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昭明

编辑| 昭明


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这已经是人们的常识,可偏偏有专家说“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

前不久,热搜上一经济专家的发言同样令常人难以理解,他说:“年轻人收入低,完全是年轻人自身素质低,能力跟不上。”

紧接着,又有专家说生育率低完全可以通过将法定结婚年龄降低至18周岁来解决,这样可以很快就实现人口增加。

对于专家们的建议,网友们不置可否,纷纷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就连央视都看不下去,直接怒批“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

曾几何时,专家可是人们尊重和信任的对象,那为何会出现如今这种怪象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专家的表现

在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专家是什么?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专家,指的是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也就是说专家在自己精通的领域内有着很高的能力。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专家还一直是人们仰慕的存在,但凡是专家的表态,人们往往都会信服,有疑惑找专家,成了群众普遍的共识,而专家也总能给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答复。

比如,专家可以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连续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为什么得了大脖子病只需多吃盐”等问题。

这些知识都是普通人没有接触过的,专家的答疑也能让人们豁然开朗,而且在很多时候,一些专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人们也都看在眼里。

导弹专家钱学森为了祖国建设,毅然放弃在美国的富足生活,回国一心搞科研,生物学专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更是让亿万民众吃上了饱饭……

这些专家都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他们的功绩也永远会被人们铭记。

但不知从何时起,专家一词却变了味,只要一看到专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一些年轻人第一时间产生得竟然是反感,专家们的表现实在令大家不敢苟同。

现在很多年轻人找工作难,就业压力非常大,有时连吃饭都成了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专家见状非但没有给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反而大言炎言,直接说道:“年轻人不要为了钱找工作。”

专家们丝毫没有考虑年轻人的感受,而是从他们的认知出发,还说年轻人30岁以下只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行,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兴趣也是要金钱做支撑的,饿着肚子追寻梦想注定痴人说梦。

对于一些90后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的现象,专家们又急忙跑了出来,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说年轻人可以先结婚生子,有了家庭,生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问题。

更有甚者,面对年轻人收入低的问题,竟然有专家说:“建议他们把个人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来收房租,或者用私家车拉活来增加收入。”这与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何差别?

面对专家们接连不断地不切实际的空谈和一些正确的废话,广大年轻人也对他们的权威更加质疑了,专家成了砖家,人们看到这些话就想给他们一“板砖”。

那专家们难道没有意识到自身公信力降低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其学习和认知能力往往还是要强于一般人的,对于年轻人的质疑,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但却还是依然和之前一样坐而论道。

于是,年轻人对专家越来越反感,只要看到所谓的“专家建议”,要么选择无视,要么直接指责一番,央视也如实报道了这一现象。

那既然如此,专家为何还要这样做呢?这就不得不从专家的组成上说起了。

网上专家的组成

诚然,我们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专家确实在其专业领域内有着超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他们也都为社会做出过不少的贡献,这些专家肯定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只是,他们的中的一部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专业研究上面,所讲的道理也是太过专业,虽然是真理,但奈何群众听起来晦涩难懂,云里雾里,那这种真理的价值又有多大呢?

能够被最广大人民认可的理论往往都是浅显易懂的,比如毛主席思想中的实事求是,邓小平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表达虽然直白,但却已经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

可有些专家却偏偏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把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阐释得天花乱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家因为长期在专业领域内受到热捧,导致他们也感到自身十分权威,于是,便在兴致来了的时候,不顾客观事实,直接出面对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发表看法,导致说出的话完全不合实际,这也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当然,这些专家出发点到底还是好的,他们也是有真材实料傍身的。

可还有一些“专家”,一言一行都是纯粹在博眼球,他们牢牢抓住年轻人容易被忽悠这一点,不停地对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

事实上,他们本身并没有专业的能力,只是为自己的“口才”包装上了一层“专家”的身份,这些人中有的甚至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的见解也不见得比公众高上多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专家之所以如此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说到底还是为了名利二字。

当社会上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时,还没等年轻人有充足思考、自我判断的时间,专家们的言论就早已铺天盖地了,他们换着花样的给年轻人提供建议,趁着年轻人没有掌握完整的逻辑链条之前,就已经先站在了道义的高点。

这类专家可不管自己的言论会引来怎样的争议,因为争议越大,他们的收益就越高,他们巴不得年轻人一直说个不停,在他们眼里,只要利益到位,其他都不是问题。

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明代士人张翰的一句话:“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

专家作为有着突出能力的群体,所作所为更应该从人们的切实需要出发,切实解决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沽名钓誉的专家难道真的心中无愧吗?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一些专家将自己的头衔当成了换钱的工具,跟一些利益团体结成同盟,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和立场。

当然,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单方面引起的,年轻人之所以越来越反感专家,还应有着双向互动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

前些年网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知道分子”,相比于将理论束之高阁的一些专业的“知识分子”来讲,知道分子能够把复杂的专业问题以大众能够理解的角度浅显易懂的讲解出来。

这对民众来说显然是十分有益的,但随着这些年所谓的“专家”越来越多,导致知道分子也变了味,一下子人人都成了知道分子,谁都可以在网上夸夸其谈。

时间一长,具备专业能力又能深入浅出讲解给大家的专家也不敢再多发言了,因为“专家”的建议已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了很糟糕的印象。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有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专家的感觉不像是之前的人们觉得专家那般神秘,认为他们不过是学历和身份更突出的一部分而已。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年轻人常常觉得自己和专家具备相同的发言权,于是,在评论区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网友的话给人看上去似乎比专家说得更有道理。

尤其是对于一些所谓的文史类专家来说,年轻人觉得他们就像是在卖狗皮膏药。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愈发普及和便捷,遇到疑惑的年轻人往往都能自行查找解决的办法,原先专家对知识的垄断的不复存在,普通人也有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解释,这就导致一些不合时宜的专家言论再也无法欺骗公众。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原因在于媒体的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往往会抛开专家话语的具体语境,寻章摘句,从中选取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内容,来获得公众的关注,他们完全不在乎这句话的影响,只要流量达到了,就完成了任务。

事实上,这些专家说得话在特定语境下还是有着其合理成分在的。

当然,专家之所以会被年轻人反感,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专家本身出了问题,发表了一些过于极端和不靠谱的话,就像“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何不吃肉”之类的表达,这确实没有任何道理。

过去几年,我们遭遇了严峻的疫情,在此期间,普通人希望的就只是平安而已,可还是有一些专家继续在网上夸夸其谈。

有专家说年轻人和儿童不易被感染,有的说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还有的直接给开出了“药方”,导致人们疯狂抢购完全不需要的物资。

事后经过官方证明,这些都没有事实依据,但群众们因此受到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这些专家的言论实实在在地加速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当然,专家中也有很多是值得人们认可和尊敬的,比如亲赴疫情一线的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他们都始终与疫区人民站在一起,并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所以,面对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的问题,还是要辩证地看待。

一方面,确实有能力的专家不应该再隐姓埋名,应当及时站出来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重塑专家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必看不起专家,一些有能力的专家起码在专业领域比我们更有见地。

只有专家和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地理解和包容,专家的权威才会逐渐恢复,年轻人在一些社会热点上才会相信专家的看法,至于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

对于年轻人和专家的关系,大家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反感   年轻人   专家   公信力   普通人   切实   央视   公众   事实上   道理   分子   言论   原因   能力   建议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