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拍摄的古城兖州:少陵台的亭子很精致,火车站的水塔很壮观

兖州,位于山东西南部,四千多年前夏禹划分天下时,兖州便为古九州之一,这里曾留下孔子、孟子、曾子、曹操、李白、杜甫等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历史之久远和文化底蕴之深厚可想而知。

民国时期,兖州(今济宁兖州区)还是一个县城,名滋阳县。1938年1月初,日军逼近兖州城,守城的国民党兵弃城而逃,4日,在完全没有防御抵抗的情况下,日本人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兖州城。本组图片为沦陷之后由日本人所拍摄。

兖州东门

兖州沦陷后新东门外的景象,两个当地儿童成了日本人拍摄的主角。新东门位于兖州城的东门以北,与新西门相对。出了新东门往前走不远,便是兖州火车站所在地。

北门之内

旧时兖州有六座城门,其中西门和东门由一条大街贯通,北门因明代时建鲁王府而被迫东移,和南门并不在一条线上,俗称扭头门。此为北城门内的景象,可以看到城门外还有一道瓮城的城门。城门前的商铺上挂着老药店的布幌子,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兖州街景

从城墙上看兖州的街道,两边皆为商铺建筑,多为高起脊的平房。商铺门头安装有遮阳避风的雨棚,街道上贩夫走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范氏牌坊

兖州街头的范式牌坊,上面挂着“华美西法洗染坊”的广告条幅,附近的店铺上插着汉奸伪政权的五色旗和日本的膏药旗。一个头顶大檐帽的家伙骑着自行车从镜头前一晃而过。

牌坊另一面

范氏牌坊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间,因坊体上精美绝伦的雕刻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坊”。

天主教堂

始建于1897年的兖州德国天主教堂,坐落在兖州城内西南隅,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据说曾经是亚洲第四大教堂,其建筑之精美、规模之宏大的确让人有叹为观止之感。

两名修女

两名中国修女坐在天主教堂内的门前,胸前挂着十字架。她们在教堂内从事祈祷和协助神父传教的工作,终身不能成婚。虽然生活相对枯燥,但衣食无忧,这一点从胖乎乎的面庞上可以看出来。

纳粹标识

兖州天主教堂是德国传教士在鲁西南的传教中心。图为两名修女正在缝制带有德国纳粹标识的饰物,在日本的铁蹄下生活,教堂内的工作人员便借此自保。

少陵台

少陵台的位置原为兖州的城南楼,因唐代大诗人杜甫(少陵)曾在此登楼赋五律诗《登兖州城楼》而得名。少陵台上建有一座精美的八角亭子,台脚下是一所书院小学。

八角亭

八角亭为砖混重檐结构,是一座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的亭子。亭身上开有圆窗,窗上有镂刻着飞龙。在亭前竖有一块石碑,碑上是清代顺治年间的画的杜甫像。此时,正有两名男子坐在亭前的石凳上看风景。

书院小学

上书有“滋阳县立书院小学”字样的学校大门。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33年更名滋阳县立书院小学。后历经滋阳县立第一初级小学、滋阳县立模范小学、滋阳县永安镇中心国民学校、滋阳县文庙完全小学校等。解放后分别叫城关人民公社中心小学、兖州市第六中学等。2013年定名为济宁市兖州区第六中学。

音乐课

在书院小学的庭院内上课的小学生们,音乐教员踩着脚踏琴,正在教孩子们唱歌。男孩子和女孩子分开站立,猜想是在练习二声部合唱。大部分孩子的衣着还算完整,也有个别的孩子衣服破烂,棉衣甚至绽出了棉花。

日本小学

侵华日军占领兖州后,大批的日本侨民也涌进了这座古城,为了方便日本家庭的孩子就学,日本人便在城内开设了兖州日本人高等寻常小学校,以解决侨民子女上学的问题。

通津桥

兖州城外的一座单拱小石桥,位于火车站附近,桥上有石栏,四周树木葱茏,环境幽静。透过树木的间隙,隐约可以看到兖州的标志性建筑——兴隆塔。

兖州古迹

兖州的一处亭台风景,精美的亭子前立有一块石碑,可惜无法辨识上面的字迹,或许是民国时重修的舞雩台也未可知。

兖州水塔

兖州府站是津浦线上最早建成的火车站之一,图中的水塔为火车站的供水设施,始建于1912年。这座典型的欧式水塔建筑至今仍存,只是因周边高层建筑林立,已变得非常不起眼了。

更多兖州老照片,请点击下方的《山东济宁老照片合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兖州   水塔   亭子   日本人   纳粹   牌坊   东门   县立   天主教堂   德国   日本   城门   书院   壮观   古城   火车站   精致   小学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