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台海战争爆发,我军将面临的大麻烦:无法摧毁台军的指挥系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海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焦点,尤其在蔡英文上台后,台海局势变得更加紧张,经常传出爆发战争的说法。

那么,台海战争如果真的爆发,中国解放军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通过反思高平战役后就能得出结论:若战争爆发,解放军或将无力摧毁台军指挥体系,可从他处寻找解决方案

之所以这样肯定台军的指挥体系,究其原因,还是和台军当下的军事实力有关。

截至目前,台湾的半导体工业体系在全世界排名前列,凭借这等优势,美国向台湾抛出橄榄枝,两方“目标一致”,私下达成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得益于美国的“星链技术”,台湾结合这项技术,在作战过程中发出诸多军令时,解放军的反卫星手段无法对他们实施阻拦。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很难想象,一旦发生战争,解放军队伍届时会面临怎样的困境,所以只能硬着头皮避开“星链技术”

并非夸张,目前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就采用了美国的“星链技术”,在高超技术的辅助下,乌克兰的战争进程得以大幅度前进。

不过从实力角度,俄罗斯完全可以碾压乌克兰,但能在此情况下不被“赶尽杀绝”,已算非常大的成就了。

同样的情况放在台湾,在绝对的高科技带领下,解放军未必能拿下优势胜利。

所以,学会转劣势为优势,规避“星链技术”是很好的应对方式。而除此之外,台湾庞大的防御工事体系也达到了很高标准。

对此,我们可分析一下台湾的地理形势。台湾省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是岛屿,人口密度较高,和大陆境内的形势区别较大。

这种情况下,台湾省政府加强改善岛屿建设。他们依山修建了很多永久性坑道,坑道的选材质量极好。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蒋介石抵达台湾的时候坑道就开始修建了,在蒋介石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些坑道工事形成了一定规模,安全性很高。

纵使实力强大的美国抵达此处,也未能在台湾手上讨得好处。

如果台海爆发战争,考虑到台湾的地形因素,双方可能会进行紧锣密鼓的游击战。

人数、装备力量有所悬殊的情况下,台湾军队一旦吃败仗,就会带队进入最近的坑道,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不可否认,蒋介石在位时确实为台湾省的防卫做足了准备,在他的监督下,这些坑道储备了大量的生活和军用物资。

比如最具盛名的“衡山指挥所”,该指挥所储备了五至六千人的食物,且能维持长达一年时间。

不仅如此,大量的军事武器如空军飞机、陆军车辆等都隐藏于指挥所里,一旦外部受到入侵,这些装备便能用于一线,说不定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了解台湾的实力后,解放军也应及时作出应对。台湾的高科技、高防备,再加上美国这棵“参天大树”,只要二者联合起来,解放军所面临的难题必会增加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军会撤退,身为世界级别的大国,我国的国防实力亦是不容小觑。解放军有足够实力瓦解台军,不用牵扯“星链技术”和指挥部。

台湾外强中干,经不住解放军的长时间考验,一旦爆发战争,解放军发动大量的海空军部队将台湾团团围住,不过多久,台湾就会在困境中进入劣势。

正所谓敌疲我打,台湾外部防卫受到影响,内部又遭到民众们强烈的反对声,纵使蔡英文再怎么固执己见,也抵不过现实的打击。

这种方式能摧毁敌人意志,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1979年高平战役给解放军带来了启示!

1979年2月17日,高平战役正式爆发,解放军带领大军和越军开始了围击战。

这次维持了28天的拉网式清剿作战计划,给解放军带来极大冲击。

虽然战争最后以我军获胜告终,但大量的漏网之鱼,仍旧给后勤战士们带来生命威胁!

谨记这次教训,解放军深知围击战的重要性:战争的整个过程都不能产生松懈心里,一旦被敌人攻破一处区域,就会产生隐患,带来无可挽回的影响

这种反思很适用于可能出现的台海战争,不论台湾省再怎么负隅顽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们最后还是会以失败告终,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台湾省   乌克兰   铁粉   坑道   指挥所   高科技   台湾   我军   美国   台海   蒋介石   战役   解放军   麻烦   实力   体系   战争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