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连锦衣卫抄家都落泪,太后气得水米不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白银一百两,银狐裘一袭,灰鼠裘两袭,驼呢一匹,银狐裘两匹,党参五斤,三叉鹿茸四本,山蘑菇五斤,红枣一斗……”

上面这些所列的礼品名称,皆为地方上一个小小的卫司长官——商震,所呈给堂堂的巡抚大人——于谦的小小“敬意”。

行贿

而且还不止于谦一人收到了这份礼单,于谦随行都指挥金事、副按察使也都收到了一份不小的礼单。

可面对如此“炫目”的礼单,于谦只是将其合上,轻轻的推了回去,并说道:

“礼够重了,然本抚一概不收。”

明朝人送礼其实还有个规矩,他们一般是先呈上礼单,而暂时不必拿出实物。之后受礼者或可选择照单全收,或可故作高雅的只用笔勾选其中中意的数项,再将礼单退回。

送礼人为了以示诚意,也会添加一些其实并不怎么值钱的物件,来凑出一个看起来挺长的礼单。

可这些虚伪做作的规矩在于谦这里统统不管用,他正色的怒批道:

“本抚最恨苞苴私谒,送礼竞奔。谦巡抚山西有时,汝可随意访察,倘收受一礼,即可斩谦之头以谢山西父老。”

于谦

按明朝的行政体制,在北部边境地区,从辽东到西北,不少地方不设府州县,只设卫所。这些卫所既是军事单位,也是行政机关,是军政一体化的。

左云川,就行使府州的行政职权。卫的衙门叫卫指挥使司,长官叫指挥使,副职叫指挥同知、指挥金事。这些武官归大同镇守总兵节制,只行政事务归省管辖。

这个边陲卫地面不大,只有两横两纵四条街,街上店铺很少,行人稀疏,一副萧条破败的样子。

于谦一行人于当日中午抵达此处,又热又渴又累,人困马乏。于谦叫人先找个店住下,安顿下随行人马,然后再到卫里去办理公事。可是他们一行在街上转了一遭,竟然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

边陲

可就是这样一个落魄地方的地方官,竟然能同时向几位大人献出那样丰厚的礼物,可见这其中的贪污腐败行为之猖狂。

不过清廉的于谦面对如此诱人的贿赂品,依然面不改色,秉公执法,将该卫司长官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如实禀报朝廷严惩。

甚至在回京的路上,手下担心的问于谦道:

“大人,咱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没有什么帮手。强龙打不过地头蛇,万一被那个卫司长官找人报复了怎么办?”

于谦也无畏的回道:

“无妨。邪不压正,从来如此。并且我有巡抚印信在身,他们应该还是会忌惮三分。就算我被暗害,那也是命数如此,一腔热血洒在此地,我死得其所!”

于谦是史书上“中通对外,无藤无枝”的杰出人才。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要数他与太子朱高煦之间的轶闻。

朱高煦

朱高煦是历史上的狠人,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杀气”。

如果不是因为被父亲压制,说不定就变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因其父亲的打压,所以不敢太过放肆。

然而,他心中其实早就有了造反的念头,准备反击,最后却被关进了大牢。

身陷囹圄的朱高煦,杀气依旧不减,以至于没有人敢审问他。于谦的出现改变了事态,在狱中,他狠狠地批评了朱高煦,大谈政治思想,大谈天下百姓。

他越说越生气,越说越大声。他的声音很大很洪亮,连皇帝都记住了于谦的大嗓门,于是之后人人都知道了大嗓门于谦。

然而,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忠臣,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地步。就连执行抄家的锦衣卫,皆替他感到冤屈,而纷纷涕泪。

甚至连当朝太后在听说此事后,也不饮不食以表哀悼。

明朝救星死于明朝之手

据《明志》记载,于谦临危受命,在土木堡惨败后迅速接管京城。当时于谦通过三件事帮助明朝获得了胜利。

第二件事,帮助士兵收尸。由于蒙古人落败,没有带走遗留的兵器。于谦不仅带回了满地士兵的尸体,还顺带收集了许多遗留在前线部队的装备。这样不仅鼓舞了士气,也增强了枪炮的威力。

