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程三种”终聚扬州 再现封疆大吏晏端书的一生

提及清代扬州的大官,扬州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阮元。其实,从扬州走出去的封疆大吏不仅有阮元,晏端书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他的名声不如阮元那么响亮,因为他所留下的文史资料也不算多。

扬州吾城记城市记忆馆馆主一梵,历经艰辛,终于将晏端书的三本著作:《粤游纪程》《使滇纪程》《西江轺程记》集齐,从而可以一探晏端书的一生。版本稀少,未见复本,极为珍贵。

不同年纪著出“纪程三种” 展现晏端书人生故事

晏端书(1800-1882)字彤甫、巢芸,晚号蜕叟。仪征人,居扬州仁丰里。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46年出任杭州府知府,改湖州府,升杭嘉湖道。历任福建汀漳龙道、浙江宁绍台道等职。后平步青云,咸丰四年(1854)升任浙江按察使,1856年任浙江巡抚,兼署学政。1859年任大理寺卿。1860年,任督办江北团练大臣,升左副都御史。同治元年(1862),署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同治三年(1864),晏端书丁内艰归乡,不再复出。次年,应两淮盐运使之聘,任梅花书院山长,直至去世。在同治十三年(1874),还与英杰、方濬颐等续纂《扬州府志》。

晏端书的一生,“文章与政事相为表里”。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孙殿起在《贩书偶记》卷六的“杂录之属”中,特意提及“《粤游纪程》一卷,《使滇纪程》一卷,《西江轺程记》一卷,仪征晏端书撰,光绪丁亥刊,一名‘纪程三种’”。

道光十二年(1832),晏端书为廉州守厉同勋幕僚赴广东,著《粤游纪程》;1844年,晏端书奉命为云南乡试正考官,著《使滇纪程》,《使滇纪程》在“纪程三种”中,历时最长、路途最远、内容最丰。从道光甲辰年(1844)五月初一奉命,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入朝复命止,历经近八个月。历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乡试结束再返程;咸丰九年(1859)八月,主试江西秋闱,作《西江轺程记》。分别是他在33岁、44岁、59岁所作。

如今,三部著作历经波折,齐聚扬州,被扬州吾城记城市记忆馆所珍藏。通过三本著作,勾勒出这位封疆大吏波澜壮阔的一生。

三种皆为儿子所刻 序言充满崇拜之情

吾城记城市记忆馆收藏的“纪程三种”,为光绪丁亥年(1887)开雕,精刻本。从序言中得出,为其子晏方琦所刻。作序、题署者均为显贵翘楚。比如《粤游纪程》题署与作序者,为同是仪征籍、张安保之子、1859年进士、官至肇庆知府的张丙炎。少承家学,未冠举于乡,翰林院编修,曾出知广东廉州府。在长篇序言中,“咸丰庚申(1860)春……适大理卿彤甫晏公奉简命为江北团练大臣,因随传车南下。时历下苦旱,途次泰安,大雨如注,驿程屡阻。公因出行箧中《粤游纪程》《使滇纪程》两卷相示。《粤游纪程》者,厉丈茶心出守廉州,公应厉丈之招同赴岭外,途中所纪也”“未尝不叹先辈之风流,文采照耀,遐陬胜情为不可及也”“丙炎读此记于三十年之前,作序于三十年之后,人琴之痛,身世之感交集于中,而丙炎亦颓然老矣”等,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同乡、亦是前辈的晏端书浓浓的乡梓与追思之情、无上的敬重及对岁月流逝的慨叹。

《使滇纪程》吴之林署首,作序者是云南乡试所得士、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广东督粮道的李培祜;《西江轺程记》题署是咸丰十年(1860)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广东惠州府知府的刘溎年。作序者为同治二年进士、仕至广东巡抚的许振褘。在序言中均对晏端书给予极高之评价。

“纪程三种”记载丰富 均有众多扬州印记

“纪程三种”记录着晏端书的人生交往,很多都有扬州印记。“纪程三种”之《粤游纪程》,道光癸巳年(1833),“适厉茶心中表出守廉州,取道淮扬赴任,招余偕往。客舟无俚,爰纪行程以遣旅寂云”,此处“厉茶心”即厉同勋,仪征人。字冠卿,嘉庆庚午副贡,历官廉州知府。以勤廉著,去任,贫不能具舟车。工诗,有《厉廉州诗集》等。此集,从七月二十二日晨起束装,由仪征买舟,午刻到三汊河,晤旧友濮小山。“二十三日早大风,偕茶心、小山游高旻寺,振衣塔顶回望家园,白云咫尺,为黯然者久之。寺僧延入精舍,茗话移时,未刻开船,行八里住瓜洲江口”,触景生情,跃然纸上。从《粤游纪程》看,晏公与“伯乐”厉同勋历江苏、浙江、江西,最后到达广东,出发地即为仪征。其中,江苏省境内依次为仪征、瓜洲、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吴江县、平望镇等,然后到浙江之嘉兴府。

