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256号专机坠落成谜?副驾驶员康庭梓爆料,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1年9月13日,林彪与妻儿一行人乘坐256号专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

83分钟后,飞机坠毁于中蒙边境。

机上9人无一幸免,全员遇难。

就这样,一代军神林彪以令人震惊的方式,谢幕于黄沙之中。

也正因此,不论当时亦或现在,“913事件”依然众说纷纭。

尤其是256号专机坠毁的原因,到底是燃油不足、导弹击落,还是阴谋爆炸等等,至今扑朔迷离。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三叉戟副驾驶康庭梓的亲身经历与分析思考,试着揭开林彪坠机之谜。

三叉戟任务

1971年9月12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驾驶员康庭梓如往常一般,在北京西郊机场执行值班任务。

突然,机长潘景寅向值班人员传达了空副参谋长下达的紧急任务:

准备好三叉戟256号,去山海关接林彪。

三叉戟256号专机,1970年从巴基斯坦引进,是我国当时最好的飞机之一。

而身为国家将领的林彪,向来都是专机任务中的头号人物。

为了保证他的飞行安全,使用三叉戟专机也是情理之中。

况且每逢国庆,林彪都会在9月从外地飞回北京。

因此接到这个任务,康庭梓并无意外,只一心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然而,上级的一句吩咐却叫他摸不着头脑。

“把油加到16吨,飞机要在7点以前准备好。”

要知道,三叉戟满油是21吨,空中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4吨。

北京到山海关仅仅300公里,连12吨油都用不完。

而16吨,都足够飞到广州。

更何况,山海关机场修跑道不平,飞机滑跑颠簸较大。

如果带着多余的油最落地,会增加不必要的负荷。

康庭梓

只是,在康庭梓百思不得其解之中,油车的油已经全部加完了。

一看油表,不到16吨,只有15吨。

原来,机组人员都觉得北京到山海关15吨油都多了,不需要再加。

殊不知,这次加油是三叉戟最后一次加油。

而这竟决定了该飞机最后的命运。

当天晚上,天色已暗。

一道移动的灯光划破西郊机场的寂静。

待命中的康庭梓,看到一辆蓝色伏尔加小轿车从候机楼驶过来。

车内之人似乎很是急切慌忙。

因为车子没有直接开到三叉戟停机坪,而是认错路,到别的停机坪绕了一圈才开过来。

来人是林彪死党刘沛丰等人。

他们从车上卸下一些东西后,又着急忙慌地驶去,差点撞上左机翼。

再过了一会儿,又一辆汽车赶到,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带着一群人匆匆上了飞机。

康庭梓与机组人员对望,彼此都从对方眼中都看到了不解。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让他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只能说,这些都不是他们飞行员要考虑、且敢于问出口的事情。

北京时间1971年9月12日19点40分,天空晴朗,灯明星稀。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呼啸,三叉戟如离弦之箭,弹出升空。

35分钟后,三叉戟抵达山海关停机坪。

当时,林立果下机后向机组人员一一握手感谢后,说:“明天首长(林彪)要坐这架飞机,我代表首长谢谢大家。”

接下来,便是例行飞机后的检查工作。

这时,机组再次接到加油的指示。

“将飞机的油量加到17吨!”

康庭梓皱起眉,从之前加16吨油开始,这个疑惑就一直在盘旋脑海。

此刻,他的好奇心更是到达了顶峰。

飞机到底是要去哪儿?

