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人物志:周范华-湖南女子教育的先驱

周范华女士,是1912年在湖南省新化县大同镇首创大同女校、反封建、变风气、培育人才的妇女界先锋。

她于1876年四月初六日生于新化大同镇竹半村时荣桥(现属新邵县坪上乡)。她的父亲周叔川是辛亥革命的先导者,早于1901年即在新化大同镇创建大同学堂(今新邵县冲),旋与谭人凤等同志奔走湘桂黔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酝酿反清武装起义。范华为其长女,事父及继母孝,为亲分劳,教育三弟二妹,代掌家政。她幼承维新、革命思想之熏陶,明达有识,具反封建思想。对父亲与弟辈之从事革命活动,深表同情,奋力支持。

范华年二十时,与同乡坪上谢煜樟(号晓庄)结婚。晓壮家世清贫,苦读成才,博学能文,富维新思想。叔川知而器之,征范华同意与之结缡(结婚)。婚后,范华食粝服粗,一心支持晓庄外出寻求新思想,参加革命活动。新化为湘中山邑,封建积习沉重。晓庄赴省会长沙,以附生考入湖南师范学堂,后中式第九名举人,归县任新化中学堂国文史地教员,在校传播新学,极得同学爱戴。

1905年,周叔川革命机泄,亡命走日本。孙中山、黄兴两先生以叔川年长,深所尊重。孙中山委叔川以长江上游招讨使重任、谭人凤副之。叔川方谋归国大举,不幸以劳瘁而病逝于日本神户,临终赋诗曰:“我欲横吞此胡虏,可恨阎罗昏聩不相许,哀哉此恨长终古”。陈天华曾为叔川撰传,深表悼念。

当是时,新化本乡封建顽固势力图谋颠覆施行新学教育之大同学堂,煽动风潮,抗缴煤捐,致使学堂经费无着,濒于夭折。晓庄闻知,仗义申直于新化有司,打击幕后操纵之劣绅,学堂始得免于中辍,功同再造。然晓庄亦以积劳,遽于1906年盛年谢世。

范华长弟京甫,次弟笙甫,皆因从事革命,备受清廷迫害,相继谢世。际此之时,周范华身处封建势力顽固深重之山乡,频遇失父、丧父、丧弟之巨变,家道极清苦,又无子,茕茕孑立,境遇之艰可以想见。但她毫不为反动当局以封建社会的压迫以及命运的压力所吓倒,毅然忍痛发愤,以赤手空拳之一弱女子,决心兴办女学,以继承亲人们的未竟事业,其功弥艰,其志弥壮。

然后,她于1908年离乡负笈远游,接受新学。虽有家事之重累,亲邻之群相劝阻,以及中年复学之不便,皆不足以阻其坚强之决心。她有幼女三人,最稚者天惠方四龄,仅存之幼弟亦弱,她乃将三女托抚于邻里,尽典奁資,赴省垣长沙求学。清廷与湖南当局曾禁办女学,1907年在舆论冲击下稍弛禁令,许民间办女校。湖南先进人士于禁令期间办有周氏家塾,后来改为周南女校,范华遂入该校,悉心汲取当时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在校期间,勤学苦读,清淡自持,生活极为俭朴,因学费拮据,衣物简素,每攻读至夜分,辄复乘夜浣洗衣衫,以便次日继续穿着。几年中,她励学坚毅之情,即此可以概见。

1911年,范会学成返里,首倡创建大同女校,其时,地方封建势力犹根深蒂固。新学堂且被视为异端而备受攻击,女子而言新学,更被视为大逆不道,虽赞成新学堂的人士,对此也视为踰闲,不予支持。守旧力量群起阻挠,遍置窒碍,甚至泡制诬蔑蜚言,不堪入耳,当时社会恒以此迫妇女于绝地,而范华坦然,不屑一顾。她多方呼号,据理力争,往返折冲,不为威势所恫,不因艰困中辍,素志不酬,决不休止。

