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唐氏男孩上小学:妈妈憔悴到被人喊“奶奶”


上图中,10岁的康康正在同学们帮助下完成作业。在贵州毕节,他是当地一个心智障碍者家长群中,唯一被周知能进入普校读书的“唐宝宝”。


“唐宝宝”,也就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他们体内的21号染色体,比普通人多出一条。这导致他们面容“特殊”,还伴随着智力落后,肌张力低,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等特征。和自闭症儿童一样,他们也是心智障碍者,不容易受社会接纳。


康康的“唐宝宝”特征很明显,刚出生就被医生判为“先天愚型”。现如今,他能写会算,融入了小学一年级,还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熟悉“唐宝宝”的朋友,都知道做到这些有多难。


而康康能走到今天,主要靠的就是一家人齐心协力,还有他那永不放弃的妈妈。这对母子的经验,值得所有心智障碍家庭借鉴。



01

他不是个“废品”



康康在刚出生时,几乎被所有人视为“废品”。


他头大,四肢短,双眼位置靠上;他只有1.9公斤重,瘦得干巴巴;他肌张力低,软得像团棉花......


他被剖出后,医生一直拍打他的后背,想让他尽快大哭出来。但医生失败了,躺在手术台上的康妈还没来得及看清儿子的脸庞,他就被送入了保温箱抢救。


产后第二天,康妈的下腹还在痛,她就被查房的医生问起,“有没有做过唐筛”。康康的特殊面容,让医生并无太多迟疑,就有了结论。


康妈大吃一惊,她被“随机发放”了一个唐氏孩子。生康康时,她和丈夫才30出头,称不上大龄夫妇,双方家族也没有相关病史。而且,她孕期的唐氏筛查结果显示为低风险。唯一的异样,是做唐筛检查的医生说孩子生下来会很瘦小,5斤左右。


这也不奇怪,康妈是个不到90斤的瘦子。而老大生下来也只有5斤,是个活蹦乱跳的NT。她不再多想。


可康康不仅是瘦,他还是一名唐氏宝宝,除了特殊面貌和智力落后,他还有免疫力缺陷。孱弱的他,曾多次病危。


这样一个孩子,让康妈马上身心俱疲。坐月子的时候,康妈想着晒太阳可以帮儿子补钙,就抱着他去了公园。在阳光下,康康原本细软的黄发,白得刺眼。当康妈怔怔地看着儿子时,路人对她说,你这么年轻就带“孙孙”啦?


“那时我才31岁,居然憔悴到被人误以为是奶奶。”康妈说。


除去外表,她的内心也很煎熬。根据《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唐氏患儿1岁前的死亡概率高达32%。她很害怕儿子长不大,“康康这么小,他一个人在地底下的话,肯定会很怕。如果真到那一步,我会下去陪他。”


儿子出生头三个月,康妈一直忙着给他救命,“他动不动就染上肺炎、支气管炎。我三天两头就带着他往医院跑。”


后来,他曾高烧不退,两眼结膜发红,全身起疹子,命悬一线。他被确诊“川崎症”,这是一种能引发全身炎症,并很有可能导致后天性心脏病的恶疾。


其他家人劝康妈尽力就好,没有必要过度治疗。康妈很难过,一个人坐在了医院外的花坛边。说来也奇怪,她瞥见报刊亭的一张报纸,上面写的是广州一家慈善机构里有很多被遗弃的唐氏婴儿。


这反而让康妈更坚定自己的决心,“我和他母子一场,注定在今生相遇。说什么我也不能放弃。”


乖巧的康康,是一个爱笑的男孩


除了容易生病,康康还嗜睡,喂养困难。每天晚上,康妈就定时打儿子的脚底,先让他醒来,再用滴管挤半滴牛奶到他的嘴里。她解释:“一整滴不行,会呛到他。”这样的喂法,能持续一整夜。



02

“你疯了”



康妈不顾一切救孩子,在康康的外婆看来,女儿“疯了”。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康妈在做“无用功”。这也不奇怪,因为唐氏患者的一生,并不太乐观。据北京大学郑晓瑛教授2008年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论文显示,中国唐氏综合征患者的预期寿命估算为42岁。


唐氏患者也是最易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群体之一。在欧美,约40%的唐氏患者在40岁出现症状。也就是说,在唐氏患者仓促的一生中,他们的大脑会很快萎缩,能力也将逐步退化。


康妈不管这些。她背着8个月大的康康去广州做了评估。往后几年,她陆续辗转贵阳、北京、沈阳、成都多地,带着儿子轮番参加大运动、认知、发音、感统以及家长培训课 。夫妻俩打理的一间厨卫电器店铺,就曾因康妈的外出而一度关停。


