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不敢这样编:一封举报引发了整个山西官场的大震动

本文作者:陈明东耳西来 文章转自:明律如是说公众号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仅供交流,如有异议请私信联系删除


这事儿不是现在的,是清朝末年的。


有位叫张集馨的官员经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宦海沉浮30年,翰林出身的他把自己在大清官场的种种见闻经历都记录在自叙年谱里。翰林出身,擅长文墨的张集馨观察敏锐,文笔生动。张集馨自叙年谱于1981年11月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出版,本文就出自该书。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京城有位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向道光皇帝递交了一封举报折子称,山西介休县发生了一起官员瞒报恶性刑事案件的事情。

介休县有位退休官员的还没出嫁的女儿被轮奸了,歹人奸淫后又杀死了该少女,并将其双脚剁下带走!这些歹人胆敢以民犯官,坏人清白,杀人剁足,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应该严惩不贷。该地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恶性案件,结果山西巡抚和介休知县为了自己的官帽子,居然欺上瞒下不向朝廷报告,政治问题很大。本御史认为其中应该有贪赃纳贿的行为,现奏明圣上,望依法严查!


道光皇帝看到这封举报奏折以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要求彻查此事,朝廷钦差大臣汤金钊和隆云章前往山西去调查。汤钦差点了个卯走了一圈就回京了,隆钦差倒是在太原呆了好几个月,吃喝拿要一样不落,调查一直无果。最后隆钦差不耐烦了,把烂摊子交给新任山西巡抚杨海梁,也回京了。


两位钦差大臣都走了,案子还得查呀,举报的御史一直盯着呢,道光皇帝那边也等着回话呢。山西巡抚是地方大员,哪有空查这种案子,他遂责成藩台张兰沚去办。张兰沚这人动机不纯,他一心想借着查办此案牵出几个山西高官来,公报私仇,给与他素日有矛盾的那几位大人一点儿点颜色瞧瞧。


张藩台就选了个他心目中的清官能吏去查办此案,这个人就是时任山西朔平知府的张集馨。因为张集馨进士及第、翰林出身,确实有两把刷子,名声也不错,而且张集馨还当过御史,应该亲近认同举报御史这边的。


介休知县姓林,刚上任两年,钱还没捞够呢,林知县十分害怕张集馨借题发挥,让自己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林知县准备向张集馨行贿,花钱买个平安。

张集馨到达介休的当晚,林知县就带着几百两银子在夜深时分偷偷来见张集馨。张集馨一脸正气地拒绝了林知县:本官两袖清风,刚正不阿,自会秉公执法,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林知县请回吧,只要你确实没问题,就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要担心。


林知县手捧大几百的银子,一脸懵逼,内心碎碎念:大人,您怕不是跑错片场,拿错剧本了。我大清官场还有这样不贪赃的上官?真没见过呀!


按下因没送出银子忐忑不安的林知县不表,我们来看看张集馨的查案结果。


张集馨一番明察暗访,认真仔细地调查后发现,确实有一名本地退休的官员的的女儿出了点儿事情:这位少女去逛庙会,结果逛着逛着就不见了,直到3天以后,焦急万分的她家人才找到她。找到这位官宦小姐的时候,她衣衫不整且又脏又破,一对儿绣鞋也不见了(当时社会,女子的脚不可随意外露的)。事发后,她家人坚决拒绝承认她被歹人轮奸过,说仅仅是迷路走失了而已。


涉案的是几个当地的地痞流氓,他们此前就参与过抢劫杀人,被抓以后,他们承认了抢劫杀人的罪行,审理案件的林知县在上报刑部以后依律把这些歹人斩首示众了。林知县审理案件时没有涉及、认定这些歹人轮奸官宦小姐的事情。


对于官宦小姐有没有被轮奸,张集馨心里有自己的看法,他倾向于有。但他也理解少女家人和林知县的做法,因为一旦承认、判定被轮奸,这位少女不仅嫁不出去,而且也没活路了,只能上吊投水,保全自家名声了。