康庭梓根据油量猜测或许是要去广州。

因为那段时间,林彪时常北京、广州、北戴河等地来回活动。

按捺下疑惑,大家开始了加油工作。

可很快,众人就发现一个问题。

山海关机场油车与三叉戟设备不配套,不能使用压力加油。

“那就不要加了,等明天早上再说吧。”机长潘景寅如是说。

再加上,当时都晚上9点多了,机组人员饿得前胸贴后背,晚饭都没吃。

加完油不知道又得拖到几点。

毕竟,第二天才起飞,明早早上再来加油,也完全来得及。

就这样,众人散去,吃饭歇息,为第二天的飞行任务养精蓄锐。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林彪会在半夜紧急起飞。

紧急起飞

“嘭、嘭、嘭!”康庭梓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紧接着,门外便有人急呼:“首长到了,快起来执行任务。”

这是康庭梓第一次遇到首长已到,而机组人员还在睡觉的情况。

显然,情况已经十分紧急。

他一边穿鞋,一边套衣服,鞋带都顾不上系,衣扣也没扣好,提包就冲出了房间。

谁料,接下来的一幕完全让他大脑停止了思考。

黑暗中,停机坪白炽灯下。

三叉戟256飞机,随着发动机的爆响声,向前冲了出去。

发动机的轰鸣如惊雷响彻山海关机场的深夜。

机场地面的人员呆呆望着上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顿时,停机坪陷入了开不开枪的争执声、汽车发动机声、飞机的轰鸣声的混乱之中。

一直等到飞机发动机声音的消失,停机坪的混乱才渐渐停止。

那一刻,现场静得令人心慌。

林彪与妻儿五人、机长潘景寅和3名机械师把飞机飞走了!

留下康庭梓与三名未来得及登机的机组人员,不知所措。

机长潘景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突然紧急起飞?

现在又为何突然来了一车全副武装的陆军战士?

原来近期,林彪等人在阴谋败露后,打算乘飞机逃跑另立中央。

9月12日这天晚上,林立果等人从山海关机场降落后,当即乘车直奔林彪住处接人。

紧接着,林彪一行人开车强行冲出北戴河,打伤警卫,狂飙四十公里抵达机场。

不仅如此,林彪妻子叶群一下车,就贼喊捉贼:“有人要害林副主席,我们要走!”

虽然此时,山海机场已接到不准三叉戟起飞的命令。

可为时已晚。

林立果

机长与三名机械师已经与林彪等人登上了飞机。

“他们飞到哪里去了?”成为众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就这样,山海关机场调度室变成追寻三叉戟行踪的临时指挥中心。

康庭梓与机组人员不停看着手表,头上浸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

只有他们最清楚,三叉戟的油料只够飞两个小时!

飞机在13日凌晨3点以前,必须降落。

“256!256!塔山在呼叫,听到快回答!”指挥员通过无线电台不停呼叫三叉戟。

然而,回答他的却是,一片如黑夜般的沉默。

此刻大家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雷达确定其飞行动向。

雷达标图员手下的飞机飞行轨迹,牵动着所有人神经。

只见三叉戟起飞后,起初朝西南,也就是广州方向飞的趋势。

然后,飞机又渐渐向西,接近北京。

看到这里,康庭梓不由松了一口气。

但是一下秒,令人惊讶的是,飞机马上开始向西北方向偏移。

那是张家口、呼和浩特、赤峰等地。

在这个时候,到那些地方干什么?

而且最诡异的是,这个过程中,飞机来了个大转弯。

其全程转转停停,又停停转转。

康庭梓推测,机长潘景寅一开始应该是不知道林彪心中的目的地。

然后在大转弯前,他被命令飞出国境。

可潘景寅一定是想开回北京,抵制叛变。

北京有他的家,他的部队、战友,以及党中央……

并且据其家人后来回忆,潘景寅在接到这次任务后,还告诉妻子,家里刚包好的饺子等他回来再一起吃。

或许是,有过直升机驾驶经验的林立果识破了他的主意。

而后,其便威逼胁迫潘景寅继续右转弯增大航向。

潘景寅只好无奈而缓慢地向右转弯。

过程中,飞机其实已经转到叛逃的航向上,但却仍在继续转动。

这是掉转机头的趋势,也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啊!

可惜,最终飞机的航迹还是稳定在叛逃航向上。

可以想象,彼时机内大概率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斗。

这次转弯,也是飞机上所有人命运的转弯。

他们从生机转向了绝路,从此有去无回。

命运的转弯

9月13日凌晨2点半,三叉戟在蒙古坠毁。

而后,关于飞机是如何掉下来的,传说纷纭。

比较盛行的说法是:飞机是被打下来的,还有说是空中着火后掉下来的。

真的是这样吗?

