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粽香万里

视频加载中...

作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小小的粽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比你想得更丰富多彩。接下来,央视网《新闻+》用四分钟时间,带你领略浓墨重彩的《极简粽香史》。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已出现,那时,它被称为“角黍”。原来,上古时期人们常用牛头祭天,而普通百姓不舍得杀牛就灵机一动,发明了“平替版”牛头,把黍米(现在的大黄米)包在菰叶(茭白的叶子)之中,做成牛角的形状,以此来进行祭祀活动。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粽子了,恐怕要让众多吃货失望的是,它吃起来既不甜也不咸。

在百越之地,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装米密封烹熟的“筒粽”,人们祭祀水神时会将它投入江中以饲蛟龙。

到了东汉,粽子增加了一道制作工序——把带有清香的果树皮烧制成灰,多次过滤后得到天然碱水,用碱水浸泡过的黍米蒸制的碱水粽松软又清甜。

东汉末年,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粽子里添加配料,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糉也被统称为“糉”,成为了夏至和端午的节令食品。

在晋代,添加了益智仁的“益智粽”就成为高档礼品。据记载,加蜜蒸煮的益智仁和蜜枣口感相似,这意味着,甜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南北朝时期,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提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的故事,这也是屈原和端午被联系在一起的由来。人们开始在粽子中加入肉类、板栗、红枣和赤豆,并把粽子当作礼物互相赠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秤砣、锥形、菱形等形状更多元的粽子也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在唐代宰相韦巨源宴请皇帝的“烧尾宴”上,就有一道“赐绯含香粽”,把蒸制好的粽子切片,淋上蜂蜜食用。“大唐粽子”也流传到日本,至今仍有售卖。

风雅无限的宋朝人赋予了粽子更丰富的内涵,“最会吃”的文学家苏东坡有诗云:“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杨梅粽,谁吃过?放在如今也可以算是稀罕物了吧。

围绕粽子,宋朝人还发展出了有趣的玩法。陆游有“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食粽时,人们解下粽叶比较长度,长者为胜,是为“解粽大比拼”。

元朝,人们惯于寻找本地出产的叶子制作粽子,箬叶、芦苇叶逐渐取代了菰叶,松子仁、胡桃、巴旦木等坚果出现在馅料中。

等等,怎么还没讲到咸粽子呀?久等了久等了,要知道,在今天备受欢迎的咸粽一直到明代才拥有姓名。

相传,明代有一位屠夫,因为懒得外出买蜜枣,便将家里现成的猪肉包在了粽子里,这个粽子还因为口感甚好而流传开来。看来,懒人有时也能推动世界进步啊~

这之后,咸粽子异军突起,成为粽子界C位的有力竞争者。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就记载了人们对火腿粽子的喜爱。

这一时期,粽子亦成为吉祥食品。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的粽子,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时至今日,粽子还在不断花样翻新。面对甜咸之争,潮汕人表现得非常成熟,他们独具匠心地制作出鸳鸯粽,以三分之二的咸馅、三分之一的甜馅终结了甜咸之争。

粽子也走出国门与各国风俗文化相互融合,演变出许多不同的样子。

在越南,粽子是春节限定,人们把粽子包成方形包裹的形状,蒸熟后蘸鱼露食用。

在泰国,人们会在泼水节期间吃用椰汁浸泡的糯米包出的粽子。

在缅甸,出现了以香蕉、椰蓉为馅的粽子。

在马来西亚,身为华人后代的娘惹会以蝶豆花汁将糯米染成蓝色,所以娘惹粽也被称为粽子界的“青花瓷”。

在更远的地方,不管是面对欧洲连皮带馅儿一起蘸酸奶吃的葡萄叶包大蒜粽子、秘鲁的辣椒鸡肉粽子,还是墨西哥人以玉米粉为馅儿的粽子,中国人都能泰然处之,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这正是中国文化博采众长,有容乃大的一个侧面。

国人还在不断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火锅涮粽子?烧烤粽子?传统文化与美味的融合,再加上各地风俗的点缀,才是粽子千年常青的生命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端午   屈原   碱水   馅儿   蜜枣   竹筒   牛头   宋朝   粽子   形状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