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母系氏族社会真的存在过吗?

文/FK

(一)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这是我搜索到的关于母系社会的描述。


母系氏族社会相像图

我一直对“母系社会”的存在有疑问,总认为那是不可能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生编硬造的概念。

作为“薪火相传”的物质基础,就是那一身“臭皮囊”,男欢女爱、繁衍生息,若无此,人类早就灭绝了。

诗经中有一首“摽有梅”,是讲女子思春的: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看对眼的人),迨其吉兮(选个好日子)!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看对眼的人),迨其今兮(今天就行)!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看对眼的人),迨其谓之(只要你说一句)!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查到的关于“母系社会”的信息,还有“子女跟随母亲,因此是无父无夫的国度”。我觉得非常好笑,就像是石器时代的女人天天在找男人“交配”,不论认不认识、不论看不看得上,只要见到“男人”就岔开双腿,而且没有“例假”。男人似乎都是衣食无忧,成天介就是找女人“交配”或者“强奸”。非常好笑。

动物界里就有拒绝拉郎配的。看过一个电视片,某动物园为成熟的雌猩猩搭配了一只雄猩猩,雌猩猩看不上、一见面就干仗,过了好一段时间,两个才由“熟悉”、到“恋爱”、到“交配”的。动物都如此,何况人类!

诗经里有另一首诗,《周南·汉广》,诞生了“翘楚”“之子于归”这样的词汇,那时就不是想和那个女人“交配”就能得到的了。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只能“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在人家找到如意郎君的时候送点喂马的好饲料,略表遗憾并祝福。

非要说“母系社会无父无夫”不是不可以,客观事实当时确实没有“婚姻法”嘛。若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那是后人的臆想,其母肯定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只是没有“DNA”检测技术而已。

就连避孕失败的妓女韦春花,在韦小宝问父亲是谁时,说可能是那个上床前先念一段经的和尚,特别是韦小宝那双色眯眯的眼睛,特像。难道石器时代的人都是脸盲?孩子长得像谁?看不出来?跟谁“交配”过?也不记得?

《鹿鼎记》小说里韦春花和韦小宝母子

(二)

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可以理解,一群人,不论一两百人、还是上千人,不能没大没小,姨母、舅舅可能和侄女侄儿岁数差不多,在一伙人中的地位肯定不一样,这是天然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地位就不一样。

古人早期的姓氏,基本带女字旁,比如嬴、姜、姚等,这不排除生殖崇拜的可能。有不少“吞卵而孕”“履大足而孕”的传说,有学者解读是求孕舞蹈后,与扮成天神的“尸”交合而孕,所谓“履大足”就是踩着“尸”的舞步。因此以古“姓”多为女字旁就说女性占统治地位站不住脚。

也要知道姓和氏是两码事,“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说他们这一伙人原来在什么地方繁衍生息,后来不论是人口太多了住不下、还是出了天灾人祸,其中一部分去了别的地方就再冠上一个“氏”。比如屈原不姓“屈”姓“芈”,“屈”是“氏”,跟那个电视剧里很火的“芈八子”是一家子。

屈原和芈月共享一个“氏”

在生活物质贫乏、基本是吃了这顿就得琢磨下顿的“原始共产”阶段,计算世系勉强说得过去,说女性占统治地位怎么听着也不是合理的。

说道财产继承更不好自圆其说,一个是没什么遗产。另外有讲男人打猎不稳定、女人采摘稳定,如果有一片田地林场可以采摘,而且这片田地林场可以是遗产的话,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逻辑矛盾,谁来保护这片田地林场?难道现在的女人力量退化了?她们曾经干得过男人、而且是她们氏族以外的男人?抑或古人比较守规矩,女人打仗两个氏族的男人就不参予?能够有“力量”保卫这片田地林场的人,不拥有“所有权”?

(三)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农耕社会,按冯时先生的观点最少应该在8000年以前,因此说上下五千年是很保守的说法。农耕社会是男人占主导地位,还是女人占主导地位?

冯时先生:《考古学报》副主编

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是“观象授时”,也就是何时下种,四季分明的中原最怕的是有“种”无“获”,那可能威胁全种族的存活,有很多俗语,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错过了时令可能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的。

那就有一个问题谁在观“天象”?在懵懂的文明早期那就是高技术!或者换一个提问方式,现在天文学家大多数是男的还是女的?或者再换一个提问方式,把天上的“星象”与“农时”关联起来,确定何种“天象”对应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是男人还是女人?或者再换一种提问方式,近200年来有多少男性科学家多少女性科学家?

你觉得“母系氏族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方式?