在林彪坠机的第一天下午,我国驻蒙古使馆工作人员孙一先第一时间赶到了失事现场。

他测量了现场相关数据,保留了照片。

然后,其紧急将这份绝密资料交到周总理手上。

后来在他的文章《罪与罚》中,有着对坠机事件详细的记述。

简单来说,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就是燃油不足。

因为油量不够,肯定不能支撑三叉戟飞到境外,中途不得不被迫降落。

后因迫降时,机上剩余油量太多而导致起火爆炸,机毁人亡。

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三叉戟在北京没加多少油,到了山海关也没加油。

第二天凌晨,林彪等仓惶赶到机场时,机械师正在加油,却没时间完成这个动作。

所以三叉戟起飞时,只带着12吨半的燃油。

并且,机长当时应该是接到要飞广州的命令,对加油一事并不在意,也没有提出来。

诚然,林彪最初其实意在南逃。

只不过关键时刻,其计划被警卫团领导报告给中央。

这才临时决定北逃。

当然,他们的阴谋不可能提前告知他人。

尤其是政治敏感性极高的飞行员。

因而阴差阳错地导致了加油一事上的疏漏。

他们做梦都没想到,以为飞速驶向自由时,飞机上燃油正以每12分钟近1000公斤的速度燃烧着。

三叉戟那庞大的机体正在疯狂地消耗着燃油,也吞噬着他们的生命之源。

有人好奇,既然飞机缺油,那为什么说最后是由于剩余油量太多而起火爆炸呢?

这与三叉戟的结构有关。

这架飞机为满足飞行性能,飞机机翼是安装在机身下面的。

如此一来,在迫降的时候,机翼必然会与地面产生摩擦。

但凡飞机油箱中还有一点剩油,就有极大的概率引起爆炸。

肯定有人要问:那么为什么不控制消耗完油量再迫降?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三叉戟并没有空中放油设备,不能一下在空中放掉所有燃油。

第二,机长当时对飞机上剩余燃油量心中无数,不敢继续飞,消耗燃油。

飞机在空中一旦断油,就会很马上迅速下落。

除非保证附近有机场且天气晴朗。

飞行员才可能凭借高超的落地技术,实现安全降落。

对三叉戟来说,油箱的燃油也不是必须一滴不剩。

那样的话发动机熄火了,也很难操控。

只要剩油足够少,有可能不会爆炸。

哪怕爆了,威力也有限。

难就难在,机长既要把油量飞到足够少,又要保证使飞机在夜间进入合适的迫降场。

这无疑相当困难。

加之,三叉戟这种民航运输客机也没有跳伞设备。

所以遇到这种危急情况,真的只有听天由命了。

当时,潘景寅机长或许正怀着满腔怒火,在茫茫黑夜行驶在与祖国背道而驰的不归路。

油量快要告罄,落地却又无门。

进退维谷间,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到可能的迫降地。

事实上,这处场地,他倒是找到了的。

蒙古方对机体检查后发现,飞机是低空飞行一头撞进了地面。

而且飞机坠毁现场的地形,是一块丘陵间较平的大面积盆地。

这都说明,机长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终于发现了这处迫降地。

他峰回路转,欣喜如狂。

不料功败垂成,在迫降中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孙一先赶到时,看到的场景是“一片劫余的凄惨景象"。

草地焦糊,四处散落着飞机残骸,盖着白毯子的尸体点点散布,格外刺目。

只能说,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站在欲望的转弯处,林彪又会怎样选择呢?

参考资料

康庭梓.林彪坠机过程的思考——之一、二、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专机   山海关   蒙古   机械师   停机坪   机长   首长   广州   驾驶员   燃油   北京   爆料   机组   水面   真相   机场   飞机   紧急   人员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