对于林知县这样刻意回避轮奸一事的判决,明白人张集馨心里表示认可,林知县保全被害者的名声、性命,也是一个好人,一个不错的地方官了。


按说此事完全可以就这样揭篇了,只是因为人言可畏以讹传讹,传到京城御史耳朵里,就传成了少女被轮奸、被跺脚、被杀死的恶劣案情。然后,就被御史举报了,被道光皇帝下旨彻查了。但现在反正涉案的案犯都被杀了,此时如果非要强逼受害少女承认自己被轮奸,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不智之举。


最后张集馨的调查结果就是,林知县的判决没有错误。张集馨还把这个调查结果在整个山西官场做了通报,类似于现在热点事件的《情况通报》一样。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林知县喜出望外又有点儿困惑,还真有上官不收钱也办事的?保住乌纱帽的林知县满心欢喜感恩戴德地送走了张集馨。


到此,事情应该结束了吧?


进度条不允许结束。


山西巡抚衙门不相信张集馨的调查报告,一方面,因为巡抚无法确定张集馨是不是收了知县的贿赂,故意撒谎的,话说当时官场腐败,受贿才是正常的,不受贿反而不正常。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这个结果去上报,御史一定无法接受,因为御史如果诬告也是也受处分甚至免职的,亲自下旨严查的道光皇帝也有点儿尴尬。弄不好,羞恼的御史会因此针对山西官场,皇帝会继续下旨彻查,当今官场,谁不是或多或少有点儿事情?经不起针对和严查呀。


为了不惊动御史,触怒皇帝,山西巡抚衙门派出了第二号调查员,泽州知府虞协。


虞知府来到介休后,和林知县话还没说几句,就直接开口要银子。


对此,林知县不惊反喜,这才是我们大清的官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是自己人!


虞知府收了林知县上次没送出去的几百两银子,每天吃喝玩乐,珍奇菜肴,嫖宿账款也都要林知县出。


林知县满足了虞知府的一切正当与不正当的要求,虞知府查案子查得乐不思蜀,足足折腾了足足两个月,最后得出的结论和张集馨一致:林知县没毛病。


官场老油子虞知府深知此事要想善了,一定得给巡抚衙门、御史大人、皇帝一个交代,不能和张集馨哪样实话实说,不给大家台阶下。


于是,虞知府提交巡抚衙门的汇报上选择在原则的问题上如实汇报,然后随便找个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把林知县以渎职的形式免职。如此一来,御史就不是诬告,御史的官职保住了,皇帝的面子也保住了,巡抚衙门的疑虑也可以打消了。


山西的调查报告打上去之后,不长时间,皇上的御笔朱批就来了:山西省审理此案,明察秋毫,值得肯定。同意所报各项。同时,务必掌控好舆情,防止民间妄人炒作,破坏稳定和谐。


最后山西省里就以“暮气”这样莫名其妙的罪名把林知县给革职了。


但这个处理结果让林知县炸了,他行贿大出血,超规格孙子一样伺候了“自己人”虞知府两个月,就换来个革职丢官?


不接受!坚决不接受!


正常来说,即便林知县无法接受,但官微言轻的他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可是,林知县还真有和省里同归于尽,拼个鱼死网破的王炸。


王炸是哪里来的呢?


就是山西巡抚衙门自己给林知县的。


还记得两位没查出结果的钦察大臣汤金钊和隆云章吗?按照官场不成文的惯例,山西省是要出一笔接待费用给钦差大臣的,这笔钱大概有5万两白银。这5万两白银就是潜规则的“正常行贿”。


省里要行贿钦差大臣,这钱肯定不能走公账,也不能自己一家出,得向各府县衙门摊派。这种事情正常来说都是做得说不得不能形成文字的。结果呢,经办此事的巡抚衙门书办(秘书),可能是新人不了解情况,也可能是老人见怪不怪,忘了这事儿是违法的,居然用巡抚衙门的专用公文行文向各府县强行摊派,这个正式的文件上还有山西巡抚的印章和签字。


还真就是巧了,一个真敢行文,一个真敢签字盖章。



林知县直接把这个文件举报到省里,而且以这份文件为证据,举报山西全省行贿朝廷钦察大臣!依照当时的“规矩”钦差大臣在山西省不收钱,而是在事后由山西省派人把钱送去京城大臣府邸。此时,5万两银子已经送给了钦差大臣……


如果这事儿曝光,将造成一个丢人的又蠢又傻的巨大政治丑闻!整个山西官场包括巡抚在内的各地主要官员都得一律革职。而且整个大清的官员都会笑话山西官场是脑残的二百五,也会痛恨断送了大家财路,破坏了潜规则的山西官场。


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此时,撤回对林知县的免职也不可能实现了,已经上报朝廷,道光皇帝也御批了……


怎么办?