北京保卫战

第二件事,召集各方援军,让他们自己解决通州地区的粮草问题。

第三件事更令人惊叹。他让老兵带领新兵,老兵的冷酷和勇敢带动了整体气氛。以仇恨为引,终于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这一战,他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他不承认被俘的明英宗的地位,后来甚至直接用大炮轰击叶先的阵地,想要杀死明英宗。

虽然这一切都只是出于战场决策的考虑,但他在明英宗面前注定没有回旋余地。果然打赢战争后,转眼于谦就被明英宗投入了大牢,并惨遭杀害。

他完全大公无私,完全不考虑个人的私利。国家危难时,他可以挺身而出,不避嫌疑,以绝大的智慧与勇气领导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当小团伙搞出南宫复辟后,当初差点被于谦在战火中一炮轰死的明英宗复辟,连他的儿子都看出局势于他不利,他自己却无动于衷。

英宗复辟

只要英宗复辟于国家、于社稷、于百姓有其合理性,他就不会把它当成是一场政治叛乱。

结果,他自己却最终成了这场英宗复辟的牺牲品。

被轰之仇

英宗不会记得是于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捍卫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他只记得是于谦带头拥立了景帝,废除了他的帝位。

他只记得瓦刺在北京保卫战之后要和谈,是于谦坚决主战,从而断绝了通过和谈放他回来的可能。

英宗复辟后

他却记不得,要不是于谦挺身而出,规劝景帝,他根本不可能被也先放回来,他更是一点儿都记不得,要不是于谦,他的大明江山恐怕都早已破碎,更遑论他的帝位了。

人们都是这样,特别容易记得自己对别人的恩,也特别容易记得别人对自己的仇,这就叫选择性记忆!

所以连英宗都这么恨于谦,就更不用说徐有贞这样的小人。

徐有贞给于谦和内阁首辅王文定的罪名是“谋立外藩”。就是说景帝重病,因为景帝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这时候应该恢复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

事实上于谦多次上表,也是要求景帝应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但景帝不同意。

徐有贞

徐有贞这时候给于谦安的罪名——既然景帝快死了,他又没儿子,于谦却不想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而是和王文等人密谋想迎立外藩,也就是被封到外地的藩王为皇位继承人,这就叫“谋立外藩”。

在明代,大臣“谋立外藩”就等于是谋反,是死罪。可问题是这事儿一点儿影子也没有,纯粹就是徐有贞虚构出来的。

徐有贞既不敢以于谦拥立景帝定罪,也不敢明说是因为于谦当初呵斥他南迁,让他丢尽了人才想报复。

所以这个所谓的“谋立外藩”,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徐有贞和石亨这些人为了构陷于谦才想出来的罪名。

内阁首辅王文跟着一起倒了霉,但他对这个罪名死活不服气,据理死辩。这时候于谦在狱里很平静地劝王文说:“亨等意耳,辩何益?”就是说他们存心要栽赃,你辩来辩去,又有什么用呢?

明朝官员

后来果不其然,虽然三法司会审此案,但实在没证据说明于谦他们“谋立外藩”。这时候审案的官员就来请示徐有贞,问应该怎么办,没证据啊!

徐有贞大概一下子就想起秦桧陷害岳飞时的“莫须有”的罪名来了,所以他说不需要证据,只要以“意欲谋立外藩”定罪就行,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意欲”了,就是他们想这样来着,这就够了,以此定罪,判他们死刑。

后来,这个“意欲”罪在明史上也就跟宋代的“莫须有”一样,成了编织冤案的代名词。

岳飞被冤

但英宗一看到这个判法,尤其一看到徐有贞非要杀了于谦,也不由得有点犹豫了。

他虽然也恨于谦,但也知道于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他在百姓和军民中还是有着巨大的威望的。

所以他有些犹豫,就说“于谦实有功”。但徐有贞这时候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连“意欲”罪都想得出来,说明他无论如何是要杀掉于谦的。所以徐有贞对英宗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

这一句话就戳中了英宗的软肋。他意思是说,要是于谦他们没有谋立外藩,按正常的皇位继承,那也应该是您儿子,也不是您啊!

