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自卑,十有八九是这3种人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很多时候,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很可能是别人故意为之。

网络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大舞台,有的人自告奋勇地跳到舞台上,将生活中光彩的部分挑选出来,公之于众,营造出过得很好的表象。而微信朋友圈就是最快捷的一个载体。

打开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大家都过得非常好。五一去淄博吃烧烤、去厦门吃海鲜,在香港买了个3万的包,还换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不是说疫情后期就业率低下、企业裁员降薪,老百姓度日艰难吗?仿佛你们不在同一个世界。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喜欢在朋友圈招摇过市的人,不一定是财富多得快要溢出来,而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也不是内向、孤僻,他们很可能是这三种人。

1. 不愿伪装自己,真实做人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发人深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戴着面具生活?上班的时候要戴,下班跟朋友聚餐要戴,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要戴面具,谈恋爱的时候要戴面具,为什么每种情况都要戴面具?生活变成了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

这个话题很冷门,只有十几个回答,每一个回答也就五六个赞。有一个人的回答简短而扎心,他说,因为一旦摘下面具,可能没法活下去。

这个回答让我不禁猜测,话题冷门,可能是大家习惯了戴上面具生活,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有什么好思考的呢?就像喝水,渴了就要喝水,这没什么好回答的。

伪装是现代人的一项本能,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一个人走出象牙塔、变得成熟稳重的标志。

然而装得太久,面具就会长在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陈翔六点半拍过一个小品:长相平平的小职员猪小明,偶然间被误以为谈了一个大明星女朋友,为了面子,将计就计,说自己就是大明星隐藏的男朋友。之后的几十年为了圆谎,猪晓明绞尽脑汁编造各种局,证明自己没说谎,花了很多冤枉钱,直到退休的一刻才如释重负,终于不用装了,他才体会到了片刻的轻松,后悔不已。

假充真来终究假,虚做实来毕竟虚。

如果要靠伪装美好,才能让别人高看,才能感觉到活着的尊严,必然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因为那不是他真实的能力。

当一个人只能靠伪装才能活下去的时候,就会被观众牵着鼻子走。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得想方设法满足对方,因为观众的认可就是他活下去的源泉。

在很多人眼里,朋友圈也是话剧舞台。发每个字、每张图片、每一条视频都需要精心策划,要根据设定的人设来发状态,这样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可爱甜美的校花、嘴毒心善的知心姐姐、高大帅气的富二代、履历丰富的归国精英、温柔细致的宠妻狂魔、孝顺懂事的好大儿、事业家庭两不误的全能女王……他们对待自己人设的态度,如企业老板对待企业品牌般严丝合缝。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能力不够,演技来凑。

然而观众心里都懂,只是不想拆穿而已。有一定阅历的人都懂得“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善自嘲而不嘲人”的处世规则。

五一期间我有个30岁的男生朋友,去国外旅行,连着发了5天的朋友圈,图片视频特别漂亮,新款的保时捷卡宴、精致的西餐、梦幻的大海、妩媚性感的女伴,妥妥的一枚成功人士,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只有我们几个内部朋友知道,他其实是提前几天去国外躲债了。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他的公司亏了不少钱,不仅无法偿还外债,两套房子也因为抵押贷款被法院收走了。

对比之下,那些从来不在朋友圈里面伪装自己、炫耀自己的人,不过是扎根在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像草木一样,脚踏实地地吸收着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营养,因而长得越来越茁壮。

2. 活在当下,拒绝无底线攀比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上开始流行“内卷”一词。不管是工作还是育儿,国人都发挥出了争当卷王的干劲。

