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皇并立,天主教会大分裂自毁根基

在基督教历史上,异端与分裂之事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分裂有两次:一次是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大分道扬镳,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另一次是1517年马丁路德开启宗教改革,新教从天主教脱离,自成一体。在这两次大分裂之间,1378年天主教还发生过一次大分裂。在法国阿维尼翁和罗马各有一位教皇,1409年还出现了三教皇并立的局面。此次分裂虽然又恢复统一,但天主教会的权威遭受重大打击。压在教徒头上的教会之山出现了一道道裂缝,宗教改革思想从这些裂缝中喷薄而出,最终瓦解了教会统治。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与王权的斗争不休,双方势力此消彼长。总体而言,随着封建制的稳固,各地封建领主尾大不掉,国王逐渐丧失了对国家的掌控,教会势力越来越强大。119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即位,教会的实力达到巅峰,英诺森三世已经不满足于“使徒彼得的继承人”的称号,宣称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是世界之主。

教皇驻地圣彼得大教堂

然而教会本身毕竟还是一个宗教机构,无法彻底取代世俗王权。类似于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在欧洲既没有先例,也没有与之适应的条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教会一旦越权,就会遭到世俗王权的反攻倒算。英诺森三世的大言不惭很快遭到了打脸,1214年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战役中击败了英诺森三世支持的神圣罗马帝国与英国联军。法国开始向教会的独尊地位发起挑战。

法国的前身西法兰克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同为加洛林王朝分支。在加洛林王朝绝嗣后,两国的发展背道而驰。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实力强大,奥托大帝被教皇认定为查理曼大帝的继承者,查理曼大帝“罗马人的皇帝”的称号也被授予奥托大帝及其继任者,神圣罗马帝国之名由此而来。法国的加洛林王朝绝嗣后,封建贵族推举了雨果•卡佩为王。卡佩家族实力弱小,无法制衡封建领主,因此才被推上王座,而且王位是选举的,不是世袭的。

法兰克王国分裂

然而卡佩家族人丁兴旺,且寿命较长,历任国王的在位时间都足以让他们巩固权力,扶持自己的儿子竞选接班。久而久之,王位成了卡佩家族世袭之位。而神圣罗马帝国前期的几个王朝都亡于绝嗣,125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大空位时期,之后的皇帝由世袭变成了选举,刚好与法国的发展道路相对而行。

布汶战役的失败已经给教会敲响了警钟,但教会并不打算撤出世俗领域,双方的矛盾越积越多。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向教会神职人员征税,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起了冲突。腓力四世逮捕了教皇任命的大主教,卜尼法斯八世则宣称教皇拥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最高权力,要对腓力四世处以开除教籍的绝罚。1303年,腓力四世不等教皇绝罚,决意先下手为强,派人到罗马将卜尼法斯八世逮捕并痛打一顿。几周之后,卜尼法斯八世愤恨而死。

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支持下,法国人克莱芒五世当选教皇,由于担心遭到意大利人的反对。克莱芒五世不敢去罗马就职,把教皇宫邸迁意大利北部,靠近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此后七十年里,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全都依附于法王的权势之下,史称“阿维尼翁之囚”。在此期间,由于教皇为法王所用,引起其他地区的不满,大量教产被地方领主吞并,教会收入锐减。为了维持开支,教会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

1370年,意大利北部爆发了反对教会的大起义,教皇国危在旦夕。当时英法百年战争激战正酣,无力再介入意大利战争,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趁机在1376年亲率雇佣兵返回罗马,摆脱了法王的控制。第二年,教会正式教廷正式迁回罗马,从而结束了历时70余年的“阿维尼翁之囚”。

1378年,格里高利十一世死于罗马,意大利人乌尔班六世为教皇。法国人不承认这次选举,在四个月后选出法国人克莱芒七世为教皇。双方都自称正统教皇,互相指责对方是“伪教皇”,开除对方教籍,甚至于发动战争,但都没能推翻对方。这下欧洲乱了套了,每当地方教区主教或修院院长出缺,双方都派人前往接任,还同时向欧洲各基督教国家征收赋税。

双方阵营

为了各自利益,欧洲各国都不得不选边站。法国及其盟友阿拉贡、卡斯蒂利亚、那不勒斯、苏格兰支持阿维尼翁教皇。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一世去世后,王位由女婿、卡斯蒂利亚王子胡安一世继承,自然也站在了阿维尼翁教皇这边。但胡安一世的统治不得人心,被葡萄牙贵族若昂一世推翻,之后葡萄牙又倒向了罗马教皇。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匈牙利、波兰、丹麦、瑞典支持罗马教皇,但神圣罗马帝国支离破碎,许多地方与法国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摇摆不定。

天无二日,教无二主,天主教会的分裂虽然给了各国君主打击教会,加强中央集权的机会。但长期以来底层民众都信奉一个基督、侍奉一个教会,突然分裂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各种思想学说纷纷涌现,带领民众走向了武装斗争之路。很显然,一旦此时教会崩溃,世俗王权还无法填补教会留下的空缺。因此各国君主开始放弃争端,共同恢复统一的教会。1396年,英法签订《加莱条约》,要求两个教皇同时退位;1398年,德法又达成同样协议。但两边的教皇都要求对方退位以后自己再退位,事情陷入僵局。

1409年,在法国的推动下,比萨宗教会议召开,宣布两个教皇的异端罪,予以废黜,另选亚历山大五世为统一教皇。但原来的两个教皇在各自一方的支持下,仍拒不退位。于是形成了三个教皇鼎足而立的局面,更加混乱了。1414年,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德在英、法两国的全力配合下在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将阿维尼翁、罗马和比萨的教皇全部废黜,另选举马丁五世为新教皇,总算结束了分裂局面。

马丁五世即位时,教会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为防止教会再次凌驾于王权之上,马丁五世被迫分别与各国君主订立协议,作出权力上的让步,教会势力从此淡出世俗领域。然而这只是教会势力衰落的一个开始,在教会大分裂时期,各种新的宗教思想冲击着教会的根基。英国的威克里夫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英语,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波西米亚的胡斯进一步宣称《圣经》才是教徒救赎的道路,而不是教会,抨击教会利用什一稅、赎罪券等敛财手段压榨教徒的罪恶行径,受到了大量教徒的拥护。

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召开时,皇帝西吉斯蒙德要求胡斯要前来参加,并向其保证安全。胡斯到场后,教会软硬兼施要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但胡斯不为所动,宁死也要守护真理。西吉斯蒙德背信弃义,放任教会用火刑处死了胡斯。此举引发了胡斯派信徒的武力对抗,持续十五年的胡斯战争由此爆发。胡斯派的抗争虽最终被镇压下去,但经历内部分裂和外部冲击的双重打击下天主教会从此一蹶不振,在之后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中被彻底边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皇   王权   法兰克   法王   马丁   天主教会   王朝   罗马   罗马帝国   法国   根基   教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