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政委捐一级文物给博物馆,30年后再去,发现名字不是自己的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透过文物,我们能看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也能看见一代代人奋斗的过程。我们应该对这些珍贵的文物怀有敬意,努力守护我们的文物。

在福建省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件文物,它像剑却又不是剑,既没有刀剑那么锋利,也不能像弓箭一样射出很远的距离,好像没有太大的用途,实在让人感到奇怪。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武器,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既然这件文物如此珍贵,又为什么被废弃在仓库里,差点被人当作废铁丢进熔炉里呢?

并且发现这件文物的人将它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后,三十多年后却发现自己不再是捐赠人,而是变成了别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件文物身上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件文物的故事里,探寻历史留下的痕迹。

被遗忘的文物

1980年,福州金鸡山后勤修械所仓库的一角里,堆放着生锈的铁器。毫无疑问,这堆破铜烂铁不能再被用作武器,它们的最终命运不过是进入熔炉里,回炉重造后还能有一些用途。

周迅也是这样想的。他是福州警备区的政治委员,检查这堆久无用武之地的兵器是他来到修械所的目的,或者说他是来处理这些废铁的。

但是这次检查却让他感到意外。在角落里,他看到了一把像剑的武器,但是他不敢确定那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周迅拿起它,发现上面刻着“靖康元年李纲制”的黄金铭文,顿时感到事情的重大

毫无疑问,这可能是一件文物,只是还不知道这件东西的真假。于是周迅立即返回福建省军区,向丛德之司令报告发现文物的过程。

经过专家们的讨论和鉴定,确定了这件武器的名字叫锏,它的主人是李纲。

宋靖康李纲锏,全长接近一米,内棱长七十多厘米,锏身上有四面刃,而每一刃的长度大约有两厘米,重量接近四千克,外部有锏壳。

可见锏是一种极其锋利的武器,而非我们起初看见时以为的无用。锏是短兵器,它的重量决定了使用它的人必须力气非常大,这样在战场上才能发挥出锏的威力。

锏的杀伤力非常大,作战时即使对方穿着厚厚的盔甲,也能将人砸倒致死,通常被用于马上作战。

周迅发现的这把锏,在具备超大杀伤力的同时,还有很强的美感这把锏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两面嵌着银丝、蝙蝠、四瓣花等图案,鞘口和尾部也包着铜边,上面刻着牡丹纹,可见制作精美。

这样巧夺天工的手艺也证明了我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而拥有这把锏的人一定身世不凡、颇有地位。

李纲锏经过鉴定后当即被送到国家博物馆进行收藏,捐赠人就是周迅。而周迅高尚的捐赠行为,也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1980年7月,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而周迅为了弄清楚这件文物的来历,也特地对这把锏进行了了解。

毫无疑问,周迅的确是李纲锏的捐赠者。

然而后来捐赠者的名字却不是周迅。2012年,已是高龄的周迅想再看看自己当年捐赠的文物,于是他来到了福建省博物馆。

可是在博物馆的陈列展柜里,周迅却发现捐赠者的名字不是他,而是林中宇。

周迅百思不得其解,当即找到工作人员询问,这才弄清楚了事情的缘由。

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还得从李纲锏的来历说起。

一代名将李纲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北宋政和二年登进士,任右宰相。

他一生有两大成就:一是北宋末年领导东京保卫战;二是在南宋建立时出任宰相,在政治上颇有贡献,被誉为“南渡中心第一名臣”。

李纲既是朝廷肱骨之臣,也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是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李纲曾数次出战,守护祖国大地,锏成为李纲的武器也就不奇怪了。

李纲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将,相反,他极具军事头脑,在敌人侵袭之时直指问题根源,再提出具体作战方法,团结一切力量,在战争最前线抗敌。

因此,李纲不惧死亡,无论是战场上杀敌还是朝堂上进谏,他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愧为一代名臣。

李纲的名声不只在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还有他本身的才华。李纲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文,这些诗文的主题大多与爱国有关,可见无论何时他都心系国家。

李纲的诗歌,或描写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自己的同情;或揭露民族矛盾,表达自己坚定抗敌的志向;或刻画卑鄙官吏丑陋的嘴脸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李纲在词上也有很突出的成就,代表作是《梁溪词》五十四首,他的词作也深刻地反映了爱国精神和抗敌救国的斗争精神,整体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雅,以咏史词和咏怀词最为突出。

正是由于李纲词雄深健雅的风格,他也成为了宋词由婉约派到豪放派的过渡诗人。

这样一位志向远大、忠诚爱国、才华横溢的名臣怎能不让人敬佩!然而,李纲却不被皇帝信任,并且接连遭受奸臣排挤他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始终没有发挥出来。