工作中常见的内卷方式是加班、主动降薪等,在育儿领域,可能没结婚没孩子的人想象不出来,我借用一个90后已婚已育的朋友说的。

朋友在重庆一家国企上班,里面都是985本科、211硕士学历,博士也不在少数,每个人拿着30万、50万的年薪,有的同事还是夫妻,因此对孩子的要求就高得理所当然。比如,孩子一岁半刚会说话,就请了专业的育儿师,给孩子的学习设定了计划,幼儿园结束要认识多少字,要会算多少加减乘除,英语口语要流利,小学要掌握三门才艺、小学毕业要学完初二的课程、中学要考进市里前三的中学,中考前要去5个国家,大学要考上北京上海的985等等,听得我晕头转向。

结果就是,夫妻一年七八十万、上百万的收入,年底所剩无几。由于孩子压力太大,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有两个孩子还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为治病花了上百万。

除了学习成绩、才艺,他们还特别关注孩子的身高。现在营养好,小孩普遍长得高,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是,初三前男孩长到185+,女孩168+,理由是这样在人群中才亮眼,矮了没有存在感(比如我堂姐就认为她高一的儿子180太普通),如果达不到,就借助医学手段。这可是以娇小著称的西南地区,不是北方。

这些中产的做法让我领会到了那句:生活的累,一半来自生存,一般来自攀比。

烦恼都是自找的,别人能真正施加烦恼的时间,少之又少。一个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没处理好他和外界的关系,而他和世界的关系,又取决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把孩子逼上绝路,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的高才生们,不过是无法接受孩子长大后过得平庸,认为孩子应该比自己更优秀,最好是能再上一个阶级,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然而攀比是没有上限的,等到进入下一个赛道时,难度指数就会翻倍,对孩子的抗压能力、对家长的财富和资源要求也会随之升级,这不一定是好事,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概率急剧上升。

比如,有的家庭很一般甚至贫穷,却靠着威逼利诱等方式把孩子送进了清北复交,他们以为孩子考进去就是胜利,事实上这只是开始。顶级学校的学习压力巨大无比,被迫承受每次考试班上倒数的自我怀疑,还交不到朋友,因为名校的学生大都是大城市的富二代官二代,花钱大手大脚、眼界和能力都非常高,不会跟普通同学一起玩。

微信朋友圈放大了人的攀比心理,当看到同学、同事都过着云端一样的生活时,条件普通的人难免心生嫉妒,无法心平气和地专注当下,这正是内心冲突的开始,进而产生张家界跳崖四人组这样的悲剧。

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的精彩纷呈?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有5%比较精彩,也只有5%比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平淡。

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飞短流长的冷言,最终乱了心神,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中。

你的人生是活给自己看,过得好不好,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在乎。

3.看透生活真谛: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样伟大的作品,很多人却读不下去,或者读不懂。

读不下去是因为故事人物繁多,家族共有六代人,人名相似,每一代都发生了很多离奇的故事,读不懂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明白布恩迪亚家族为什么会孤独,以及为什么几代人都无法逃离孤独的宿命。

马尔克斯在书中给出了答案: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自存在。人,生而孤独。

对于很多人而言,孤独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想要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气节,又害怕陷入孤独的迷茫不安。于是,在迎合集体和独处中反复切换,在焦虑与欢喜间反复横跳。

他们都弄错了,孤独、独处并不是跟朋友老死不相往来,丢下一切躲起来,活成一座孤岛,而是回到最纯粹的自己。

所谓纯粹的自己,是不再慌张地随便抓个人,填补心中的寂寞,打发时间,也不是对朋友随叫随到,牺牲自己的感受,而是遇到一个合拍的人时,热情相拥、热切交谈,释放内心饱满的喜悦,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心灵也因此鼓胀起来。

而在遇到合不来的人或群体时,无所顾忌地摆摆手向他们告别,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安静地做自己,享受独处的愉悦。这样,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总之,无论是合群还是独处,都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讨好他人。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更要多为自己着想。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如此,才能到达庄子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不因为别人爱你,就觉得你的存在多了一点意义;也不因为别人不喜欢你,就感觉少了一点存在的意义。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马尔克斯   朋友圈   面具   自卑   低调   观众   孤独   能力   真实   孩子   人生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