山西巡抚也不得不亲自出马询问这破事儿,最后他与省里其他几位高官做了一个共同决议:拿银子封住林知县的嘴,不让这厮乱叫嚷。


派谁去和已经被免职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林知县去谈判呢?


山西巡抚衙门决定由让没有受贿也没有难为林知县的张集馨去和林知县谈判。


张集馨倒也干脆,一见面就向林知县表示,老林啊,这事儿巡抚衙门确实办错了,不地道不厚道。不过,老林啊,你的免职报告这事已经报吏部了,万岁也已经签字了,这个决议也不可能更改了。但出于同情,巡抚衙门愿意赔偿你一笔银子钱作为赔偿。而且你的儿子可以作为候补八品官员遇缺即补(林知县的儿子已经20多了,一直待业)。老林啊,你不为自己想一想,也要为儿子打算打算的。


林知县寻思,这是把单方面无补偿开除变成协商解除补偿金吗?还有,你们还真拿住了我的软肋……


林知县经过考虑之后表示同意,他要2N,他开价2万两白银(当时市场价买个知县是一万辆白银),这个金额远远超出了巡抚衙门的预算8千两白银。


展现口才和人格魅力,秀嘴皮子和刷脸的时候到了,张集馨说,老林,我对你可还行?


林知县说,张大人您对下官没得说,您德才兼备,厚道又仗义,您就是大清官场的一股清流!


张集馨说,那就便宜点儿呗?


经过张集馨的讨价还价,补偿金定为N,即白银1万两。林知县本人已经做了两年知县,也应该有不少“进项”、“收入”,所以赔1万的话林知县他不亏。



这1万两银子巡抚衙门不能从公账出,只能是相关官员私人来出。最后,经巡抚拍板,虞知府出5千两,因为就是Y的馊主意惹毛了林知县,所以他责任最重,出一半,剩下5千两由包括巡抚本人在内和张集馨在内的其他官员等所有人平摊。


张集馨……


让官员自己拿银子出来给别人离职付补偿金,不管是2N还是N,谁都不愿意的,因此所有被分摊的官员都恨死虞知府了。


虞知府也是有本事,轻而易举就得罪了整个山西官场,不过他很快就不会为此事而忧伤了,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巡抚衙门还在为一件事情闹心,全省好几十个府县的知府、知县可人人都有同样的公文,将来要是出了什么事儿,不会人人都学林知县,和省里对着干吧?


怎么破解?



最后,山西巡抚衙门又以巡抚的名义发了一份正式公函给各府县,大意就是说,林知县举报摊派钦差大臣招待费这事儿,省里事情多,系统也有点儿故障,搞不懂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所以呢,现在行文来调查,要求各府县明确书面答复,而且必须加盖知府、知县的印章以正式公文回复。


和问鼠头还是鸭脖一样,懂的都懂。


大家都是明白人,都是混大清官场的,纷纷用印回复巡抚衙门——从来没有上级领导强迫摊派招待费用,钦差大人都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来到基层都是轻车简从,吃饭、住宿、工作都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无骚扰地方之处,如果有,也是小人谣言中伤云云。特此说明,并鄙视瞎说的林某某。


OK,省里的摊派公文在下面官员手里,下面官员回复没有摊派的公文在山西巡抚衙门手里,大家扯平了。这个主意是张集馨提议,巡抚衙门敲定的,张集馨还是有些急智的。


事情到此应该画句号了,但进度条不允许。


一次受贿好几百两银子,连嫖宿都有人报销的虞知府竟然一时拿不出五千两现银。于是就向自己的亲信至交冀宁道道台姜萼园借3千两白银,凑齐5千两白银。


为什么姜萼园肯借3千两白银的巨款给虞知府,因为两人合谋合作过不少事情,林知县共列了二十二款的举报材料里面就有牵扯到姜大人的地方。


随后虞知府派自己的侄子带着银子去找林知县疏通做工作时,发生了意外,侄子在黄河发生船难,人死了,银子也没了。


虞知府听闻噩耗,惊惧之下,心脏病发作,死了……


虞知府的妻子是个既能干又泼辣又极有主见的人,她在收拾丈夫遗物时翻到了虞知府与姜萼园近年来往的密信,里面有许多沆瀣一气、不能说的秘密,她觉得丈夫一定是被姜萼园利用了,甚至不排除是被姜陷害而死的。