《使滇纪程》开篇“道光甲辰年(1844)五月初一日奉命典试云南,副考官为户部员外郎、前翰林院修撰朱朵山先生,乃余丁亥年(1827)乐仪书院肄业师也”,朱朵山,讳昌颐,1826年中一甲一名进士,为海盐县历史唯一状元。“乐仪书院”之历史,仪征著名文史专家巫晨在《仪征古迹之涉园、乐仪书院》有详尽阐述。沈廷芳、秦黉、纪复亨、赵翼、吴锡麒、王嵩高、秦恩复、朱昌颐等,历任山长。仪征“乐仪书院”之盛,可见一斑。

在“纪程三种”中,迎送或陪同的扬州籍官员,还有保定府首县李仲宣(江都人、己亥举人),湖北藩司厉云官(仪征人、道光举人)等。

详尽表述科举制度 更多关心百姓疾苦

晏端书在1844年为云南乡试正考官、1859年主试江西秋闱。八月举行的秋闱,明清定为三年一次,国家定然十分重视,因此对选拔考官有很严格规定。清初时采取的进士、举人、贡生出身者并用。自雍正三年(1725)后,朝廷明确要求乡试主考官由进士出身者担任,此后成为定例,且实行“考差”制度。乡试考官分为主考官、同考官。主考官主要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有正、副之分。为防舞弊,“纪程”中有详尽表述。

在“纪程三种”中,不仅记述有诸多风物人情、旖旎风光等,如“广州第一码头”天字码头、“四大名镇”、高碑店、卢生祠、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淇县、章江门、豫章书院、南昌贡院、明远楼、郑家驿、长辛店、黄果树瀑布、迎恩塔、大观楼、海心亭等,山河之壮美,人文之荟萃,流于笔端。

最难能可贵的,是晏端书在行旅途中,遇到水患的凄惨情景时,一一如实记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使滇纪程》中,在返程的当年十一月湖南到湖北境,遭遇洪水灾害,记述有“来时过大龙驿,三十余里水阻,由舟行二十余里上岸,始至郡城。今驿路可行,而田亩尚有水未能莳麦。因忆江乡连年灾歉,今秋江潮盛涨,同此厄也”、“江水涨漫,松滋破堤,灌入公安城中,尽被淹没。及今尚未消退,陆路不通,改而从舟,询知今岁江潮较辛卯年更高二尺”、“由李家口至太平渡,皆在堤工上。居民搬住堤上,弥望遍野。沮洳尽为草宅。因念吾邑滨江之处,情形正复相同,为之怅悒累日”等,忧国忧民忧乡之情,字字泣血。也可看出,当时行旅途中不仅仅有美景,还要接受艰险的考验。除了水患外,还有悬崖峭壁、暗礁险滩、酷夏严冬等。

与“中兴四大名臣”交谊甚笃 沿途多有官员索求墨宝

清代“中兴四大名臣”,即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在《西江轺程记》中多有记载他们迎送晏端书,在咸丰九年(1859)九月,先后有十三日之“兹孝感途次,接湖抚胡润之(胡林翼)前辈来咨,与余意合,忻然者久之”、十九日“过黄州府,胡中丞督师黄州,以帖接送”与“曾滌生(曾国藩)同年移驻巴河,统兵九千,分扎山坡,壁垒森严。停船后遣人致问。滌生来船快谈留住一日”,因曾国藩与晏端书均为1838年中进士,故而为“同年”。二十日“(散花洲)午稍息,李玉泉之子鸿章编修,管随营文案巳刻开船见。滌生旋亦来船,饭毕作别”等。晏公与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人称“雪帅”的彭玉麟交谊甚笃。从二十二日之“惠潮嘉道彭玉麟带水营跑船驻此。来船见,是日早雾,午后极暖”、“二十三日未行,彭观察晨夕来船晤谈。是日阴凉风大未息”至“二十四日辰正开船,彭观察复来送,不数里,过湖口县”等,字里行间流淌着两位依依不舍的情谊。

因晏端书擅书法,有魏晋风、唐宋意。在《使滇纪程》与《西江轺程记》中,沿途多有官员、文士向晏端书索书,晏端书有求必应。晏端书也雅好赏玩,在《使滇纪程》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十六日,“午刻赴督署宴,抚学院陪出所藏字画展玩,竟日更余始归”。“日更”为晚上七点至九点。从中午一直赏玩至晚间,痴迷程度用“废寝忘食”不为过之。

若《粤游纪程》为晏端午作为廉州守厉同勋的“绿叶”,此时也是晏公而立余三。“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五年后,即1938年,晏端书考取进士。那么《使滇纪程》与《西江轺程记》,作为正考官的晏端书,无疑是“红花”。晚年晏端书又投身故里教育与修纂方志,完成了华美嬗变。从扬州走出去的封疆大吏中,晏端书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让人无法忘记他的光芒。

通讯员 陈坚 记者 王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扬州   翰林院   咸丰   西江   仪征   大吏   乡试   封疆   道光   进士   考官   广东   程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