并不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支持她。每个月不菲的干预费,不停消耗着夫妻俩多年攒下的积蓄。一家四口,也仅靠康爸做售后维修养活。


母亲想骂醒女儿:“你疯了吗?真要把自己逼上绝路?”也有亲戚劝她,随着孩子自然发育,有些能力会慢慢跟上,不如存钱给孩子养老。


康妈理解他们也是为这个家好,但她是康康的母亲,她认为孩子生而为人,不是来混吃等死的,而是要体验喜怒哀乐的人生。为了这个心愿,她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



康康最先学的是大运动。那时,康康愣是不会爬,他趴在地上,肚子颠地,手脚朝天,其他家长便笑他“开飞机”。


考虑到康康的肌张力低,康妈先让康康学会蹲坐和跪坐,为学爬打下基础。康康能独立完成这两个动作后,康妈便把他系在自己身下,然后把他的手脚叠放在自己的手脚上,重复练习爬行。之后,康妈再把铃铛塞进气球,吸引康康往前爬。

就这样一步一步,康康才学会爬行。


康康三岁半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经常摔跤。为了锻炼他的四肢的协调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康妈为康康制定了一系列运动训练。而其中一项,是康康每天都要在跑步机上运动半小时。


起初,康康并不喜欢,康妈便在他身后跟着跑,不停鼓励他,有时会讲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完成运动后,康妈就会奖励他看一集他最爱看的奥特曼。如今,坚持锻炼不仅成了康康的习惯,还让他的身体强壮不少。


康康的抽象思维很弱,康妈曾花了数月耐着性子教康康按数取物。从唱数,识数,点数到按数取物......一点点拆开教他,反复练习。不断坚持,就是她最大的心得。



03

终于上学了


母子俩的努力有了阶段性成果。去年,康康入读了一所公立小学。那段2公里的上学路,母子俩铺垫了6年。


或许在旁人看来,10岁才读一年级,显得太迟。康妈对此并不焦虑,她更注重儿子融合进普小的能力。


康康和他的同学


认识这对母子数年的家长老周称赞道,“康康是个能写会算的帅小伙。”电器店重开后,康妈就趁看店的空当,日复一日给儿子“开小灶”。


但那只是他能力的一部分。从3岁到9岁,康康就先后读完了幼儿园,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他能够独立适应集体环境。


康妈评价儿子有些“胆小”,但这样的他不敢闯祸,还能乖乖地安坐,并遵守课堂秩序。他的学业能力虽比不上同龄人,但他很享受上学,喜欢跟朋友玩在一起。


幼升小是一道鸿沟。在康康正式入读一年前,康妈联合其他家长,逐步向校方领导倡议融合理念。成功报名普小后,康妈立即联系上了班主任,介绍了母子俩一路走来的情况,并申请了随班就读。见班主任体谅自己的艰难,康妈才暂时松了一口气。


不料,康康在初见班主任时出了岔。因为怕生,他既不主动交流,又不配合班主任的指令。班主任见状不对,觉得康康更适合去特校。康妈急了,她搬出了国家“十四五特教提升计划”这张底牌,表示康康既是义务教育阶段下的适龄儿童,还能安坐并遵守规则,普校就不能拒收。为了进一步减轻校方压力,她还主动提出入校陪读。


但开学一周后,康妈就从学校撤退。班主任认为康康在校表现良好,康妈可以回家看店了。班主任也很照顾康康,她设置了“守护康康”的特色奖章,号召全班同学帮助他。


班主任带动了全班同学照顾康康,这让康妈感恩许久


但融合教育,注定苦乐交织。前不久的校运动会,让康妈很失落。在安排表上,同学们都有运动项目,唯独康康只能做啦啦队员。


“老师有自己的考虑,不过我很希望康康也能参加,哪怕让我拉着他在赛道上跑跑。”康妈说。为此,她甚至愿意提早闭店赶去学校辅助康康。但表栏中的康康形单影只,让康妈感到落寞。


或许,一些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康妈知道,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效果有限。如果与同样身处弱势的家长形成合力,这样的影响或许能更加深远。


自2019年起,她就加入了毕节的一个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并成为了骨干家长。组织举办的每一次活动,她都非常活跃。这不仅包含了她对改变现状的期待,还藏进了她对儿子的爱。


采写 | 面包
编辑 | 皮皮爸
图 | 康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30

标签:毕节   能写会算   心智   班主任   憔悴   患者   奶奶   儿子   家长   男孩   医生   能力   妈妈   孩子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