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挺中国,毅然辞去总裁工作,四次申请绿卡,只为成为中国人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大头

编辑 | 大头


卖国求荣想成为美国人的事例听过不少,那大家听过美国人费尽心思只想成为中国人的例子吗?这个美国人曾多次力挺中国,为了成为中国人,选择放弃美国高薪工作不当总裁。最终申请了四次绿卡,如愿以偿成为了中国人。

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何会成为中国人如此执着?

外国相貌中国心

潘维廉1956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出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考上空军。1976年,潘维廉被外派到台湾。这是潘维廉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这之前他是计划要移民澳大利亚,在台湾只是短暂的停留,谁知道这一停留就让他对中国念念不忘。

潘维廉在台湾服役的日子很枯燥,那时候两岸关系还比较僵硬,台湾对外交易更是少之又少。潘维廉只能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对岸的生活。有一天潘维廉看到了一份传单,他刚想捡起来看内容,旁边一个台湾人就提醒他:“别看,看了会坐牢。”

一个人的好奇心是很大的,周围人越是这么说,潘维廉对传单的内容越感兴趣,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潘维廉的印象里,对岸的中国是敌人,这种思想源自他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父亲。这种错误的认知在潘维廉的心里埋下,直到他长大有了健全的认知才知道父亲灌输给他的思想是错误的。

父亲有这种极端的思想,完全是因为战争失败,对中国带有强烈不满情绪。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描述很片面,不够理智。一开始潘维廉也对中国有排斥感,直到他来到台湾,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这是一个友好又善良的国度,并不像父亲描述的那样。不久后,潘维廉回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潘维廉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事业上,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金融公司总裁,身家超过一百万美元,要知道一百万美元在1988年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潘维廉工作之余,还是没有忘记中国。他最好奇的地方就是厦门,因为厦门离台湾很近。

再加上他通过研究历史发现,美国人最应该感谢厦门,没有厦门就不会有今日的美国。想来中国厦门的这颗种子在潘维廉心里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他决定放弃总裁之位,和妻子苏珊一起来到中国生活。很快潘维廉就把公司卖掉,尽管父亲强烈反对潘维廉来中国,潘维廉还是风雨兼程的来了。

潘维廉从美国到厦门花了七十多个小时的时间,换乘了多个交通工具,终于到达目的地。按照规划,潘维廉先去厦门大学学习了中文,正好那时候厦门大学开了MBA课程,正缺老师,潘维廉正好符合厦门大学的招聘要求,所以他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厦门大学外聘老师。

潘维廉和妻子被安排到了教师宿舍,厦门大学的教师宿舍那时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好的。但生活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学校经常出现停水、停电等情况。潘维廉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脸上还充满了笑容:“停水的时候接出来的水都是咖啡色的,尽管是这样我和妻子也觉得充实幸福,每天都活的很快乐,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

潘维廉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接到咖啡色的水,第一时间去楼顶进行了查看,发现水塔没有封好,导致一只老鼠进去溺死了,他顺手就将水塔清理了一遍,水质又恢复了清澈。不久后,潘维廉和妻子有了孩子,学校为了一家子能住的舒服,给他们换了一个两小间套房。他作为一个外籍教师,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属实不错。

“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潘维廉也很懂得感恩:“中国让我体会到了人性的友善,他们给我妻子提供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潘维廉和妻子去食堂吃饭,经常会碰上同校的老师,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方都会热情的跟他打招呼,这让潘维廉体会到了温暖,享受到了人与人相处的曼妙,这些经历他在美国从来没有体会过。

潘维廉对待教学工作很认真,经常备课到深夜,只为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潘维廉在上课时,也会有学生提出,以后想要去美国发展,美国是发达国家。潘维廉听完笑道:“孩子们,世界的未来将掌握在中国手里,金融中心以后会朝着亚洲转移。”

起初孩子们并不相信他说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佐证了潘维廉观点的正确性。潘维廉在厦门大学呆了33年,这33年他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每当学生们提到潘老师,都是好评如潮:“潘老师人特别的和蔼,知识也非常的渊博,每次上他的课都觉得受益匪浅。”

潘维廉在中国这些年,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他爱上了中国,中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中国生活时,潘维廉很兴奋,他激动地给父亲描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希望可以改变父亲对中国不好的看法。同时潘维廉从内心也很感激父亲,当年没有父亲他也没有机会来到中国。

因为父亲上年纪了,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一时间想让他接受中国很困难,潘维廉担心会让父亲动怒。让人想不到的是,潘维廉的父亲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固执,对中国持有怨怼情绪,而是保持中立态度,耐心的阅读潘维廉邮寄回去的信。

潘维廉信中提到厦门的特色美食,中国的风土人情。渐渐地潘维廉写给父亲的书信越来越多,父亲从刚开始一个人看,到后来分享给周围人看,自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对厦门充满了向往。

为了打消美国人对中国固有的偏见,潘维廉走访了很多个地方,拍摄了很多照片,通过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树立中国美好形象,打破美国人对中国的陈旧印象,新时代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已经焕然一新,要认识中国的新面貌新形象。

潘维廉在教育孩子时,不止一次提到,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学习东方文化,中国人才是真正厉害且有智慧的人。

为成为中国人煞费苦心

潘维廉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为传播中国文化可谓是苦心孤诣。他将来中国的所见所闻编撰成册,供外国人阅读。潘维廉经常带着妻儿出去旅游,在这途中他经历了很多事。他看见了中国一部分老百姓的贫苦,也看见了贫苦老百姓的善良,会免费给他们提供茶水,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

当时很多地方吃饭都需要提供粮票,潘维廉作为一个外国人肯定是没有粮票的。老百姓们见他是饿肚子,宁愿自己不吃也把粮票给他,让他带着妻儿去吃饭,这让潘维廉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游历了条件不发达的西北地区,也游历了条件富庶的江浙地区,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都体会了个遍,他对中国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

潘维廉在上海旅游的时候,曾经碰到过一位女性,这位女性丈夫过世,她一个人要抚养四个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她白天给人家当保姆,晚上回家还要帮人缝补衣服替补家用。她是从农村来的,刚开始来上海只会说方言,导致别人都听不懂,为了能和别人交谈,她坚持学习普通话,最终学会了普通话。

生活给她带来了许多的不公,她依旧选择用温暖和善良来面对生活。潘维廉碰上她时,正好没有吃饭女儿也生病了。女子见状热情的邀请他们一家到家里休息,细心的为他们准备了饭菜,还用中草药治好了潘维廉女儿的病症。这些细节都深深打动着潘维廉的心,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着他的灵魂。

潘维廉从上海回到厦门后,他热情的邀请父亲能来中国旅游,感受一下这个有温度的国家。父亲没有推辞,而是直接来了中国。父子两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父亲也彻底放下对中国的偏见,感受了一把中国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

在这之后,潘维廉坚定了自己要一辈子生活在中国的决心。他先后四次申请绿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结语

潘维廉有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中国的认可,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可。同样,我们也应该感谢潘维廉为宣传中国文化做的杰出贡献,中国需要这样三观正的外国友人来提高国际知名度,希望这样的人能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中国   中国人   水塔   绿卡   粮票   厦门   台湾   美国人   美国   四次   外国人   厦门大学   总裁   妻子   热情   父亲   老师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