在筹建过程中,躬自经营,精心擘划,举凡争学款、募资金、招学员、定校址、备教材、定章程,无不惨淡经营,次第厘定。为办校事,她奔走活动,不避崎岖寒暑。当行止外村,值风雨交加之夜,她身携利器,眠不就枕,其犯险兴学之勇毅也如此。经过艰难奋斗,大同女校于1912年初于时荣桥周氏家塾(即前致用学堂)终告建立,是为湖南各县最早设立之新式女校。旋与已创办之大同镇高等小学男学堂联合为一。

同镇蒋卓华女士,也是当时女界先进,范华邀为同志,共任艰辛,范华明毅,卓华宽和,动静配合,相得益彰。时人言及大同镇始创妇女教育之先锋人物,率以周蒋并称。时风气初开,进行新式教育的妇女学校,虽在全国文明发达的京沪等地区,也还为数不多,而大同镇僻处内地穷乡,侪能挤于全国先进之列,周蒋之卓识勇气与毅力,洵足令人敬佩。

“5月初,教员张筱云、谢濬元、谢毓灵诸君以三溪寺邻近学校,有妨学生学业,督率学生将偶象烧毁,各士绅即遵照上令,将寺庵产之大部,提作学校经费,房舍定为女校及本区机关办公地点。此外,各村庵产由谢序锡、唐润清两先生按村劝提,所提田租前后共计一百四十石,均充女校经费”。①

大同女校成立后,范华以校为家,长期任管理而不取报酬。遇校款拮据,往往尽己所有,甚至典质借贷以充经费。办学之始,因封建影响,入学者稀,她多方劝服亲友,而且率先送弟妇及女儿三人入学为首倡。办学中,她倡导新法,有知即行,力求改革,务戒因循保守。

为启牖新风气,辄多方延聘良师,远及省外人士。教习女生体育活动,她不顾缠足、年高,犹亲为示范,以至摔倒骨折,一足终生致跛,然终不以为意,其忘己为学也如是。后来范华虽辞去校务,但无论家居或旅外,仍时时以女校的发展为念,学校大事也都得到她的指导和支持,成为湘省内地最早女校之一。

大同女校创办迄今已历90余年,其间,1946年改为大同初中女生部,今则为新邵二中(各班含女生)。90余年来,它所培养的妇女人才不啻千数,其中有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卫生各方面卓有成就的妇女人物与专家,为发展地方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地方一代妇女人才的成长,沾溉了她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办学的汗血。今六十岁以上的本地女界人士,大都亲沾其教泽,故当地女界人士和周围群众,莫不知有周老师,恒以此敬称而不指名。

范华家境清寒,薄田数亩,房无一椽。晚年辛勤纺绩。季女天惠寡居,以薄薪瞻养,赖以糊口。性慷慨豁达,常排难解纷,以助人为乐。平居与人相处,和煦如春风,而执义不屈,疾恶如仇,坚毅顽强,风范睿重,人无少长,皆敬之爱之。

她一贯关心国事大局,培育青年。三十年代,她同天惠旅居北京时,天惠及其学友率以寓为聚首之所,相与辩析时政,议论风发,尤与浦熙修姊妹为莫逆,熙修后为名女记者,范华视同亲子侄,辄含笑温谕,奖议其论。范华晚年终老于母家时荣桥,堂侄周岐为反袁牺牲之烈士,周昆、周泽痴皆为革命而牺牲,范会深切关怀其遗属,每以他们的榜样教育后昆。盖其疾恨黑暗、向往光明之心,老而弥坚。

1951年8月,周范会病逝于时荣桥。生前尝言:葬无所求,得里校小学生护榇归山为己足。其毕生瘁之旨向,殆可征之于斯语。

范华三女:长谢卓兹,方蔡元培长北京大学,始创招收女生时,负笈北奔,毕业于北大,为北大最早女生之一,后供职于南京教育部,抗战期间积劳病故;次谢祚兰,毕业于长沙艺芳女子中学,学行冠侪辈,早逝;三谢天惠,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多次为教育界工作模范,1958年去世。抚侄兼繁为嗣,亦执业于教育界。外孙苏孟湘、苏仲湘,孙之虎,皆得沐老人慈教,克绍德徽,卓有建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新邵县   湖南   新化   女校   长沙   先驱   学堂   封建   经费   妇女   人士   女子   范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