李纲心系国家,曾两次上书京师开封府发生的大水灾。这次水灾来势汹汹,情况十分危急,百姓流离失所,还有灾后重建和疾病瘟疫等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当时朝堂腐败,当权者没有担负起身上的责任,反而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李纲既焦急又失望,他极力劝说宋徽宗立即采取措施,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尽快安顿百姓,并且要严惩不负责任的官员,提拔有志之士,而不是沉迷于享乐之中。

李纲忧国忧民,积极解决问题,然而他的这些建议却遭到了卑鄙小人的报复,认为李纲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指责李纲所论不当,将他贬到福建的一个小县城管理税务。

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虽然李纲的两次进谏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的微言大义也受到了朝廷中正直之士的赞赏,不久又把李纲调回了京中。

宣和七年,北方的金朝灭辽,随后一路南下,直指开封。此时的开封城内还沉浸在都城的繁华之中,自认为实力强大。金军即将入京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都十分震惊

宋徽宗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是没有人提出有用的对策,一时间焦头烂额。

就在这时,李纲挺身而出,直言进谏

他指出想要御敌就必须团结一致、笼络人心,增强军事力量,消弭百姓的哀怨,比起畏缩不敢发言,更要任用有志之士,能够真正给出对策的贤才,并且当即提出了十多条具体的抗金措施。

李纲因此被推到了战争前线,担任兵部侍郎。

在后来抗金的过程中,努力防守,分析当前局势,并在宋钦宗准备出逃时极力进行劝说,稳固军心,以强硬的手腕稳定了当时的局势,整顿京城兵马,誓死守卫京城,最终,这场开封守卫战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金军撤离之后,李纲却遭到诬陷,再一次被贬。不久之后,北宋王朝又遭金军围攻,形势十分危急,但是这一次却没有人力挽狂澜,开封很快陷落了,北宋也在一年后灭亡。

李纲后来在南宋王朝担任要职,他仍然主张积极采取措施抗击金人,得到了高宗的支持。但是不久之后君臣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很快李纲的建议就不再为高宗所采纳,最后竟然罢去了李纲的相位

绍兴十年,李纲的弟弟去世,他哀恸不已,竟因此一病不起,随后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李纲一生屡遭挫折,大起大落,数次冲在战争前线,又屡遭打击。但他始终忧国忧民,有着一颗热忱忠诚的心,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

李纲锏的两次捐赠

这把宝锏是李纲的心爱之物,当时金兵南下,金人又十分擅长马上作战,而锏十分适合与无装甲和轻装甲的骑兵搏战,可以用来打击敌军马匹的头部,因此成为李纲对抗敌军的武器。

这把锏也成为了李纲忠贞爱国、抗击金兵侵略的见证。

后来,李纲一直将这把锏带在身边,寄托着他保家卫国的期望。但是这把锏并没有随李纲入葬,而是作为传世品代代流传,最终成为了福建省博物馆的藏品。

那么,李纲锏被发现时又为什么堆放在废铁之中呢?

原来在李纲死后,他的锏几经流传,最后为晚清福州举人林崧祁收藏。林家收集古董多年,家中有各种古书、字画、玉石等珍贵文物。

识货的林家人自然懂得李纲锏的价值,一直其锁在囊匣中,轻易不给人看。到林中宇这一代,李纲锏仍然被视为无价之宝珍藏。

但是在20世纪60到7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爆发了“破四旧”运动,林家的古董也在这场运动中被悉数查抄,从此,这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下落不明。

这件文物怎样辗转流落来到金鸡山后勤修械所的仓库中,我们无从知晓。可以得知的是,李纲锏上红木鞘的包浆皮壳变浅了许多,可见文物在传世过程中历经沧桑,留下了诸多历史的痕迹。

到1980年,就发生了周迅发现这把锏捐赠给博物馆的事情。那么,捐赠者又是怎么变成林中宇的呢?

我们知道,李纲锏曾被林崧祁收藏,而林中宇正是林崧祁的后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着手解决当年查抄文物古董的事情,要求将原物退还给原主,福建省博物馆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李纲锏清退还给了林中宇。

后来考虑到这件文物的珍贵性和历史意义,林中宇在经过多次动员后,在1985年9月决定将李纲锏再次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

这也是李纲锏的捐赠者变成了林中宇的原因,李纲锏也成为福建省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在这把充满历史气息的文物上,我们看到了抗金名臣李纲为振兴国家、保卫祖国疆土所做的种种努力,也看到了两位老人大公无私捐赠文物的高尚品质,更感受到了文物身上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在祖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始终铭记对祖国的热爱,尽自己的力量守护祖国,传承爱国精神。同时也要去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从这一段段历史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文物   博物馆   捐赠者   发现   福建省   爱国   政委   北宋   解放军   祖国   年后   武器   名字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