于是就她给姜萼园写信,谓其丈夫系被姜威逼而死,如果姜没有态度,就去巡抚衙门告发,去京城信访检举,一定要讨个说法。


其实虞夫人的真实意思应该只是虚张声势,是想让姜萼园多出点儿钱罢了。真要告发早去告发了,怎么会事先告诉事主呢?



姜萼园不知道虞夫人的想法,他又懵又害怕,收到信后,吓得要死,急忙赶到省府找自己一条线上的领导藩台张兰沚商议。


张兰沚不便出面,就委派代州知府李廷扬去泽州暂时主持工作,专门处理此事。


姜萼园对李廷扬千叮咛万嘱咐,拜托他一定妥善处理好,搞定虞夫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和藩台张兰沚大人牵扯进去。


虞知府生前生活奢靡荒唐,开销也大,他死后还欠着多家当铺银楼和同僚幕友小1万两银子呢。


虞知府去世后,这些人天天堵着虞府大门缠闹讨债,虞家上上下下不胜其扰,无计可施。


李廷扬到泽州后,到虞府吊唁,手抚棺材,放声痛哭,旁边的虞家亲友都被感动得落泪。


李廷扬被人引着见到虞夫人,他谎称自己与虞知府是生前至交,虞知府任上欠下的亏空,我李某人会妥善处理的,嫂子您不用担心。


虞夫人喜出望外,连连称谢。



李廷扬又说,姜大人还有一些与虞大人的私信在您手里,这涉及到上级领导的隐私,这个必须交出来,只有这样,我才能帮您处理后事、清还债务,申请组织补助,给大侄子安排工作,也才好在领导面前说你们的好话。


虞夫人信以为真,于是就顺从地把姜萼园与虞知府的七盒子密信交给李廷扬。


李廷扬打开一看,被吓得不轻,密信里面都是不能说的秘密,败露了就是罢官免职掉脑袋。


李廷扬看完后,脸上不动声色,把信折起来说,其实这些也都是我们大清官场的惯例,这些东西留着也是祸害,不如我当您的面把它处理了吧。


说完,李廷扬即将所有信件在虞知府灵前焚化了。


那些借钱给虞知府的债主闻言都来找李廷扬。


李廷扬哪有那么多钱替虞知府还债?就算有,也舍不得啊。债主们却不管这些,天天到知府衙门门前聚焦,追着李廷扬索要债务。


李廷扬只得给姜萼园去信商量怎么解决此事,姜萼园听说密信都烧了,就开始耍流氓,此事已经与我无干,你愿做好事帮嫂子,你去还钱就好了。


李廷扬这才知道被姜萼园给被摆了一道的,但姜是他的上官,自己手里也没有什么能制约姜的,唯一的证据密信还让自己给烧了……


李廷扬做过张集馨的下属,就转而求张集馨向姜说情。张集馨了解姜的为人,知道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说了也白说,也没用,就没出头。


李廷扬精神长期抑郁染上了一身病,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回老家四川守孝,船过长江的时候忽然落水死了。


有人说是意外落水,有人说是投水自尽。


李廷扬死后不久,姜萼园突然暴病而亡。


这剧情,拍30集电视剧妥妥的,只是好像大部分人下场都不算好。


就算是张集馨这个记录者,这名好人,一辈子也没当上自己心心念念的巡抚。张集馨生于1800年(嘉庆五年)生,死于1878年(光绪四年),活了78岁。


张集馨的年谱记录到61岁,61岁到78岁之间,他没有再继续写年谱。也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写不动了,还是珍惜自己的退休金,不敢写了,或者是晚清官场太过于腐败龌龊,张集馨都没法下笔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山西   介休   官场   巡抚   知府   知县   御史   衙门   银子   官员   电视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