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咸宦海见闻录》中,才能看官场有多腐败,而且已经病入膏肓

《道咸宦海见闻录》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布政使张集馨个人所作之自叙年谱。实际上就是他从考中进士到致仕罢官时期的官场见闻其自传读来就像是一本黑色幽默的小说,然而这些事都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事件。可惜丢了一部分,此书就是集中了道光咸丰时期官场的陋习,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贿赂公行、政由贿成”、“巧立名目、横征暴敛”、“陋规馈赠,相沿成习”。


张集馨个人能力,道德操守都相当的不错,他翰林院出身,而后外放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此后三十年间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任职,官声也算不错,算是一个干才。他一生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当上巡抚。当官的时候三次被弹劾。在同治四年,张集馨在66岁时最后一次弹劾,他被革职永不叙用。致仕之后,张集馨把一切都看得很透。所以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啥都敢写敢说。他将在官场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了《道咸宦海见闻录》,此书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当然他写的时候,也没有给别人看的意思。


张集馨第一次被人弹劾是因为琦善出兵打仗时他负责粮草后勤。由于琦善打了败仗,他跟着倒霉被充军,第二次被弹劾更搞笑,他的上司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桂良(恭亲王奕訢的岳父)问他借钱,这钱自然是有借无还,所以张集馨严词拒绝,桂良以“不听调度,滥用帑金”为由将张集馨弹劾,二次充军。第三次,是因为当时太平天国造反,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弹劾他供应粮饷不及时,延误战局,又被革职。


在书中,张集馨描写了大量的他与各级官员的人情往来,勾心斗角,虽然没有具体描写官员的贪赃纳贿,但其中潜规则却使得满清的官场更加黑暗,而对此,张集馨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这一切都当成正常的官场往来,窥一斑可见全豹,从这些小事情就可以看出清代的官场有多腐败。下面就看看张集馨记载的这些平凡的事情。


当时有的官员以陋规敬上级以求晋升、庇护、任务或资源分配帮助并且以正式制度掩盖(将陋规称为办公费用),以银两接待检查人员以求庇护,有捕快、八旗养寇自重和大盗沆瀣一气,有官员之间互相提携亲属,有前任官员欠下亏空后任官员帮助弥补(流摊)的非正式规则,这都是共谋。裙带是指帮助自家亲属,尤其是在晋升方面。《见闻录》中经常可见。


某某知县是一省乃至朝廷大员的亲戚,某某知县和京中某家族经常走动,形成了一张张巨大的关系网。而逆向淘汰是指上级察觉到寻租后,要求上级自行整治,结果上级反而借此寻租打击,与上级共谋的下级即使寻租也不受罚,未与上级共谋的下级即使没有寻租也会被受罚。


就连张集馨自己也不能免俗,在道光二十五年,张集馨被补缺陕西督粮道,这个职务号称:“天下道府第一肥缺”,但是他人还没出发,在京城送的“别敬”就高达17000两白银。张集馨在北京四个月,就是等待吏部HR的人事任命。在此期间的一切费用都得自费,现在任命下来了。根据当时的潜规则,必然要打点朝中官员。但他的银子也用完了。只好大举借债:
于是张集馨托朋友在广东洋行贷款九千两,年息九厘,向山西钱庄借款五千两。向三个同僚(同科进士)借了两千两白银。也就是说这1.7万白银,张集馨都送礼了,没有一两银子花在自己身上。张集馨在书中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这些官员之间的潜规则都有着一系列规矩。分别被称为,“别敬、炭敬、冰敬”。此“三敬”便是这种潜规则的的主要形式。炭敬(冬季)和冰敬(夏季)是外官每年两次的常课。外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张集馨这个陕西督粮道的职责就是主管军粮的征收与发放,同时兼管的地方粮食的调拨事务。当时的粮道辖有东西两座粮库,从头年五月开始征收,到第二年上报奏销,共计征收大米、小米、豆类、麦子约二十万石。八旗兵的粮食按月发放,绿营兵的粮食按季发放,每年大约发放军粮十九万多石。陕西粮道之所以被视为肥缺,就是因为有这将近一万石粮食的盈余。所有官员都可以上下其手,大肆贪污。


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42斤,一万石就是142万斤,按照当时的的规矩。张集馨就算不贪不占,按照潜规则获得十几万两银子都是平常事,属于不合法但也并不违法的灰色收入,装进了腰包完全不用担惊受怕。至于贪污,自古以来就是上不封顶,无足为奇。张集馨自然收银子,他不收也没人相信。因为他还要把收到银子孝敬上级,他不收就得拿自己的银子。比如给陕西巡抚以及西安将军银子是分四季来送,每季白银一千三百两。陕甘总督那里则是按“三节”致送,每节白银一千两,但这笔银子不用张集馨个人出,是由粮道衙门派下人专程送到陕甘总督的衙门。张集馨是个有名的清官,一个清官尚且如此,大清那些贪官还不把百姓往死里折腾。


张集馨在任上的时候,自然也有官员的相互往来。遇到来往西安的各省官员都要地主之谊,按照潜规则标准,彼此见面需要:戏曲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还要每人几百两盘缠。



道光三十年时,50岁的张集馨被吏部HR调任陕西布政使,此时走在半路张集馨接到朝廷的邸报,68岁的道光皇帝驾崩,张集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在书中写道:“惊悉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五中催裂”。可以说,张集馨能够从翰林院被外放知府,步步高升,完全是因为道光皇帝慧眼识珠。张集馨是道光亲自选拔的官员,君臣二人有过多次见面详谈。


张集馨在外放陕西布政使的时候,道光帝亲自与这位副部级干部面谈,在召见张集馨的时候,道光帝直言对张集馨说(大意):“我亲自向吏部提议你外放,你的能力,见识,学问都不错。但当地方官与当京官不同,所以你要认真工作,不要辜负了我的希望”。虽然张集馨是皇帝亲自提拔的官员,但给吏部的银子也是一两不能少,如果不给或者少给。张集馨这个布政使根本当不好。对于这一点,道光皇帝也是一清二楚,但这个潜规则也不能打破。而最初道光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曾经意图打击这种政治陋习。但始料不及的是,朝臣和封疆大吏几乎都对陋规改革持否定态度,对此,即便的皇帝也无法更改。



总体来看,内部腐败无法解决,外部危机毫无应对,是此后大清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没有之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官场   陋规   吏部   病入膏肓   道光   陕西   银子   上级   腐败   潜规则   官员   皇帝   宦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