况且景帝当时虽然重病,但也没死呢,你这当哥哥凭什么抢回这个皇位呢?正是因为于谦他们谋立外藩,意图谋反,所以您在危难时刻南宫复辟,重掌大权,挽救时局,这场政治叛乱才有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意思反正就是你要不杀于谦,你这个南宫复辟就变成真的谋反了,你的合法性通不过,你这个皇帝当得也就不合理。

英宗一听这话,这居然要影响到他的利益,这怎么行呢?于是他也顾不得许多了。

虽然他原来也是个单纯的年轻人,但在经历了穷荒漠北的俘虏生涯,再经历了回朝后的软禁生活之后,他的心里早就只剩下了怨恨。

所以他一旦复辟成功,立刻把病中的弟弟贬为郕王,他可不像他的弟弟那么手软,只知道把人软禁起来。

他在登位十几天之后,就让弟弟朱祁钰“病死”了。连亲弟弟都下得了狠手,更何况于谦呢?于是,于谦就这样被定刑问斩。

在北京保卫战之前,于谦常说一句话,他经常感慨地说:“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现在,是他为了他壮烈的一生洒一腔热血的时候了。

百姓为于谦哭泣

感天动地大清官

在行刑之前,于谦按例被抄家。抄家的官员来到于谦在北京唯一一处“仅可蔽风雨”的房子,这也是于谦妻子董氏常年带着孩子艰苦生活并最终病逝的地方,也是景帝朝第一重臣于谦唯一的一处私人财产。

抄家的官员进得屋来,抄了半天,只得出四个字的结论——“家无余财”,就是说连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没有。

就在官员们很失望的时候,却发现有一个屋子“镭钥甚固”,就是锁得很严实,官员们大喜过望,以为总算可以有所收获了,结果撬开房门一看,“则上赐啜衣、剑器耳”。

就是说这个锁得严严实实的屋子里头,只恭恭敬敬地供放着景帝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御赐给于谦的蟒袍和剑器。除此之外,家徒四壁。

后来,石亨的党羽陈汝言接替了于谦的兵部尚书任,不过一年时间,就因贪污巨万而下狱。

英宗当面责问石亨,陈汝言与于谦为何反差如此之大,石亨吓得只有不停地磕头,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由此也可以看出于谦在多年兵部尚书任上的清廉,甚至在其一生官宦生涯上的清廉,那是连他的仇人们也不得不敬佩的。

可这依旧改变不了小人对君子的仇恨,卑鄙对高尚的忌妒,以及政治流氓们对英雄的迫害。于谦注定要用一腔热血来书写春秋。对于这个结局,他早有准备,所以虽然最终要被押赴菜市口受刑,于谦却凛然不惧。

据明代多种史料记载,于谦被害那天,北京城是“阴霾翳天,行路嗟叹”,而于谦被行刑之后,全天下则是“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连老天爷也在祭奠英灵啊!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的正月二十二日,于谦在他浴血保卫的北京城遇难。终年,六十岁。

我们说小人只能得志一时,决不会猖狂一世,后来这个小团伙也跟英宗分裂了,他们内部四人之间也互相斗了起来,过了没多久,也被杀的杀,被抄家的抄家,都没落得个好下场。

因为这个小团伙完蛋了,民间也渐渐开始有了纪念于谦的呼声。

尤其到后来,因为缺乏于谦这样的忠臣与能臣,西北与瓦剌、鞑靼等部落的冲突又激烈起来。

《明史》记载,天顺二年( 1458),鞑靼南侵,西北边报频传,朱祁镇满面愁容,站在边上的恭顺侯吴瑾这时候伤感地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英宗听了这话,“默然良久”,除了叹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但英宗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后来直到他死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登基了,于谦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明朝   南宫   礼单   锦衣卫   巡抚   皇位   忠臣   保卫战   太后   罪名   北京   官员   这时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