是研究“时令”,还有耕种、养护、收获。我曾是农民,实际的经验不论耕种还是收获,都是重体力劳动,单靠女生是不可能的。女生可以除草、间苗、看护、打虫、可以协助,但绝不会是主力。现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女生是承担农活的主力,是因为农田很少,不是主要经济来源。

在进入农耕时期,男人不仅仅参与农业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保护劳动成果。辛辛苦苦大半年,临近的氏族完全可以来掠夺果实。怎么办?历史上有屯田,就是既是耕种的农民、也是打仗的战士。一旦有剽掠者,氏族的男人必须立即成为战士,那是需要流血的。

工业文明的当下,这种情况更为尖锐和明显,日韩之所以甘为美帝的“走狗”,罔顾与中国的经济利益,是因为美帝在武力上打倒和控制了它们;欧洲之所以与美帝一道对俄国喊打喊杀,即使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自由,是因为美帝在武力上降服和控制了他们;中国之所以能够独立自主的、不妥协的应对美帝的“剽掠”企图,是因为有一群现代武器武装起来“解放军”,他们大部分是男人。

你自己说,什么叫“母系氏族社会”?谁是主导人群?

(四)

现代技术的发展掩盖了女生的天然缺陷,就是力量的缺乏。或者以“温情脉脉”为假象,让很多女生忘记了什么是“力量”,也忽略了一个基本道理“在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不堪一击”。

其中一个力量的表现就是体力。

中国传统的思想就是“阴阳平衡”“柔能克刚”“刚柔并济”,其中的柔能克刚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刚”是主干,是显性,但“柔能克刚”。

在“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夫妇有别”非常关键,无此则无父子、无长幼,也就没有了朋友和君臣。它没有直接说“夫为妻纲”而是说“夫妇有别”,就是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与角色,享受不一样的权利和幸福,也就是说夫妇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命的,广而言之男女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命的,就是“别”。

为了说清这个“别”,因此才有“夫为妻纲”,为了避免混淆视听,因此才有了“柔能克刚”。“刚”是显性,“柔”是隐性,“刚”是枝繁叶茂,“柔”是根深蒂固。

也因此任何挑动男女对立的思想,都是中华文明的大敌、人类文明的大敌。

男女虽阴阳有别,但原本就是一休的

胡适先生做学问还是很厉害的,他对“自然”的解释非常好。说到“自然”有很多意义,其中一个就是指“自然界”的自然,一个就是说“道法自然”的自然。“道法自然”是怎么回事?胡适先生的解释,“自”就是它“自个儿”,“然”就是“就那样”,合起来就是“它就那样”。它会一直就那样,它不会因你的想法和情绪而改变,它从不知有多久的很久以来就那样,是亘古不变的。

男人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生发展的阶段产物,因此其关系也应当“道法自然”,就是遵循其一直存在的、自然而然的、不受外力影响的规律。

(五)

工业文明只有几百年,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太快了,创造的新物质新体验眼花缭乱,在农耕时代建立的社会道德准则正面临冲击,比如对自然条件和体力依赖的降低,寿命成倍的延长,生育可以计划等等,各类量变积累到现在,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理论。

按胡适的哲学的六个基本问题之一,“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即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还没有同步完善并与之适应。这也正是人类面临的问题,西方发展了几百年,有较长的适应过程。而三步并作两步走的中国,真正的工业化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的,甚至是从1953年才开始的,需要时间来建立新的人生哲学,即伦理学。

辩证唯物之一赞成“扬弃”,认同“质变”。所谓“质变”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有别于“质变”以前,就如同不能机械的以“生物界”的规律解释人类社会;所谓“扬弃”就是不是凭空出现,原有的规律还会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

未来的、广为大家接受的伦理道德肯定会“扬弃”“男女有别”,而不是完全抛弃“男女有别”,因为“男女有别”中有“男女平等”的基因。

未来的、广为大家接受的伦理道德肯定会“扬弃”“夫为妻纲”,而不是完全抛弃“夫为妻纲”,因为“夫为妻纲”中有“协同一致”的基因。

“夫为妻纲”中有“协同一致”的基因

未来的、广为大家接受的伦理道德肯定会“扬弃”“阴阳协调”,而不是完全抛弃“阴阳协调”,因为“阴阳协调”中有“共同幸福”的基因等等。

工业文明还在快速推进,现在就诞生与之互恰的新伦理思想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暂时的,还需要演化完善。

但有一点是清晰的,新的伦理道德必然让男女之间更加和谐,而不是对立;

让男女在其指导下获得更多的感性幸福,而不是让幸福更加物化;

让每个男女因走进男女关系而获得更多的内心安宁,进而让人类未来社会更值得憧憬和留恋,而不是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母系   氏族   胡适   社会   农耕   林场   阴阳   自然   男人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