接受,两人感情本就深厚,一起生活几十年自然经不得如此打击,每日都躲在房间暗自神伤。

谭继洵看到儿媳状态心里着急,奈何劝慰的话也不知该如何诉说,只能时不时宽慰几句,让李闰向前看,日子还要过下去。

可丈夫没了,自己也没有一儿一女,独留李闰自己的日子她觉得实在没有意思,便决绝的选择了自尽,想随丈夫而去一了百了。

还好李闰寻死之时谭继洵及时赶到将她救了起来,李闰痛哭希望自己公公不要管她,就让她这么去了,谭继洵看李闰一心求死急不可耐,随即开始想办法如何让李闰重启生活的意志。

李闰撑起谭家一片天

让李闰有活着的信念,这必须让她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谭继洵将李闰叫到书房与她谈起今后的生活,他告诉李闰以后谭嗣同的小侄子由李闰抚养长大,并且两个小侄女以后的教育需要李闰负责。

她饱读诗书,又跟着丈夫学习了那么多先进思想,孩子们也是谭家的未来,这个重担必须由李闰担起来,李闰听到此连忙摆手拒绝,但谭继洵为一家之主,态度强硬,说完便把小侄子带到了李闰身边。

有了小侄子的陪伴李闰黑暗的生活也仿佛照进了一丝光亮,她一生未能与丈夫孕育儿女,此时更是被思念与遗憾都寄托到了小侄子身上。

此后李闰耐心教导小侄子,也再没有了自杀的想法,除了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闲暇时李闰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因着长期与丈夫谭嗣同的交流,让李闰也有了家国情怀,她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为以后的孩子有更好的更加文明的环境做些什么。

于是李闰萌生出了大胆想法,准备在当地创办女子学校,有了想法资金变成了问题,只能变卖现有家产来筹募资金,靠着这些钱浏阳第一女子学校就此成立,李闰也担任了校长一职。

随着学校走入正轨,李闰开始援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家里只留基本的生活钱财,剩余部分全部用来做慈善。

唯一不变的是李闰对丈夫的思念,每月她都会抽出两天时间去到自己丈夫坟前诉说自己每做的一桩桩和一件件事,从后世留下的诗篇中,也可看出李闰对丈夫深深的不舍。

她曾写过一段凄美的诗句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她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思念,也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整个谭家全部由李闰支撑,她更要坚强,在此后的岁月里,她还为丈夫修建祠堂,来宣传谭嗣同的思想,回国之后的梁启超等谭嗣同的好友也曾去祠堂进行缅怀,并且奉上来了牌匾,这个牌匾确实对李闰付出的肯定。

民国1925年,李闰去世,享年60岁,死前她没有一分不舍,偌大的谭家她听从了公公谭继洵的之事负责任的支撑了起来,儿女也全部长大成人,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如今,她终于可以与心心念念几十年的丈夫于另一个世界相见,她内心平和亦足矣。

李闰死后谭家后代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且将她的坟墓与丈夫谭嗣同放在一起,李闰的一生因谭嗣同活的精彩,也因谭嗣同让她的后半生备受煎熬。

谭嗣同固然并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丈夫,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谭嗣同经历如此多的苦难虽然没能改变当时的现状。

但也用他的方式来证明这一生为了变法做出的强烈牺牲,更是为了警醒世人,感召后人,让那个腐朽的制度早日迈向另外一份光明。

人总有一死,谭嗣同却死的壮丽,死的千古。

他的父亲谭继洵也死得其所,好好的照顾了自己的儿媳,李闰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女中豪杰,死的依旧光荣,如今回首看历史轨迹,他们都逝在了历史的千碑之上。

谭氏一族个性都非常鲜明,他们一心为国,后代也全部成为栋梁,这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正直思想。

而谭嗣同,以身许国、再难许卿,可他们都不曾后悔,也不会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光绪   父亲   戊戌变法   儿媳   狱中   侄子   鲜为人知   清朝   后人   慈禧   性格   丈夫   妻子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